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例行16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1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分析,分析16螺旋CT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与临床价值。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16螺旋CT图像诊断冠状动脉,其中50%以上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22%、83.16%、95.36%、89.33%、95.13%。结论16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简便、无创、安全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尤其是对于50%以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其诊断准确率更高。

  • 标签: 16层螺旋CT 诊断 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弹力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护理疗效,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2017年本院近视眼手术127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其心理特征,予以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能很好的配合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视力恢复良好。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保证近视眼患者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得到理想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SBK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控制256i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方法应用降低管电流、ECG毫安调制技术、前瞻门控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成像,分别比较各种组间扫描辐射剂量。结果根据患者BMI调整、降低管电流可以明显减低辐射剂量;ECG毫安调制技术及前瞻门控技术均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结论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运用各种减低辐射剂量措施优化扫描参数,能显著降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射线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肺孤立小结节的特点,对64螺旋CT低剂量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肺孤立小结节病变患者。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AS64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比患者的64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64螺旋CT低剂量检查的准确性为95%,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1.18%,均高于90%。从影像学特征上看,良性组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73.08%),恶性组则表现为不规则(50%)或毛刺(32.35%),差异显著(P<0.05);良性组内部结构钙化(34.62%VS5.88%)现象更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螺旋CT低剂量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影像学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低剂量 肺孤立小结节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人员完成两组64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工作,其中研究组给予心脏前置滤线器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部前置滤线器模式。结果研究组诊断正确率为84.17%,对照组诊断正确率为89.21%,两组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CTDIovl、E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64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可获得相关疾病较高诊断正确率,有利于降低人体接受射线剂量保障检查过程安全性。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低剂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MRI序列检查在诊断膀胱癌肌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不同序列的MRI检查,观察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结果,比较不同序列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常规MR+DWI+DCE-MRI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均比常规MR检查、常规MR+DWI检查较高(P<0.05)。结论常规MR平扫+DW-MRI扫描+DCE-MRI扫描序列诊断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MRI检查 不同序列 膀胱癌 肌层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64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4年1月于我院CT室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150例患者,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肺动脉,记录下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进行研究的这150例患者中,有96例被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其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有19支,叶肺动脉栓塞136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189支,偏心型175支,闭塞型96支,中央型41支,附壁环形型32支。在检测对段和亚段动脉诊断的时候,MRP重组技术要显著地优于其他的后处理方法。结论64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价值,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能够有效且直观的显示出肺动脉栓塞的位置、栓塞范围及栓塞动脉管腔通畅性等图像,是临床工作中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螺旋CT对小肠扭转及结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结果11例小肠扭转患者中,呈“U”形征4例,呈“鸟喙”征6例,呈“漩涡”征8例,呈“靶环”征4例;其余5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呈“鸟喙”征,其中,呈“S”征1例,呈“U”形征1例。结论128螺旋CT对小肠扭转及结肠扭转的诊断价值高。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小肠扭转 结肠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替因在牙髓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本文选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12例牙髓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56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因进行麻醉,研究组给予阿替因进行麻醉,分析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的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分析比较后发现,对于麻醉总有效率,研究组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因在牙髓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显著,麻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可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牙髓病 麻醉 效果 阿替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因对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母婴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70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利多因麻醉,治疗组患者接受舒芬太尼复合利多麻醉,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胎儿分娩时间,记录胎儿娩出时和分娩出5min的Apgar评分。结果2组产妇的麻醉效果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胎儿分娩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娩出的婴儿Apgar评分均大于9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因麻醉效果令人满意,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降低,而且婴儿的分娩时间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舒芬太尼 利多卡因 子痫前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平衡计分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方法按照平衡计分的管理理念,确定临床科室战略目标和绘制战略地图,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绩效指标的权重系数、目标值和评分方法。结果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平衡计分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体系。结论平衡计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基于平衡计分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平衡计分卡 临床科室 绩效考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需要进行颈丛神经阻滞的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病人,根据使用的神经阻滞剂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0.375%盐酸罗哌因,观察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因。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小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持续时间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持续时间比较、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甲磺酸罗哌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有着麻醉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镇痛效果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颈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西平结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随机筛选96例从2013年11月-2015年4月于我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耳鸣患者,并将其按每组48例平均分为一般组与综合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对一般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综合组患者在前者的治疗基础上辅以马西平进行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区别性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灵验30例,好转1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一般组患者灵验18例,好转16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前组患者明显大于后组患者,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耳鸣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添加马西平进行双重治疗,可有效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临床应大力推广。

  • 标签: 卡马西平 盐酸氟桂利嗪 耳鸣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恩替韦分散片中恩替韦含量的测定。方法色谱柱选用安捷伦C18,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的超纯水”,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恩替韦在1~1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25.90c+2.31(r=0.999)。5个批次样品中恩替韦平均标示含量为99.2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恩替韦分散片中恩替韦含量测定。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3期
  • 机构:安斯泰来与合作伙伴Medivation公布了新一代前列腺癌口服药物Xtandi(enzalutamide)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开展,数据显示,与比卡鲁胺相比,Xtandi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取得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韦治疗代偿期肝硬化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保肝、利尿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恩替韦0.5mg/次,1天1次。分别在治疗后48周、96周检测患者病毒学及生化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病毒学指标(HBV-DNA)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恩替韦治疗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 标签: 恩替卡韦 代偿期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因对手术切口浸润麻醉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60例全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I,II;年龄25-70岁;体重45-80公斤),随机分为3组,0.75%罗哌因组(A组),0.5%罗哌因组(B组),0.25%罗哌因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后1h、3h、6h、12h、24h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并观察曲马多使用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在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A、B组术后6h、12h、24h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患者(P<0.05)。结论罗哌因0.5%与0.75%两种浓度用于手术切口浸润麻醉具有相似术后镇痛效果,但0.5%罗哌因药物使用量更小,更适合用于术后切口浸润麻醉行术后镇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因复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70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应用罗哌因复合芬太尼进行无痛分娩,对照组患者采取自然分娩,对比两组患者的生产方式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生产前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40min及分娩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助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罗哌因复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顺产几率。

  • 标签: 罗哌卡因 芬太尼 无痛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32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采取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维地洛进行治疗,两组患者都以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都未出现的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卡托普利联合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好,不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卡托普利 卡维地洛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以肝硬化作为基础疾病,讨论恩替韦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分析。方法选择自2010-03至2012-03于我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16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100mg/天治疗,实验组19例患者,采用恩替韦0.5mg/天治疗。分别观察治疗8周、12周、24周后HBeAg转阴率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之后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Tbil、HBV-DN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韦在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上疗效优于拉米夫定,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失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