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直到现代艺术将其联系于绘画的自主性问题,材料和媒介的真实意义一直在绘画的再现样式中被掩盖着,材料与媒介被视为表现对象的手段。现代绘画对材料与媒介的关注虽然提示了问题,但从实质上主要保持在样式趣味的转型层面,忽视了传统再现性绘画中的媒介主导作用。媒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材料,而是材料在绘画中的呈现,绘画的兴趣,绘画所处理的就是如何使材料转化为媒介。因而绘画所展示的既不是内容也不是形式,就是媒介本身,这个规律支撑着几乎整个绘画史。简单说,媒介就是绘画自主性所在,并且因此,自主性问题不存在于绘画内部。

  • 标签: 材料 媒介 绘画的自主性
  • 简介:让我们先看一副对联书法,选自《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这是山东一位作者创作的、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评委经过百里挑一的评审后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并收入作品集的作品。释文是:

  • 标签: 书法说说 联知识 说说联
  • 简介:让我们先看一副对联书法,选自《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这是山东一位作者创作的、经过中国书协组织专家评委经过百里挑一的评审后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并收入作品集的作品。释文是:

  • 标签: 书法篆刻家 对联知识 笑话 作品展览 作品集 出版社
  • 简介:以训练幼儿观察力为主要目标的幼儿写生,合理示范尤其重要.要留给幼儿充分的观察空间。可采用多种促进幼儿观察的方法.比如选用能激发幼儿观察兴趣且难度适中的写生内容.采用“说画”的形式替代示范.以及在人物写生中引导幼儿结合心理活动来观察等。另外,帮助幼儿理解和处理物体空间关系.帮助幼儿打破惯性思维的干扰.都为幼儿深入观察提供了良好条件。幼儿从写生中学会观察不仅是幼儿绘画自身的要求.对幼儿一生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观察 幼儿 写生
  • 简介: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重塑中国往昔:武氏祠的艺术、考古与建筑”(RecarvingChina'sPast:Art,Archaeology,andArchitectureofthe"WuFamilyShrines")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同名研究图录《重塑中国往昔:武氏祠的艺术、考古与建筑》(RecarvingChina'sPast:Art,Archaeology,andArchitectureofthe"WuFamilyShrin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ArtMuseum,2005,以下简称《重塑》)在图录中,两位主要作者CaryLiu(刘怡玮)和MichaelNylan(戴梅可)的几篇文章认为武氏祠非常可疑,很可能是后世伪作。这两位作者向学术界历来关于武氏祠画像和碑文是汉代文化遗迹的传统看法(从宋代的洪适、清代的黄易,直到当代的蒋英炬、信立祥、巫鸿、郑岩等人的论著)提出了挑战。但笔者发现,《重塑》的两位主要作者缺乏研究中国古代金石铭文以及著录这些铭文的早期著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背景,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和论述中包含着非常严重的错误。本文一方面向读者介绍黄易及其友人所构成的学术圈,指出他们是18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学术群体,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另一方面,将讨论《重塑》一书中某些质疑洪适《隶释》的文章在论证方法和事实材料方面包含着的错误,以反驳《重塑》的两位主要作者关于武氏祠乃后世伪造的谬论。

  • 标签: 武氏祠 黄易 洪适《隶释》
  • 简介:随着大航海时代余波震荡,西洋器物、技术知识逐渐加速度进入中国。士人知识阶层对传入的西方造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明末士大夫王徵和欧洲传教士邓玉函合作了第一部西洋力学和机械器物的译著《奇器图说》,该书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的翻译,也会通中国传统造物的知识逻辑,其会通成书的真正动力也来自传统儒学。而传统价值动机与《奇器图说》来源知识的价值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明末中西造物知识会通与价值矛盾的种种表现甚至在数百年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中仍能清晰重现。

  • 标签: 《奇器图说》 造物 价值 会通
  • 简介:杨斌(以下简称杨):《美术观察》近期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话题,您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冯远(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以下简称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 标签: 中国美术 冯远 文化 自主权 改革开放三十年 国际影响力
  • 简介:程大利先生是一位学者.一位优秀的出版人.同时又是当代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使他积累丰厚.见识卓越.这在当代画坛是罕见的。他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寻找规律.与同时代画家相比,对于中国画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 标签: 程大利 艺术思想 外化 修养 绘画 知识
  • 简介:2001年,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历时多年完成的著述《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出版,并在艺术界和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围绕霍克尼关于制像术与艺术的实践性研究,通过清理艺术史学、物理学等领域对其实践的各种反应,揭示了视觉技术这一视角给艺术史研究和当代艺术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知识 制像术 艺术史 绘画
  • 简介:原始图式及其造型活动在辅助人类记事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音节1语言的图符演绎,形成"共同识别"的视觉图式或字符。另一方面,当原始群落图式转化为一种音节化视觉字符时,人类祖先基于群落生存而产生的功能性图式,实际上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群落图式的功能、意义等,提供了基于直觉思维而产生的图式经验及其样式。本文试图通过直觉图式的源头梳理,还原"美术"一词的原初定义,并针对当下美术高考、学院教育等不断遭遇"造型标准"制约的现象提出质疑,以改变那种无视创新发展需求、试图"以偏概全"的美术教育定式。

  • 标签: 直觉思维 图式 知识点 个性意识
  • 简介:篆刻知识与技法(三) 第三讲 秦汉是篆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上)方旭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制有了严格规定,篆刻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魏晋继承了秦汉的艺术风格,至六朝渐衰。有些专门讨论篆刻艺术风格的论著,笼统地把秦至六朝...

  • 标签: 篆刻艺术 黄金时代 艺术风格 西汉初期 秦汉时期 少数民族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政治主张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些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后相继参与到了边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为边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民的文化层次与认知水平与自身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的情况下,延安知识分子如何引导民众们参与到边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又是如何建构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的?本文以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为切入点,从启蒙、代言、想象三个层面探索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构建农村的几种叙述方式。

  • 标签: 延安时期 知识分子 叙述方式 木刻版画
  • 简介:民国时期,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的《艺林月刊》,虽然被命名为'艺林',却不仅仅是美术学范畴下的期刊,更具有早期博物馆学甚至是考古学知识的制造与宣传功能。通过对此刊物的梳理与解读,可更好地溯源'文物与博物馆学'期刊出版的文脉,并管窥20世纪早期北京画坛社团的出版物状况与艺术社团的操作模式。

  • 标签: 中的文博 兼早期 分析兼
  • 简介:本文围绕美术学院图书馆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资源项目这一论题展开。同时,涉及对瓦尔堡图书馆在艺术—哲学—科学—视觉人文等领域的建设,如何建构自身在艺术与人文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的讨论,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个案例,文章介绍了四川美院图书馆在特色资源项目方面的建设情况,对该项目的特色、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图书馆 特色资源项目建设 知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