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汇总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为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BMJ最佳临床实践、Cochrane Library、EMBASE、美国指南网、OVID循证数据库、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全球指南网、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RNAO及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的相关研究,采取循证护理实践模型对相关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并进行相关证据提取和整理。结果纳入9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3篇,内容包括DVT成因分析与管理、护理人员有关DVT教育培训、围术期DVT治疗、围术期DVT预防性护理干预等多个方面。结论提升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应遵循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决策,提高神经外科围手术期DVT预防和管理策略,优化护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护理技能,科学分析DVT成因并采取有效地预防性护理干预,从而促进优质护理实践的开展和应用。

  • 标签: 神经外科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预防和管理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工艺优化后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0.1 ml分装量)与注射用冷冻干燥无菌粉末用氯化丁基橡胶塞(覆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膜)的相容性。方法完成包装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于(25±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保存6个月,对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进行检测,考察胶塞成分是否会向制品迁移;对制品进行效价、pH、水分、右旋糖酐和蔗糖、氧含量的测定及无菌检查,评价药品质量是否仍然可控。结果胶塞中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未见向制品迁移,制品效价为104~119 IU/瓶,pH为5.94~6.07,水分最大值为2.5%,右旋糖酐和蔗糖含量稳定,氧含量最大值为3.4%,均无菌生长,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胶塞相容性良好,胶塞可用于生产。

  • 标签: 肉毒毒素 胶塞 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皮肤微针注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对皮肤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21年7—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疗美容科招募志愿者25例,男1例、女24例;年龄30~58(38±9)岁,体质指数(22.23±1.36)kg/m2。面部微针注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分别在治疗前及结束治疗后1、2、3个月采集图像,用VISI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对受试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对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结果VISIA图像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各维度分值,斑点(32.06±6.92)比(27.59±7.69)分、红色区(32.79±11.80)比(27.74±9.49)分、毛孔(17.66±9.79)比(14.60±7.07)分、棕色斑(43.61±11.93)比(37.59±16.22)分,疗程结束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4、4.21、7.47、7.11,均P<0.05);疗程结束后1个月,患者满意21例,占84%;结束后3个月,患者满意20例,占8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面部注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对皮肤年轻化有较好效果,受试者满意度较高、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 年轻化 Ⅲ型胶原蛋白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微针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更昔洛韦的安全剂量范围,并观察兔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不同剂量更昔洛韦的视网膜毒性。方法将10只健康新西兰无色素兔平均分为5组,每组各2只兔。每组分别往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1 mg/0.025 ml、2 mg/0.025 ml、5 mg/0.025 ml、10 mg/0.025 ml及0.025 ml生理盐水(对照组)。干预1周后对兔眼行超广角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暗适应条件下测定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最大混合反应(Max-R),明适应条件下测定视锥细胞反应(Cone-R)和30 Hz闪烁反应(30 Hz-R)。将24只健康新西兰无色素兔随机分为小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对照组和大剂量实验组、大剂量对照组,每组6只兔,以右眼为实验眼。大剂量实验组兔眼连续注射更昔洛韦2 mg/0.025 ml,1次/周,共4次。小剂量实验组兔眼注射1 mg/0.025 ml更昔洛韦,诱导期为2次/周,共4次;维持期为1次/周,共2次。大剂量对照组、小剂量对照组兔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0.025 ml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前1 d及末次注射后1周行全视野ERG检查,暗适应条件下测定Max-R,明适应条件下测定Cone-R和30 Hz-R;注射前1 d及末次注射后1周行OCT检查;末次注射后1周处死各组实验兔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不同时间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比较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1 mg或2 mg更昔洛韦1周后未见超广角眼底照相、OCT、ERG异常结果。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5 mg更昔洛韦1周后可见眼底血管堵塞、视网膜前出血,ERG可见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略有下降。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单次注射10 mg更昔洛韦1周后还可见视网膜坏死、渗出性改变,OCT提示坏死区域视网膜组织水肿、层次不清,ERG可见Max-R、Cone-R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30 Hz-R振幅明显下降。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周后,小剂量实验组、大剂量实验组兔眼视网膜均未见出血、渗出;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连续,未见视网膜水肿或其他结构异常。与大剂量对照组、小剂量对照组比较,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周后大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兔眼ERG的暗适应Max-R a波(Z=-0.160、0.000)和b波(Z=-0.321、0.000)、明适应Cone-R a波(Z=-0.641、-0.641)和b波(Z=-0.321、-0.160)振幅以及30 Hz-R振幅(Z=-0.321、-0.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实验组、小剂量实验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玻璃体腔连续注射更昔洛韦1、2 mg均未对健康兔眼造成明显视网膜毒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更昔洛韦 玻璃体内注射 药物毒性 最大耐受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早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在体内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使用丝素蛋白溶液和磷酸镁基水凝胶制备成不同磷酸镁含量的4组水凝胶,分别命名为Mg0、Mg1、Mg2和Mg5并研究分析材料表征。体外实验检测水凝胶的生物活性及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体内实验采用10只SD大鼠进行颅骨缺损模型制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对该种新型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修复缺损颅骨的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应用Graph Pad 9.0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电镜扫描(SEM)显示了4组水凝胶的表面微观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结果示共培养1 d时对照组与Mg0、Mg1、Mg2和Mg5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399±0.024、0.436±0.043、0.364±0.020、0.3205±0.029和0.338±0.028,在共培养3 d时为0.606±0.045、0.590±0.042、0.557±0.014、0.453±0.056和0.610±0.046,第5天时分别为0.882±0.022、0.841±0.147、0.824±0.040、0.828±0.049和0.830±0.021,第7天时分别为1.162±0.029、1.397±0.056、1.059±0.050、1.063±0.084和1.102±0.046(F(12,77)=8.0,P<0.01)。使用氯化十六烷吡啶(CPC)对14 d时的成骨矿化物进行定量,Mg0、Mg1、Mg2和Mg5的A值结果分别为0.937±0.107、1.646±0.507、2.181±0.038及2.006±0.043(F=56.0,P<0.05)。体内实验示可注射型水凝胶修复效果显著,在修复后第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胶原。结论丝素蛋白-磷酸镁基可注射型水凝胶能有效修复骨缺损,并可在体内促进早期骨胶原的形成。

  • 标签: 注射型水凝胶 磷酸镁 颅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注射液放化纯与体内显像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薄层色谱(TLC)法测定68Ga-DOTATATE、68Ga3+、68Ga胶体及68Ga-DOTA-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去苏氨酸-奥曲肽(heptapeptide),考察标记前体DOTATATE的纯度对标记产物放化纯的影响。建立大鼠胰腺外分泌腺肿瘤细胞AR42J荷瘤裸鼠模型,行microPET显像,考察不同放化纯68Ga-DOTATATE注射液的摄取情况,计算肿瘤组织的靶/非靶(T/NT)比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68Ga3+和68Ga胶体的含量与标记前体DOTATATE的纯度无明显相关性(r值:0.385、0.497,P值:0.306、0.137),68Ga-DOTA-heptapeptide的含量与标记前体中DOTA-heptapeptide的纯度呈正相关(r=0.957,P<0.001)。纯度分别为90.9%、91.6%、99.2%的DOTATATE,其标记产物68Ga-DOTATATE注射液的放化纯分别为(87.0±2.3)%、(86.8±0.8)%、(94.0±3.1)%。MicroPET显像示,将放化纯为95.7%、85.8%、84.5%和79.9%的68Ga-DOTATATE注射液分别注入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组织的摄取与放化纯呈正相关(r=0.828, P<0.001),其T/NT比值分别为21.25±8.84、8.50±1.51、11.38±1.65和6.01±0.99 (F=11.48, P=0.001)。结论68Ga-DOTATATE注射液的放化纯受标记前体纯度及制备工艺的影响,其放化纯与体内显像效果有一定关系。

  • 标签: 有机金属化合物 镓放射性同位素 质量控制 色谱法,高压液相 色谱法,薄层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胰腺肿瘤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χ2=115.01,P<0.001);②V5~V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χ2=89.88,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χ2=95.79,P<0.001);④若以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5~V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心大静脉
  • 简介:摘要早产儿多系统发育不成熟,与成熟新生儿相比更易发生静脉治疗药物外渗性损伤,若形成外渗性损伤,不仅会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还会造成患儿肢体功能障碍,甚至留下残疾。鉴于目前尚未形成针对早产儿静脉治疗外渗性损伤处置的专业指南与共识,临床护理人员在早产儿外渗性损伤预防及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通过对早产儿外渗性损伤风险因素评估及处理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为进一步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婴儿,早产 外渗性损伤 外周静脉输液
  • 简介:摘要Dieulafoy病与内脏动静脉畸形都是罕见的血管畸形病变,并且两者均为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经内镜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胰十二指肠动静脉畸形合并Dieulafoy病,在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止血和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现报告其诊治情况。

  • 标签: Dieulafoy病 动静脉畸形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 作者: 芮强 沈嘉生 杨琦 徐杰 康洋波 于宝军 李雨林 许永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浙江省嘉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嘉兴 314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09,浙江省嘉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嘉兴 3140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绍兴 3125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严重创伤静脉系血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受伤机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心房钠尿肽(BNP)、肝功能、肌酐、Caprini评分、手术策略、制动方式、住院床日、治疗费用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9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性130例(72.6%),年龄(67.6±6.4)岁。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BMI为(22.9±3.4)kg/m2,ISS为(28.4±10.5)分,GCS评分为(10.2±4.6)分;Caprini评分为(11.7±4.0)分。其中,32例(17.9%)发生VTE事件。与VTE阴性组相比,VTE阳性组年龄大(t=-2.214,P=0.028),Caprini评分高(t=-2.684,P=0.008),下肢骨折(P=0.008)和骨盆骨折(P=0.001)发生率高。VTE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心房钠尿肽、肌酐、手术策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手术治疗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VTE阳性组中无骨折占18.8%;1处骨折占50.0%,2处及以上骨折占31.2%,与VTE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VTE事件对老年创伤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中,高龄、高Caprini评分、骨折部位多和骨盆骨折患者容易发生VTE。骨盆骨折是老年创伤患者发生VTE的独立风险因素,应注意防治。

  • 标签: 创伤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影像学诊断为UAVM 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孕产次等;辅助检查情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B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病灶直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方案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16例患者中hCG阴性10例,阳性6例。两者第1次异常出血时间分别为(43.4±36.4)d与(16.0±9.0)d;再住院时间为(63.3±54.4)d与(48.3±54.0)d;其中6例大量出血患者均为hCG阴性。16例患者超声均提示宫腔见血流丰富的混合回声光团,行磁共振检查14例也提示宫腔内或宫壁异常信号;6例DSA检查可见团块状染色,静脉提前显影,2例可见造影剂外溢,5例CTA结论与DSA相符。治疗中行子宫动脉栓塞5例,其中2例为大出血急诊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3例为预防性栓塞。4例在栓塞后行宫腔镜,1例因宫腔内无明显组织物行球囊压迫止血。未行子宫动脉栓塞者实施宫腔镜手术10例,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未刮宫1例。经手术治疗的15例中14例病理学可见退变滋养细胞或绒毛组织。随访中1例子宫动脉栓塞后患者术后主诉月经减少,超声考虑宫腔粘连可能。结论妊娠终止后应加强影像学检查,警惕UAVM的发生,一旦诊断应尽早开始医疗干预以减少出血。妊娠相关UAVM尚无标准化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情况、病灶位置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 标签: 子宫动静脉畸形 妊娠组织物残留 子宫出血 超声检查 子宫动脉栓塞术
  • 作者: 张晓霞 胡秀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外科,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成都 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创新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ACP Journal Club、PubMed、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均为2011年6月30日—2021年6月30日。由4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1篇。总结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人员培训、风险因素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管维护及血栓预防5个方面24条证据。结论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内容全面广泛,指导性及可操作性强,可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医护人员可从以上5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特点进一步细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维护过程,并对患儿进行药物或非药物预防。

  • 标签: 儿童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93例行脊柱手术并发生VTE的患者为血栓组,并选同期100例行脊柱手术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选择2021年5—6月脊柱外科46例患者(发生、未发生VTE患者各23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年龄[OR=1.603,95%置信区间(CI):1.036~2.483]、手术时间(OR=0.253,95%CI:0.123~0.518)、使用内固定(OR=0.128,95%CI:0.043~0.384)、应用骨水泥(OR=0.176,95%CI:0.048~0.652)、D-二聚体(OR=0.360,95%CI:0.147~0.884)、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0.024,95%CI:0.006~0.091)是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模型的准确度为0.865,灵敏度为0.742;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准确度为0.761,特异性为0.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0。结论年龄、手术时间、使用内固定、应用骨水泥、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脊柱外科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脊柱外科患者发生VTE的风险。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脊柱外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预防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三门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手术治疗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2.71±1.11)分、(2.02±1.01)分、(1.03±0.47)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5.43、6.29,均P < 0.001)。干预后,观察组血管壁厚、血管直径分别为(0.69±0.22)mm、(5.26±0.52)mm,对照组分别为(0.58±0.09)mm、(4.98±0.28)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5.10,均P < 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95%,低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P < 0.05)。结论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干预护理措施用于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可减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有助于术后血流恢复,减少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士 合作行为 外科手术 手术后医护 手术后并发症 静脉血栓栓塞 预防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五年生存率不足10%。由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胰腺的局部毗邻关系,胰腺癌极易侵犯临近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手术切除困难,根治性外科切除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门静脉系统汇合部受侵的胰腺癌,手术R0切除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合理切除受侵血管、完成血管重建十分重要。本文对不同血管重建方式进行总结,并结合我中心的临床经验,旨在分析门静脉系统汇合部受侵的胰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胰腺肿瘤 血管侵犯 异体血管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肢体法瓦病与静脉畸形(VMs)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下肢法瓦病患者作为法瓦病组,选取经病理确诊的下肢VM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和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筛选对鉴别法瓦病和VMs可能有价值的超声影像学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鉴别诊断价值的指标,并构建多因素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价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法瓦病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8.1±12.2)岁;VMs患者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19.9±13.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法瓦病组与VMs组的超声表现在病灶回声、"筋膜尾"征、血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超声表现在"筋膜尾"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3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0.008、0.007),所构建的包括该3项指标的联合诊断模型诊断法瓦病的敏感度为90.0%(95%CI:68.3%~98.8%),特异度为93.5%(95%CI:82.1%~98.6%),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95%CI:0.886~0.994),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法瓦病与VMs超声影像学特征有明显区别。超声检查中的"筋膜尾"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3个指标联合较单一指标对诊断法瓦病有更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超声检查 法瓦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门冬酰胺酶(ASP)相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发生ASP相关CVST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凝血功能、影像学特点、ASP的种类、治疗及转归等信息。结果8例CVST患儿均为男童,其中ALL 6例、LBL 2例,发病年龄5~15岁。6例发生在初次诱导缓解阶段。首发表现为癫痫大发作7例。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显示均有上矢状窦血栓,合并脑出血5例。8例患儿D二聚体均增高。治疗上,3例患儿接受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3例单纯抗凝治疗,2例未抗凝治疗。随访3个月MRV显示除2例未抗凝治疗患儿血栓部分吸收外,其他患儿血栓基本全部吸收,机械取栓+溶栓术联合抗凝治疗患儿血栓吸收最快。1例患儿死于ALL早期复发,7例存活患儿后续应用ASP无CVST反复或加重,除1例遗留左上肢肌力减低,余均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ASP治疗相关CVST多发于大龄男性患儿,总体预后良好,好发于初次诱导缓解期,多以癫痫大发作为首发表现,上矢状窦为常见血栓部位,磁共振成像联合MRV可协助准确诊断,及时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机械取栓+溶栓可快速再通血管。

  • 标签: 天冬酰胺酶 儿童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灶局限在盆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分析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病灶局限在盆腔的81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IV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探讨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次和产次、手术方式、术中情况等。结果(1)临床特征:81例IVL患者的年龄为(43.9±8.1)岁;经量增多26例(32%,26/81),经期延长31例(38%,31/81),尿频、尿急4例(5%,4/81),腹痛、腹胀8例(10%,8/81),无症状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者34例(42%,34/81);术前行超声检查的72例患者中4例(6%,4/72)诊断为IVL,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51例患者中11例(22%,11/51)诊断为IVL,行CT检查的19例患者中4例(4/19)诊断为IVL。(2)治疗方法:81例IVL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肌瘤剔除术37例,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9例,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25例;手术途经:宫腔镜手术6例,经腹手术52例,腹腔镜手术23例。81例IVL患者中,5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其中诊断为IVL 17例(32%,17/53)。(3)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81例IVL患者中,3例(4%)失访;78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中,随访期内复发8例(10%,8/78)。年龄<35岁、孕次<2次、产次<2次、肌瘤数≥10个、肌瘤外观异常(指术中见肿物为长条形、蠕虫状、串珠状、囊状等)、IVL侵入邻近血管均为影响IVL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而手术方式、卵巢切除与否、IVL侵入宫旁与否、IVL最大径、肌瘤旁血管丰富与否均与IVL术后复发无关(P均>0.05)。结论IVL的临床表现及术前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对年轻的子宫肌瘤患者需加以重视,术中若见IVL特征性表现,可借助术中快速冰冻检查诊断,以决定适宜的手术范围,尽可能切净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病 血管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