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血浆D-聚体在缺血性肠病(IBD)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并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住院诊疗的256例疑似IBD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24小时内、48小时、72小时分别抽血留样检验D-聚体,待明确诊断后比较IBD患者与非IBD患者D-聚体指标情况。结果256例中129例诊断为IBD,其余126例排除IBD可能。比较IBD患者与非IBD患者D-聚体指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方法方便、经济、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D- 二聚体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与hsCRP和D-聚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NYHA心功能II~IV级心衰患者94例,测定RHR,按RHR快慢分为三组,A组RHR≤70bpm,B组70bpm<RHR≤90bpm,C组RHR>90bpm,测定血浆hs-CRP、D-聚体水平,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血浆D-聚体水平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sCRP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HR与hsCRP(r=0.341p<0.001)、D-聚体(r=0.306p<0.003)均有相关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HR与血浆hsCRP有相关性,血浆hsCRP随RHR增快而增加。RHR可反应血栓前状态,慢性心力衰竭RHR>90bpm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静息心率 高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高症患者D-聚体及凝血指标检验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妊高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人员均为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观察两组人员的凝血功能和D-聚体指标。结果:观察组PT、APTT低于对照组,Fib、D-D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聚体及凝血指标临床检验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具有诊断和评估作用,可以根据患者检测的指标对患者进行监测,对日后妊娠高血压产妇生产,保证孕妇生命安全,创造良好的妊娠结局,提高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妊娠期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5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D-聚体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对临床检验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进行诊治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56例(妊娠高血压组)与产科门诊就诊的正常妊娠妇女56例(正常妊娠组)作对比分析,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D-聚体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妊娠高血压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D-聚体和FIB含量明显升高,PT、APT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无明显变化。结论严密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D-聚体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能反应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和状态,能辅助指导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降低妊娠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妇的分娩安全系数,具有临床应用参考价值。

  • 标签: 妊娠高血压 D-二聚体 凝血指标 临床检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患者体检及住院的102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50名正常患者的血浆,用ELISA法检测102例高血压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聚体浓度。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标准分为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度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及高血压组的关机。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聚体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701,P<0001),各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分析显示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极高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与高危组均与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聚体含量较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 标签: D-二聚体 高血压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 靶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聚体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诊断明确、发病在3天以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血浆D-聚体水平分为2组血浆D-聚体升高组(>0.5mg/L,38耳)和血浆D-聚体正常组(<0.5mg/L,22耳),比较两组应用巴曲酶溶栓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急诊溶栓后有效率为81.58%(31/38),血浆D-聚体水平正常组患者急诊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7.27%(6/22),血浆D-聚体升高组疗效明显高于血浆D-聚体正常组(P<0.05)。结论伴血浆D-聚体水平升高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3天内可采用降纤溶栓治疗,且效果较好。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血浆D-二聚体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钠治疗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妇科收治的130例D-升高复发性流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肌射hCG和黄体酮直至妊娠84d,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患者计划怀孕的前30d开始脐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U治疗,直至妊娠1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观察流产者的平均妊娠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率84.61%(5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9.23%(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流者平均妊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升高复发性流产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保胎成功率,无任何不良反应。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传统保胎治疗 D-二聚体升高 复发性流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聚体和凝血指标检验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80例妊娠妇女,其中43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37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对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D-聚体和凝血指标(包含有PT、APTT、TT和FIB)。结果观察组PT(8.36±0.57)、APTT(24.31±2.48)和TT(12.53±0.67)低于对照组(11.67±0.64),(28.79±2.76),(15.83±0.64),FIB(4.93±0.85)和D-聚体(4.66±1.02)则高于对照组(3.24±0.76),(2.14±0.68),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PT、APTT和TT较低,而FIB和D-聚体较高,因此,凝血指标和D-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D-二聚体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D-聚体水平情况。方法对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65例患者D-聚体水平分析。结果D-聚体水平>20ug/mL和≤20ug/mL的疾病发生率、SLEDAI评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占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SLE活动期和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的D-聚体水平水平有所升高。

  • 标签: D-二聚体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聚体联合凝血四项监测在临产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产检的68例产妇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68例健康女性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D-聚体、凝血四项指标。结果:研究组D-聚体、Fbg水平较对照组更高,且PT水平更低(P<0.05),两组T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D-聚体、Fbg水平最低,PT、aPTT水平最高,其次为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临产期(P<0.05);不同妊娠时期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联合凝血四项监测有助于评估产妇凝血情况是否异常,及时进行血栓与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 标签: D-二聚体 凝血四项 临产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的D-聚体D-D)水平及凝血指标的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8月~2022年8月期间的4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入观察组,纳入同期足月妊娠待产的健康产妇46例进入对照组,测定两组D-D及凝血指标,观察结果。结果:观察组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FBG高于对照组,APTT、PT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TT比较,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妇女的D-聚体水平增高,其凝血功能异常。加强对妊娠期妇女的D-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并进行干预,这将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疾病 D-二聚体 凝血功能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聚体、凝血4项检测在孕妇产前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孕妇10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其妊娠周期将其分为妊娠早期组(10~16周),妊娠中期组(17~26周),妊娠晚期组(27~36周),临产期组(37~42)组,每组各25例,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女性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妊娠早、中、晚期及临产期孕妇血浆D-聚体及凝血4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观察并对比妊娠早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D-聚体及凝血4项的检查结果;结果:妊娠各组患者D-聚体呈逐渐升高趋势,凝血酶时间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妊娠中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妊娠早期组(P<0.05),临产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妊娠早、中、晚期组(P<0.05),娠中期组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妊娠早期组(P<0.05),临产期组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妊娠早、中、晚期组(P<0.05),妊娠早期组D-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早期组和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孕妇产前进行D-聚体、凝血4项检测,可以观察预防孕妇身体出现异常,并针对性采取措施,以防孕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异常出血、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D-二聚体 凝血4项 产前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D-聚体检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STEMI的患者80例,将D-聚体值在上三分位数以上的患者纳入高D-聚体组(n=27),将D-聚体值在上三分位数以下的患者纳入低D-聚体组(n=53)。比较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将各指标与D-聚体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脂、院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高血栓负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D-聚体组发生高血压的比例明显比高D-聚体组高(P<0.05);高D-聚体组患者的NT-proBNP、PeakTrop I、MPV水平相较于低D-聚体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D-聚体组患者的TP及ALB水平低于低D-聚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D-聚体水平与血清TP、Alb负相关,与空腹血糖、NT-proBNP、高血压及MPV正相关;院内MACEs与年龄、LEFV、NT-proBNP、血栓负荷正相关,与TP、Alb负相关。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栓负荷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聚体水平变化,探讨血浆D-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4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浆D-聚体含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的D-聚体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聚体的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能有效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 D-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 10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人员 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 D-聚体含量,对临床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 D-聚体的阳性率为 96%,高于对照组 11%,者比较,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 D-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便捷,易于推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浆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凝血三项,血常规,D-聚体在诊断临产产妇异常时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1.10-2022.10期间我院44例进行体检的非妊娠健康女性为对照组,44例临产产妇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凝血三项、血常规和D-聚体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血小板水平接近(P>0.05),研究组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较对照组低,白细胞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短,纤维蛋白原、D-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采用凝血三项,血常规,D-聚体检查可以对临产产妇的身体状况和分娩风险进行评估,意义重大。

  • 标签: 凝血三项 血常规 D-二聚体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凝血四项和D-聚体测定已改为同一管血同一台仪器测定,为了明确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合理安排采血时间,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和D-聚体测定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份枸橼酸钠抗凝的外周血标本测定凝血四项和D-聚体测定,室温放置2h,4h,6h后各测定一次,与即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即时结果与室温放置2h.4h测定结果比较,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聚体即时结果与4h,6h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测定凝血四项和D-聚体的标本在室温放置一段时间后对不同的测定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凝血四项和D聚体最好都在标本采集后2h内完成测定,如不能完成也要控制在4h内完成,否则会对测定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测定结果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