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中改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对闭孔神经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膀胱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TURBT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选用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闭孔神经阻滞,研究组选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与手术相关指标(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更平稳,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一针穿刺成功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TURBT中改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还可提升穿刺成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超声检查 闭孔神经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2019年辽宁省手足口病病原构成情况,并对鉴定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的毒株进行VP1基因特征分析,以掌握本地区CVA16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收集的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基因和分型基因检测,对鉴定为CVA16型病毒进行VP1基因测序并分析。结果2017—2019年共有8 152份实验室确诊病例标本,其中EV71阳性1 212份,占全部实验室确诊病例的14.87%;CVA16阳性1 746份,占21.42%;其它肠道病毒5 194份,占63.71%。31株CVA16型病毒中,1株是B1a亚型,其余30株均为B1b亚型。结论CVA16是引起辽宁省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属于B1基因型,存在B1a和B1b两种基因亚型共循环现象。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学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切口痛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 PMWT)、脊髓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 receptor, NK-1R)、血浆P物质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对疼痛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黄体酮组(P组,术前3 h肌内注射1.5 mg/100 g)、米非司酮组(M组,术前3 h灌胃1.5 mg/100 g),每组8只。按照Brennan法制备足底切口痛模型,测定大鼠给药前(T0)、手术前(T1)、手术后1 h (T2)、手术后3 h (T3)4个时间点的术侧足PMWT。在T3时间点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NK-1R水平,用ELISA法测定血浆P物质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M组T2、T3时PMWT升高(P<0.05),且P组PMWT高于M组(P<0.05)。与C组比较,P组和M组T3时脊髓NK-1R及血浆P物质水平减低(P<0.05),且P组脊髓NK-1R及血浆P物质水平低于M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够抑制切口疼痛,可能与黄体酮受体结合状态抑制脊髓NK-1R的表达及P物质生成和(或)释放有关。

  • 标签: 黄体酮 切口痛 P物质 神经激肽-1受体
  • 简介:摘要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表现为来源于第一、二腮弓的器官系统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畸形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部的发育异常,也可累及其他器官或系统。Goldenhar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眼前段、眼睑及附属器、眼后段、眼外肌及眼眶,其中以眼表迷芽瘤和上睑缺损最为常见。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眼部异常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考虑到对患者视力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建议在较小年龄进行干预。(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67-272)

  • 标签: Goldenhar综合征 眼-耳-脊椎综合征 角膜皮样瘤 眼睑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17~58岁,平均29.4岁。包块、面部肿胀涉及前额、颞部、颧部、颊部、鼻部、鼻唇沟、唇部、下颏等部位,依照MRI提示,直视下切除不明注射物及其周边包膜样组织,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明注射物主要为凝胶样注射物、颗粒样注射物、生长因子类注射物3种类型。凝胶样注射物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大体上可见注射物呈黏稠聚集物,周边被皮冻样组织包裹;组织病理见组织内大片均质蓝染区域,周围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颗粒样注射物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表现为低、等信号,注射物呈沙粒样物质,混合包裹在瘢痕样组织中,形成坚韧的块状包块;组织病理见形状不规则颗粒状物,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生长因子样注射物在MRI图像上与正常组织无界限,增生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现等、高信号;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相对致密、含有较多纤维、血管丰富、易出血;组织病理见皮下血管增多,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初步判定不明注射物的种类和注射层次,有助于直视下手术时判定注射物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 标签: 面部 注射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发临床症状特征,提高新冠肺炎病例的识别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方法对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五个地区报告的559例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研究,分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59例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平均年龄为43.54岁,核酸阳性者320例,核酸阴性者239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50.31%)、咳嗽(44.69%)、乏力(14.06%)和咽部不适(10.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症状者中有基础疾病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2.70倍(95%CI: 1.52~4.98)。首发临床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4.82倍(95%CI:2.29~11.41)、2.59倍(95%CI:1.09~6.84)和9.34倍(95%CI:1.74~173.18)。≥60岁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60岁人群的8.78倍(95%CI:4.12~19.73)。男性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女性的2.52倍(95%CI:1.21~5.47)。有基础疾病者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者的3.56倍(95%CI;1.55~8.24)。首发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是未表现出相应症状的2.91倍(95%CI:1.34~6.65)和3.79倍(95%CI:1.47~9.65)。结论首发症状表现出乏力、头晕头痛、寒战者要警惕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的感染者要警惕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意识和病例识别能力,及时发现感染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首发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胰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多样,以胰管的梗阻性病变为主,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均可引起胰管扩张,而不同疾病所引起胰管扩张的形态学表现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能够引起胰管扩张的常见胰腺疾病及其影像学特征加以综述。

  • 标签: 胰管扩张 临床原因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的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169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切缘(断端切缘、门静脉沟切缘、后切缘、钩突切缘)、阳性淋巴结数目、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术后有关指标与预后相关(P<0.05)。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直接侵犯程度、神经脉管侵犯、病理亚型等对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钩突切缘、区域淋巴结清扫数、术前CA19-9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大于74岁、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肿瘤低分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少于7枚、钩突切缘阳性、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低分化、淋巴结检出少、钩突切缘阳性和/或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中,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成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等密度影5例,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17例患者MRI检查示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6例;T1WI稍低信号12例,等信号5例;T2WI稍高信号12例,稍低信号5例;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示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有"脑膜尾征"13例,有瘤周水肿11例。结论颅骨脑膜瘤患者的骨质以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辐射状骨针为主,CT示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多有"脑膜尾征"。

  • 标签: 脑膜瘤 颅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血管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的超声形态、超声造影特点,观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MCOD患者35例(35只眼,35个病灶),分析病灶的超声检查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伴随表现、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等。其中1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形态:6个病灶(17.1%)超声表现为视盘前半球形强回声,29个病灶(82.9%)表现为视盘前局限隆起强回声;大小:病灶最大基底径(4.0±0.8)mm,高度(1.9±0.4)mm;内部回声:8个病灶(22.9%)内部回声均匀,27个病灶(77.1%)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35个病灶(100%)边界均清晰;伴随表现:15个病灶(42.9%)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19个病灶(54.3%)内可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16个病灶(45.7%)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13个病灶中11个(84.6%)内可见造影剂微泡填充。结论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断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2020监测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科学制定流感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29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2019—2020监测年度流感和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暴发疫情数据,对2019—2020年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流感和ILI暴发疫情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2019—2020监测年度共报告流感和ILI暴发疫情3 864起,其中流感暴发疫情为3 675起(占95.11%);南、北方片区在2019年4月至5月达到一个小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南方地区于7月至9月呈低水平流行,北方地区于6月至10月呈低水平流行。随后疫情呈上升趋势,南、北方片区全年ILI暴发疫情最高峰均出现在2019年12月(分别是1731起和467起),自2020年1月底开始,迅速下降至极低水平。除2019年8月外,该监测年度各月份南方片区流感暴发疫情起数均高于北方片区。各种类型学校共报告暴发疫情起数为3 804起,占比为98.45%,中、小学校为暴发疫情报告的最主要场所,共报告暴发疫情3 382起(87.53%)。结论2019—2020监测年度南方地区流感暴发疫情高于北方地区,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为暴发疫情的高峰期,应加强学校的流感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暴发疫情的发生。

  • 标签: 流感 流感样病例 暴发疫情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用受试者的右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Excel 2010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分析足底受到的垂直压力、足底压强峰值、足底压力分布区域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等。结果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时,运动速率越快则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越快,正常行走和慢走所受垂直力为体重的1.6倍,而奔跑则达到了体重的6倍;双脚跳跃时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时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所有运动受力区域几乎都集中在足跟与前脚掌,脚趾中仅拇趾有明显受力。结论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的各项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奔跑运动时,足底所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差异最为显著,足内侧至足外侧的COP轨迹变化较为平稳;单脚跳跃和双脚跳跃时,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波形均有一定的起伏,呈现出"M"型双峰,双脚跳跃时,足跟侧至足趾侧的COP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足底压强峰值的平均值最大,这些特征可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足底受力 运动模式 速率 方式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儿科 病死率 死因 重症监护病房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水泥尘肺壹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于2021年10月,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至2020年初次诊断为职业性水泥尘肺壹期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开始接尘年龄、接尘工龄、诊断年龄、潜伏期、X线胸片表现、肺功能等资料。等级计数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肺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患者80例,女性27例。开始接尘年龄(26.2±7.7)岁,诊断年龄(59.4±7.9)岁,工龄(17.9±8.0)年,潜伏期(33.1±10.3)年。女性患者开始接尘年龄及接尘工龄小于男性,潜伏期大于男性(P<0.05)。X线胸片以p/p形小阴影为主(54.2%)。82例患者(76.6%)小阴影分布为2个肺区。女性患者小阴影分布肺区数(2.04±0.19)少于男性(2.4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功能正常57例,轻度异常41例,中度异常9例。X线小阴影分布肺区数是水泥尘肺患者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OR=2.491,95%CI=1.197~5.183,P=0.015)。结论职业性水泥尘肺患者接尘工龄、潜伏期长,进展缓慢,影像学改变及肺功能损害程度较轻,肺功能异常与肺区受累的范围相关。

  • 标签: 尘肺 水泥尘肺 临床特征 X线胸片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 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对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眼科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患者首次和末次就诊时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纳入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51例(97只眼),男性15例(29.4%),女性36例(70.6%),男女比例为1/2.4;其中46例(88只眼)患者为拟眼结节病,5例(9只眼)患者为确诊眼结节病。患者发病年龄为48(40,55)岁;90.2%患者(46例)双眼受累;88.2%患者(45例)为慢性经过,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者仅占11.8%(6例)。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类型(49只眼,50.5%)。检眼镜检查仅发现2只眼(2.1%)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显示64只眼(66.0%)荧光素弥散性血管渗漏。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5(13.7,29.3)个月,31例患者(59只眼)的随访时间≥3个月。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占44.1%(26只眼)。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45只眼(76.3%)的炎性反应得到控制。在随访时间≥3个月的31例(59只眼)患者中,末次随访25只眼(42.3%)的BCVA≥0.8,15只眼(25.4%)的BCVA<0.3,59只患眼的BCVA均较首次就诊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P=0.006)。结论结节病性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双眼受累的慢性前葡萄膜炎,多数患者合并有亚临床视网膜血管炎。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视力。

  • 标签: 葡萄膜炎 结节病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腺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且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RPE腺瘤15例(15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眼部超声影像图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检查的肿瘤内血流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5.7±10.2)岁,范围25~58岁。出现最多的症状是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11例),其他包括眼前黑影或遮挡感(3例)和无症状(1例);1例患者存在既往眼部外伤史,其余患者均没有明确眼部外伤史。RPE腺瘤生长部位分散。超声检查示肿瘤最大基底径(8.07±2.75)mm,高度(4.02±1.81)mm;形态多为陡峭隆起的圆顶形(6例),边缘不光滑,内部呈中或低回声,其中2例肿瘤内部可见挖空征;无脉络膜凹陷;可继发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混浊;CDFI检查示肿瘤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RPE腺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是多为陡峭隆起的圆顶形态、边缘不光滑、无脉络膜凹陷,可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视网膜色素上皮 腺瘤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乳糜泻(CD)的临床与内镜特征,为更有效地诊治C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96例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确诊96例CD患者,男性33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1.9,年龄18~81(47±14)岁,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中位病程为2.0 (0.2, 40.0)年。经典型CD患者41例(42.7%),非经典型CD患者55例(57.3%)。经典型CD患者均表现为慢性腹泻,常伴有慢性腹痛(46.3%,19/41)、腹胀(17.1%, 7/41)、贫血(65.9%, 27/41)和慢性疲劳(48.8%, 20/41)。非经典型CD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58.2%, 32/55)、腹胀(32.7%, 18/55),常伴有贫血(40.0%, 22/55)和骨量减少/骨质疏松(38.2%, 21/55)。与非经典型CD相比,经典型CD更容易出现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患者合并症的发生频率为36.5%(35/96),主要合并症为甲状腺疾病(19.8%,19/96)、结缔组织病(6.2%,6/96)和肾脏疾病(6.2%,6/96)。CD合并疾病在经典型CD与非经典型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有内镜下表现的频率为84.4%(81/96)。十二指肠球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结节样改变(72.9%,70/96),沟槽样改变(10.4%,10/96)和局灶性绒毛萎缩(9.4%,9/96);降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皱襞减少、变平或消失(43.8%,42/96),扇贝样改变(38.5%,37/96)和结节样改变(34.4%,33/96)。结论成人CD患者女性居多,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以非经典型CD临床表现为主,部分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有特征性内镜表现的患者应警惕CD的可能。临床医师应加强对CD的认识,减少漏诊。

  • 标签: 乳糜泻 胃镜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Pre-DM)肺结核(PTB)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糖尿病前期肺结核(PreDM-PTB)患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住院PTB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HbA1c检查结果分为PreDM-PTB组45例和非糖尿病前期肺结核(N-PreDMPTB)组6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细菌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reDM-PTB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大于N-PreDMPTB组,PreDM-PTB组既往有吸烟史(46.7%)的比例高于N-PreDMPTB组(25.0%);PreDM-PTB组出现咳痰(88.9%)、发热(55.6%)、纳差(17.8%)、胸闷(31.1%)、气短(28.9%)、体质量减轻(40.0%)、胸腔积液(22.2%)的比例均高于N-PreDMPTB组;PreDM-PTB组患者更易出现贫血(55.6%)、低蛋白血症(55.6%)、低密度脂蛋白升高(26.7%);PreDM-PTB组D-二聚体(93.2%)、C反应蛋白(86.7%)、动态红细胞沉降率(79.1%)升高;PreDM-PTB组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率(74.4%)高于N-PreDMPTB组,两组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reDM-PTB组血结核抗体阳性率、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9%、84.6%,N-PreDMPTB组分别为50.9%、95.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66)。结论处于Pre-DM的PTB患者较N-PreDMPTB患者已出现了不同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积极早期干预,避免Pre-DM发展成为糖尿病。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结核,肺 糖化血红蛋白 年龄因素 人体质量指数 贫血 低脂蛋白血症 结核分枝杆菌 体征和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消化道肿瘤内细菌群落特征。方法研究人群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食道癌、胃癌)。对入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n=17)并在肿瘤部位进行取材,同时取距离肿瘤组织4 cm以上远端的非肿瘤组织作为对照。对样本总DNA进行提取纯化后进行高通量16S DNA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组织内特有的细菌群落特征及与非肿瘤组织相比细菌群落水平上的差异。结果16S DNA PCR结果显示肿瘤内的细菌负荷没有发生明显变化。α和β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组内各样本较为离散,菌落构成差异性较大,但整体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恩图展示出肿瘤组织1 358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非肿瘤组织2 068个OTU,表明肿瘤组织的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组成分析发现普雷沃菌科(属)、乳杆菌科(属)、梭杆菌科(属)在肿瘤组织中富集(丰度平均百分比均超过非肿瘤组织的1倍以上)。进一步对两组样本菌科和菌属丰度前十的细菌进行配对比较显示,假单胞菌在科(P=0.041)和属(P=0.041)水平上均显示在肿瘤组织中明显减少,而普雷沃菌在科(P=0.031)和属(P=0.007)水平上在肿瘤组织中均显著富集。结论上消化道肿瘤微环境的细菌群落发生改变,富集在肿瘤部位的物种主要为口腔常见的厌氧菌如普雷沃菌科(属)、乳杆菌科(属)、梭杆菌科(属),其中以普雷沃菌科(属)最为显著。

  • 标签: 胃镜 上消化道肿瘤,肿瘤内菌群 普雷沃菌 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