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武当山政治地位的攀升和本山意识的强化、修传统的影响和扶持政策的刺激、玄帝信仰的普及和旅游风气的兴起以及文化诉求的自觉和权力博弈的需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武当山修志事业的发展。探讨明代武当山修兴盛的原因,既有助于揭示明代武当山修的特殊性,还有助于加深对道教宫观山志编纂一般规律的认识。

  • 标签: 明代 武当山 武当山志 武当道教
  • 简介:明代是武当道教最为贵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先后有6部志书问世,成就显著,影响深远’。明修武当山志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道教文化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其修实践和修理论也为新时期道教山志的编纂提供了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汲取。

  • 标签: 修志理论 武当山 实践 明代 武当道教 学术研究价值
  • 简介:本文试从宋元四明六入手,结合相关的史料论述两宋时期明州地区佛教的流传、变迁及其特点。北宋时期,明州新建的寺院中,教院和律院的数量明显多于禅院,天台宗、净土宗和律宗比较盛行,尤以天台宗为盛。但天台宗也出现了分裂,出现了山家和山外的分化。南宋时期,明州的禅宗极为兴盛,尤以临济和曹洞两宗为盛。佛教在宋代明州流传的特点,一是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加快,二是寺庙改制频繁,三是高僧辈出,著述弘富。

  • 标签: 宋元四明六志 宋代 明州 佛教
  • 简介:阅天下伽蓝于一瞬览世间珍奇通古今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寺院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传道送法、刊刻佛经、创宗立派都是以寺院为中心进行的。

  • 标签: 中国 佛教 文化艺术 知识 佛学 佛寺
  • 简介:明清小说家中,明末邓谟是一位有着特别经历的作家。他是江西安仁(今余江)人,字南,号百拙生。年轻时家境富裕,读书之余喜游名胜。中年患病,父亲亡故,为谋生,赴福建建阳书林余氏,任塾师和编校,从此留在福建从事创作与编辑工作,是一个江西籍贯的福建作家。数十年耕耘,最终成为我国少有的集小说和戏剧创作、编辑、校对为一生的职业作家。道教小说(铁树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 标签: 邓志谟 《铁树记》 中国 道教 宗教信仰 文学题材
  • 简介:我国的寺庙历来有编纂寺的优良传统。通过编纂寺,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寺的历史及其变迁的发展情况。古代的寺,并不等于今天的寺。历史发展到今天,寺庙的情况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寺庙的功能亦由过去单纯的道场和宗教活动场所,变成了人们旅游的胜地,成为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重修寺,以忘记史,继往开采

  • 标签: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天台山 天台宗 优良传统 佛寺
  • 简介:成都文殊院工团和其他寺院的义丁组织有些不同。其分门别类下设很多小组,除常规功能性团体,如斋堂服务、后勤服务、传媒服务等之外,还有以歌舞形式传播佛法的“菩提艺术团”,为大众排忧解难的“烦恼咨询室”,引导游客、对寺院进行讲解的“菩提花语讲解组”等等模式新奇、功能各异的工小组。

  • 标签: 组织 成都 能量 温暖 朴素 后勤服务
  • 简介:《夷坚》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祇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 标签: 夷坚志 民间信仰 地域社会 地域特点
  • 简介:"边疆"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象征的概念。边疆社会文化则是中国边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是美国边疆学派,还是早期中国边政学派,抑或是后来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边疆社会的研究,都表明边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民族、族群文化互相交往、渗透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也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文化杂糅(culturalhybridity)。以往表现民族文化的民族影片更多地关注单一民族文化类型,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一面。本文以民族影片《游走的呗玛》为例,提出边疆社会文化的影像呈现和表述都不应忽视边疆社会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即文化的复合性、杂糅性以及文化的链接(articulation)。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关系到在摄制边疆社会民族文化的民族影片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文化杂糅 边疆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志影片
  • 简介:一、毕节地区的彝文古籍及其整理翻译概述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为历史上“千年土司”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彝文这种民族文字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普遍使用,彝文古籍文献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因文献语言的发育完善,文献门类的齐全等,在全国彝族分布区来说,也是少有的。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是最丰富的,在1966年以前,民间的收藏至少在5万册以上,但这些藏书的三分之二左右毁于1966年至1976年之间。

  • 标签: 《彝族源流》 彝文古籍 《西南彝志》 翻译 整理 毕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