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林县文化馆在距县城东南15公里的横水乡九家庄村东发现一座金代石塔。此塔座北朝南,通高4.10米,塔尽为一厚33、直径116厘米的圆形青石,其上为双层须弥座构成的基座,高10.7厘米,上枭雕单层仰莲,下枭雕双层覆莲,束腰力一鼓形石,高52厘米,直径为65厘米。塔身高107厘米,

  • 标签: 金代 石塔 新发现 文化馆 须弥座 直径
  • 简介:湖北省重要考古发现大事记(待续)1974年秋-1976年秋黄陂盘龙城先后进行二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它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第二座商代古城.它的规模较小,近长方形,西、南两面保存有较好的上城垣.在南、北城垣外发掘揭露出城壕遗迹.在城内的东北高地发掘了两座...

  • 标签: 考古发现 资料来源 大溪文化 龙山时代 湖北省 屈家岭文化
  • 简介:1991年6月,在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戈,保存基本完好。戈峰呈弧线三角形,较锐。援中起脊,阑侧三穿,长方内中有一穿,援上刃高于内上缘。戈体通长20.8厘米;援长13.6厘米,宽3厘米;内长7.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胡长7.1厘米,厚0.2厘米。戈体表面光滑。

  • 标签: 七沟镇 青铜戈 戈峰 方内 上缘 出土青铜器
  • 简介:最近,河北省遵化县曹家堡乡化石峪村农民袁喜堂向文物管理所捐献一件1942年初晋、察、冀八路军第十三支队副司令员包森同志用过的皮箱。1942年2月17日(正月初二)包森同志率十三团一营的一个连和警卫连行军到遵化野户山一带活动时,与日伪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当包森同志登上毛家厂西山(俗名马家坟)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敌人击中胸部。受伤后,袁喜堂将包森同志背下山,在百姓家养伤,(当时袁喜堂是部队不穿军装的火头军)。

  • 标签: 遵化县 喜堂 百姓家 副司令员 文物管理所 正月初二
  • 简介:1992年8月在平泉县柳溪乡马架子村出土辽代墓志一合,因残缺墓主不明。经考证,为辽御使大夫、上柱国、兰陵郡开国公萧福延之墓志,可补史之缺。

  • 标签: 承德 平泉 辽代 墓志
  • 简介:近年来,陕西各地先后出土大量北宋铁钱,主要集中在关中及其附近地区。这些铁钱,种类繁复,早至祥符、晚至宣和,大部分年号或非年号钱均有发现,其中有些为谱录所未载(见附图及中插)。以出土地点和形制来区分,陕西出土的铁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利州路类型铁钱,简称利州路铁钱;陕西类型铁钱,简称陕铁钱;河东路类型铁钱,简称河东路铁钱。

  • 标签: 铁钱 利州路 绍圣元宝 河东路 圣宋元宝 祥符元宝
  • 简介:近几年,河北省滦平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金代官印三颗,保存皆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军事情况具有重要价值。现分别介绍如下:1.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于金沟屯镇曹窝铺村石头沟门北拐坡出土。铜质方形,每边长6.5,厚1.9厘米;矩形钮,高3,宽3,厚1.7厘米。印正面阳文汉字篆书,二行九字,印文“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

  • 标签: 行军万户所印 文物普查 河北省滦平县 印文 金代 行九
  • 简介:<正>本文收录25方唐代墓志,主要来自洛阳市文物部门近年来征集和发掘出土的藏品。这25方唐志对补史之缺,纠史之误有史料价值,现考释如下:一、《肖贞墓志》垂拱元年(685年)二月八日。1947年出土孟津县送庄乡营庄村。志藏洛阳古代艺术馆。志青石质,方形,高宽均68、厚12厘米。志文楷书,24行,满行24字,共623字。首行题:“大唐韶州乐昌县令王协故妻肖氏墓志铭并序”。

  • 标签: 州刺史 两《唐书》 墓志铭 《新唐书》 宰相世系 新发现
  • 简介:一、西夏钱币吐鲁番市亚尔乡“西依提勒克”村一带征集的古钱币中有两枚西夏“天盛元宝”钱(天盛元宝”为西夏第五代帝仁宗李仁孝),天盛十年(公元1158年)至天盛二十一年(公元1169年)铸行的小平钱。西夏国是宋朝在我国西北地区以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封建王朝,定居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统治宁夏河套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因地处中原西北,故宋人称为西夏。

  • 标签: 吐鲁番市 古钱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出土 西北地区 封建王朝
  • 简介:安徽银铤的铸造,至迟在唐代就开始了。1956年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4枚银铤,其中1枚为宣城郡所铸,系杨国忠用以进奉之银铤,呈条块状,唐制伍拾两,实测重210%。錾文:正面一行,“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进”;背面三行,“宣城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专知官大中大吏使持节宣城郡”,“诣军事守宣城郡大守上柱国臣苗奉倩”,“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九日”。宣城郡即今安徽宣州市。据《太平寰宇记》,宣城郡东汉顺帝时置。《隋书·地理志》: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改置宣州,大业初复改宣城郡。唐天宝年间属江南西道,后改为宣州。此枚银铤的发现,表明安徽至迟在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已铸造银铤。

  • 标签: 金银货币 安徽 发现 《太平寰宇记》 两宋 宣州市
  • 简介:1988年10月,海兴县民工在大口河盐场开发工程中发现一艘西汉早期的载钱沉船。据发现的民工介绍:1987年秋天,沉船发现在大口河西岸漳卫新河北岸3公里处,用绳穿着的古钱,用麻袋盛装,排列整齐地放在船舱里,船木已腐朽,船上还发现有陶瓷罐等。1988年春天调查时,古钱大部散失,发现者还存有20多公斤,从存有这部分看,都是“半两”钱。钱径在2-2.5厘米之间;穿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有的薄如纸。尤其钱文“半两”两字的写法多种多样,很难找出铸字形状完全相同的。由上可见,这些钱币出自许多不同的钱范和铸场。从整理的300多枚来辨析:这些钱币大部分是文景时的四铢半两钱。没有吕后时铸行的八铢半两和武帝时铸行的五铢钱,说明铸币时间是在文景期间。此船载钱币的发现,对研究渤海西岸的历史变迁与西汉前期的货币制度和贸易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西汉早期 五铢钱 钱范 海兴县 四铢 钱文
  • 简介:江油发现《红军歌谣集》手抄本曾昌林红军歌谣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的宗旨、目标、任务、扩大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建设。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取材于各根据地流传的民歌、民谣、唱本、演唱词等,利用这些民间歌谣的曲牌和格调...

  • 标签: 红军 歌谣集 手抄本 红四方面军 江油市 川陕苏区
  • 简介:六十年前的永陵考古发现,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作为中国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在中国考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陵的发掘,是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四川博物馆筹备处、华西大学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进行,吸引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考古界、史学界、古建筑界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关注,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堪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考古学上的一大盛举。永陵考古大发现,对于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考古研究的先河,揭开了成都平原一系列现代考古大发现的序幕,填补了当时中国唐五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这段历史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现了一处代表城市发展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千年帝陵,对于当代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考古发现 发掘 王陵 考古研究 纪念 史学界
  • 简介:今年六月上旬,新干县桃溪公社城头大队贫下中农在兴修仓库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省博物馆考古队闻讯后,及时赶往现场进行发掘工作,从墓中出土金钱、铜镜、铁剪、香料和丝棉织品等文物六十余件,并发现两具没有腐烂的尸体。考古工作者已将其中的一具女尸运回南昌进行解剖研究。根据墓中碑文记载,这具女尸是明朝广西按察御史(主管司法的官吏)朱琏的母亲,死于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年),停棺四年再下葬,距今三百八十四年。出土时死者身上穿了十三层衣服、六条裙子,然后用五条丝绸被子包裹捆绑起来。棺内用棉花和衣服填满,并有一层深绿色的水;棺外用糯米浆拌石

  • 标签: 女尸 解剖研究 桃溪 考古工作者 四年 发掘工作
  • 简介:对龟兹铜钱的发现和研究,一直是泉界备受关注的问题。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龟兹铜钱的发现和研究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库车、巴楚、轮台、拜城、新和等县不断有龟兹铜钱的出土发现(奇台、吉木萨尔两县也有零星的发现),龟兹铜钱的数量迅猛增加,种类、版式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巴楚、库车等地龟兹铜钱钱范的发现,为龟兹铜钱、龟兹历史和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龟兹 铜钱 新疆历史 八十年代 20世纪 库车
  • 简介:<正>一九八四年二月,大冶县大箕铺乡邓垅大队群众,在挖砂取土时,发现一批陶器和一把较完整的青铜箭。经调查,这批遗物为一墓葬所出,但墓葬已遭破坏。该墓座落在大冶城关与大箕铺古城之间的龟墩山上,(西北距大城关及东南至大箕铺古城约为6公里),该山是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圆形小山丘,山的东西面是一个人造小平原,南面紧临武(汉)南(昌)公路。其西北两面是一片庄稼地。墓葬即在山的正中心。我们调查时,没有发现遗骨和棺椁,墓葬方向大约为320°,墓底距地表约4米。

  • 标签: 战国墓葬 古城 陶器 青铜 遗物 遗骨
  • 简介:建国以来两甾钱的发现和研究蔡万进,寇川,陈国友两甾钱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种圆形方孔青铜铸币,币文“两甾”,篆文横读,分两种形制:一种面背无内外郭(下简称无郭两甾);一种面背均有外郭,无内郭(简称有郭两甾),“甾”即“锱”省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量单...

  • 标签: 半两钱 战国晚期 南阳市 考古发现与研究 货币史 河南南阳
  • 简介:<正>1991年4月11日,县文管所根据农民提供的线索,在蒲江县城东3.5公里处之东北乡金马村5组关子门发现唐代“观经变”造像石窟1处。该石窟位于蒲江通往眉山的古道旁。此石窟,从未见诸文献记载,文物普查时也未发觉。发现时石窟已被乱石、泥土掩埋一半。经过清理、冲洗,现已全部显现。该石窟造於一块白砂石包上。石窟顶部为平顶,高1.6米,宽2.4

  • 标签: 唐代 石窟 造像 无量寿佛 观世音 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