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应用rhTPO组(TP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照脓毒症Sepsis-3推荐方法给予综合治疗,TPO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治疗前及治疗第1、3、5、7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心肌酶〔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及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血液成分输注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28 d结局;根据PLT是否小于50×109/L将TPO组患者分为TPO A组(PLT≥50×109/L,16例)和TPO B组(PLT<50×109/L,34例),比较两组PLT升高绝对值、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结局。结果① TPO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比例、APACHEⅡ评分及治疗前PLT、凝血功能、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TPO组在治疗第5天、第7天PLT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09/L:第5天63.94±44.01比49.85±29.26,第7天125.85±112.31比76.81±50.87,均P<0.05),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PT、PTA、Tn、CK、AST、TBil、Cr、PC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TPO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U:0(0,0)比0(0,2.00),P=0.001〕。④ TPO组与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 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131.00(0,311.00)比50.00(0,192.00),ICU住院时间(d):14.44±8.57比11.73±9.24,总住院时间(d):15.00(6.00,23.50)比18.00(8.00,31.00),均P>0.05〕;TPO A组PLT升高绝对值高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L:65.00(16.50,131.50)比36.00(18.00,130.00),P>0.05〕。结论rhTPO可升高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PLT,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但不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不能减少住院费用,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血小板正常的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血运重建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病情更加复杂,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效果较差,术后更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冠心病 血运重建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治疗术后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80例术后难愈合创面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PRP局部注射+血小板凝胶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7.50%,P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凝胶 难愈合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面部老化患者中采取富含血小板血浆+A肉毒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56例面部老化患者作为项目分析目标,分组法即为随机法,一组收入28例,参照组开展A肉毒素单独治疗,实验组开展富含血小板血浆+A肉毒素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面部老化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面部老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有效率统计值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展现指标数据的验证分析意义。结论将富含血小板血浆+A肉毒素治疗使用在面部老化患者中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富含血小板血浆 A型肉毒素 面部老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的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下计数法;结果静脉抗凝血放置60分钟对结果影响不大,预稀释血放置30分钟结果影响不大,60分钟差异变大。血小板含量越低结果偏差越大(p<0.05)讨论仪器法存在血小板结果偏低或异常增高应做显微镜下手工计数复核。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2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2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49例)和无血管病变组(7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L-PLT),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患者MPV、PDW和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增高[(13.98±2.35)fl比(11.53±2.06)n、(15.87±2.18)n比(13.51±2.01)fl、(10.91±1.34)×109/L比(8.72±1.03)×109/L],PLT较无血管病变组降低[(115.2±10.5)×109/L比(129.6±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MPV、PDW、L-PLT、PLT与对照组[(10.41±1.95)n、(11.15±1.88)n、(6.21±0.98)×109/L、(176.5±7.2)×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血小板相关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检验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手工计数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标本放置时间、红细胞体积相关,必要需要重新采血,或者是采取手工计数。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分析1995年至2005年间10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0例(37.74%),子痫前期25例(23.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12.26%).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3周,<28周出现25例(23.58%),>28周出现81例(76.42%).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1例.产后出血13例(12.2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围生期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小板极其脆弱,在外周血循环中寿命仅为8~10d,离体后易发生变形和破坏,影响输后体内存活率,如何尽量地保护血小板的活力、提高存活率及延长贮存期限,对于血小板输注意义很大.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现就血小板保存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小板保存 影响因素 低温保存 冷冻保护剂
  • 简介: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 标签: 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13-2014年间所有经检测不合格的机采血小板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在2013年分别为61.87%、23.02%、11.51%、1.08%、2.52%;在2014年分别为58.87%、21.21%、9.09%、3.03%、7.79%。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改善试剂及检测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机采血小板的不合格率。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报废 原因
  • 简介:生活实例琳达的“怪病”琳达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长得端庄秀丽,举止温文尔雅,是写字楼里数一数二的美女。然而让同事们费解的是,琳达近些年来一直不穿裙子,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她依然穿着长裤上班。每当同事问起,琳达总是以“写字楼里空调太冷”为理由搪塞过去。其实,琳达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因为从敷年前起,她的腿上不时会出现一些“乌青块”,每次来月经的时候,乌青块更多。露在外面非常不雅。

  • 标签: 血小板 外贸公司 写字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诊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共55例病历资料,进行资料的分析、比较。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2例(76.34%),其次为妊娠高血压疾病(包括先兆子痫)8例(14.55%),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5.45%),免疫系统疾病2例(3.45%)。结论轻度血小板减少无需治疗,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治疗以原发病为重点,对症治疗。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