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蒋燕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9-13
  • 出处:《临床护理研究》2023年11期
  • 机构: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  241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再通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术后存在再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0%,第2年为3%,第3年为2%,这提示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不是一个线性进展过程。同样在CAS术后的再狭窄第1年和第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7.5%。目前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治疗后第3次狭窄的发病率也不容忽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与预防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采用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检查方式对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检出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检查方式,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准确率明显提高,诊断效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血管超声 诊断结果 颈动脉狭窄
  • 简介: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这种损害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根据研究人群的不同,颈动脉窄占脑梗死病例的10%-20%。尽管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的治疗并且其他实验性疗法已经展现出希望,但预防始终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影响的最佳途径。高危或易卒中患者能够被识别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干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和座中预防的支柱,有2种主要策略可以用于干预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纠正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来稳定或阻止预动脉斑块进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和卒中紧密相关,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消除或减轻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但不属于本文的范围。在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中,抗凝药即使有作用。业已证实,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减少危险因素能够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应该以减少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和应用抗血栓药物。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纤维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狭窄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查过程中运用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选出63例患者病历,该组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从患者病历中选出47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比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了解患者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和斑块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共有54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85.71%;而对比组患者中则有17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45.9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病例数也要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方法对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进行检查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准确对动脉狭窄和斑块的位置进行确定,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治疗的可靠数据,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 标签: CT 血管造影技术 颅颈动脉 狭窄 斑块 检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CDF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以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5月,均为实施CDFI检查以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62%,特异度为62.50%,准确率为92.00%,阳性预测值为93.18%,阴性预测值为83.33%;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EDV、PSV水平均低于颈动脉狭窄组,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实施CDFI检查,能够较好检出患者的疾病,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预后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应用血管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接收的50例颈动脉狭窄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确诊47例,对全部患者实施血管超声诊断,分析对比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效果。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符合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00%、95.74%、66.67%。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超声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效果突出,诊断准确性、灵敏度较高,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层面与DSA诊断差异较小,可为临床医师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探究。方法:以颜色球随机抽取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8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将其分为基础组和探究组。基础组应用血管造影检查,探究组应用血管超声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相较于与基础组,探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 标签: 血管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观察。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选择40例作为探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数量为20例,采用血管超声诊断方式,对照组患者数量为20例,采用MRA 诊断方式,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血管超声诊断方式的实验组,其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采用MRA 诊断方式的对照组比较,

  • 标签: 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与颈动脉低密度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5例,女性26例;年龄(70.0±8.4)岁(范围:48~88岁)。依据头颅 MRI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CSVD。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域最低密度(CAPAL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PALD等临床变量与CSVD的关系,分别绘制CAPALD及CAPALD联合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预测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169例合并CSVD,52例无CSVD。CSVD组男性占88.8%(150/169),女性占11.2%(19/169),年龄(70.5±8.2)岁(范围:48~88岁);无CSVD组男性占86.5%(45/52),女性占13.5%(7/52),年龄(68.4±9.1)岁(范围:51~85岁)。与无CSVD组相比,CSVD组的中位CAPALD更低(21.0 HU比35.0 HU,Z=-3.760,P<0.01),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更低[(22.6±3.9)分比(24.8±3.3)分,t=-2.06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ALD降低是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4,95%CI:1.020~1.070,P<0.01)。CAPALD预测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ROC曲线的AUC为0.672(P<0.01),截点值为34.5 HU,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50.0%。CAPALD与人口学资料联合预测的ROC曲线的AUC为0.733(P<0.01),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64.0%。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中CAPALD降低是CSVD的影响因素,通过MS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密度有助于识别CSVD高风险患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障碍 脑小血管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低密度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病例是8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2月~2020年10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观察组(n=40例)与对照组(n=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同疾病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运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对照组患者(>60岁)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下肢动脉疾病发生率高于观察组(≤60岁),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筛查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以便患者及时对疾病实施治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应用血管内再通与劲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对比。方法 研究对象由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组成,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对照组行支架置入(35例),实验组给予血管内再通(35例),相较其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 由两组 NIHSS、Rankin评分情况可知,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中血管内再通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疗效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 血管内再通术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狭窄病情运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病患3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所有病患均进行围期的抗血小板的治疗和全脑及颈部血管的造影或超声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操作且术后残余的狭窄小于20%,手术后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随访工作。颈部血管经过超声检查后发现再无狭窄情况发生。结论运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患者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且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的运用实施。

  • 标签: 置入术 疗效 安全性 血管内支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后颈部神经损伤(CN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天坛医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209例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7(84.69%)例、女32(15.31%)例,年龄42~80(67.5±8.8)岁。(1)统计患者术后CNI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2)纳入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做CN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209例患者术后有16例发生CNI,发生率7.66%。其中迷走神经损伤的患者最多,为9例(4.3%),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其次为舌下神经损伤3例(1.44%),症状较轻。出院时CNI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2.782(0.990~7.819),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3.58(1.268~10.111),P<0.05]、女性[OR(95% CI)为3.854(1.292~11.499),P<0.05]是影响CNI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3.594(1.188~10.878),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5.024(1.625~15.528),P<0.01]、女性[OR(95% CI)为5.353(1.615~17.737),P<0.01]是CN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年龄70~80岁、女性是CEA术后CN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高龄女性糖尿病CEA患者围期需给予更多关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部神经损伤 危险因素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