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糖尿病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间隔穿孔修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IABP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糖尿病 护理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性指标。笔者等对36例AMI发作时及发作前、后的心电图测量其QTd、QTcd,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AMI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8~91y。均为1983~1997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不少是干休所的老同志。发生心源性死亡者10例,其中3例死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性颤动(VF),7例死于心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对发病未超过24h,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记录其发病24h内的心电图。分析了28例在AMI发生前1mo及26例在AMI发生后3w病情稳定的心电图413份。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

  • 标签: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 QTCD 淮阴 心泵衰竭 心源性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年轻组和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发病后胸痛明显,CK及cTNT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老年组高.老年组则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结论年轻AMI患者最危险的因素为吸烟、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其发病后胸痛较明显,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峰值较高,但溶栓效果好,死亡率低,但更应注意年轻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青少年 心肌梗塞 再通率 心律失常 心肌再灌注
  • 简介:摘要综述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介绍了了临床护理路径含义、发展现状以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现状,探讨了建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的方法,并强调了建立规范化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意义。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63例AMI患者按是否经过院前救治分为A组(333例)与B组(30例).分析院前救治的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再通率、5周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1小时内得到院前救治者98例,5周住院病死率14.25%,院前溶栓55例,再通率74.54%,5周住院病死率5.45%;院内溶栓124例,再通率76.61%,5周住院病死率16.12%.B组5周住院病死率30.0%.结论:经过120急救系统院前急救的老年AMI病人5周住院病死率下降,且院前救治的时间越早,5周住院病死率越低.

  • 标签: 近期转归 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急救 院前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演变特点。方法:对14条采用闭胸式微珠法建立犬AMI模型后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观察到在急性期有7条犬因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左心衰死亡。存活的7条犬在48h内室性异位搏动总量达到最大,48h后逐步减少,在7h后明显减少,15h后基本恢复,结论:在AMI的亚急性后期或慢性期,心外膜下存活的心肌对缺血状况的适应有个改善的过程。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演变 AMI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24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AMI伴发RBBB26例,占10.8%,与不伴RBBB比较,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短暂性RBBB为11.1%,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vs88.9%,P<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再灌注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①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ST压低I<avL和ST抬高Ⅱ<Ⅲ以及合并右室心梗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非ST压低I<avL和非ST抬高Ⅱ<Ⅲ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LCA);前壁和广泛前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近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观测值均较高.②前间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均不能提示梗塞相关动脉为LAD或RCA(P均大于0.05).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体表的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及其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ST移位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主要死因之一是并发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室速、室颤,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心梗病人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自1994年12月至1999年12月间,我们对1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速、室颤病人抢救过程中,均电击复律成功。现总结临床应用及体会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电复律 恶性心律失常 室速 原发性室颤 心电监护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436例(AMI的诊断参照WHO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根据伴有胸痛及不伴有胸痛,将入选患者划分为:不伴有胸痛组141例;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295例.

  • 标签: 无痛性心肌梗塞 预后 临床特征 胸痛 血管再通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90.4%高于超声心动图76.2%(X^2=4.63,P〈0.05),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中,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88.9%明显高于心电图62.2%(X^2=8.66,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心肌梗死部位与心电图出现Q波的导联基本一致,但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左室功能方面优于心电图检查。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心肌梗死及并发症 左室功能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8h,伴心电图V1~V6导联ST弓背向上抬高,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r/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r/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入院后即行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按常规方法送入指引导丝至左前降支远端.

  • 标签: 冠脉内血栓吸取术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