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4例,其血清肌酐(SCr)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正常。根据收缩压的昼夜节律类型,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7例、非杓型组35例和反杓型组32例,分别测量各组4个时间段(8:00-14:00、14:00-20:00、20:00-2:00、2:00-次日8:00)尿肾素(U-REN)和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的含量。结果(1)U-REN的含量在20:00-2:00和2:00-次日8:00反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均高于杓型组(均为P<0.05),且反杓型组较非杓型组升高更为明显(均为P<0.05);(2)U-AGT的含量在14:00-20:00、20:00-2:00和2:00-次日8:00反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均高于杓型组(均为P<0.05),在20:00-2:00和2:00-次日8:00反杓型组高于非杓型组(均为P<0.05);(3)U-REN和U-AGT在杓型组各个时间段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U-REN和U-AGT含量在20:00-2:00和2:00-次日8:00明显高于8:00-14:00和14:00-20:00(均为P<0.05),反杓型组更为显著(均为P<0.05)。结论U-AGT和U-REN在非杓型和反杓型EH患者中呈现昼低夜高,而在杓型EH患者中昼夜变化不明显。测量日间和夜间尿液中U-AGT和U-REN的含量可能将有助于判断肾脏局部RAS的激活程度,并进一步了解血压节律受损程度。

  • 标签: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尿肾素 尿血管紧张素原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造成严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目前,亟需从疾病管理理念和医疗策略等多个层面作出改变应对挑战。在疾病管理上,应该践行"整合"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不同层次医疗资源,尝试移动医疗等多种手段,对疾病标本兼治,既有对症处理,也有风险管控。在疾病治疗策略方面,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该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遵循节律优先的原则,增加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的目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整合管理 早期诊断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昼夜血压节律对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连续登记了106例自2011年1月~2015年2月间于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NIDCM患者.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NBPF),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杓型组(%NBPF≥10)23例,非杓型组(0≤%NBPF〈10)61例,夜间血压上升组(上升组)(%NBPF〈0)22例.观察比较患者-般情况,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并进行生存分析及探讨昼夜节律性血压模型的决定因素.结果上升组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最高[杓型:(0.78±0.20)mg/dlvs.非杓型组(0.85±0.21)mg/dlvs.上升组(0.99±0.23)mg/dl;P=0.006].在存活率分析上来看,夜间血压上升患者心脏相关的死亡率最高(log-rank,P=0.001),是独立的心脏相关死亡的预测因子(风险比,12.6;95%CI:1.76~253;P=0.01).多变量分析显示24h尿(24hU-NE)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中都是%NBPF独立决定因子(调整后R^2=0.20;24hU-NE,P=0.0001;血清肌酐,P=0.04).结论夜间血压上升与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良预后有联系,评价昼夜血压节律简况可能会对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风险分层有较好的帮助.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动态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中枢神经康复患者80例,对患者采取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中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康复中采用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能促使患者中枢神经康复,效果显著。

  • 标签: 毫秒级节律反馈训练技术 中枢神经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失能老人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状态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轻中度失能老人72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OT训练结合常规运动训练,实验组给予OT训练结合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估。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MBI评分和B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BI、BDI变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失能状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低负荷节律性运动训练 老年人 失能 改善效果
  • 简介:《体育教学与训练》1989年第二期刊登了吴纪安同志《生理节律和教学调控》一文(以下简称吴文。该文对生理节律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作了一些探索和总结。但依笔者之见,对生理节律理论的科学与否未作周密的研究,就把它机械地搬用到体育教学之中,是失之偏颇的。因此深感有必要对生理节律理论的科学性作一简单的论证以就教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生物节律理论(或生理节律理论)始见于美国学者托姆明著《这是您的日子吗?》一书。该理论

  • 标签: 生理节律 体育教学 吴纪 托姆 运动行为 体力波
  • 简介:摘要术后患者常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多表现为睡眠剥夺和睡眠紊乱。近来研究提示全身麻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钟诱发这类术后并发症。分析总结动物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物可以改变生物钟基因表达,可能与麻醉药物作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特异性的神经元受体有关;全身麻醉后动物的昼夜节律发生改变,典型的如行为节律紊乱(尽管行为节律紊乱的结果不一致)。文章认为引起生物节律改变的因素多且复杂,环境因素及人工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影响,今后关于全身麻醉药物、生物钟基因、昼夜行为节律的相关实验应当更加完善以及更深入地探讨其中的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全身麻醉后昼夜节律紊乱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 标签: 全身麻醉药 生物钟 昼夜节律 视交叉上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n=43)与并行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干预实验组(n=4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 老年 高血压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老年人前、后牙牙髓感觉昼夜节律的差异,以指导选择老年人缺失牙修复最佳就医时间。方法:在24h内7个等距间隔时间点,测定20名受试老年人上颌中切牙(切牙组)和下颌第一恒磨牙(磨牙组)牙髓活力的阈值,运用Halberg余弦法分析切牙组和磨牙组牙髓感觉功能的生物节律,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感觉阈值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分别出现在0:00与12:00。磨牙牙髓感觉闽值的振幅、振幅比中值大干切牙,整体水平和中值略高于切牙。结论:老年人切牙与磨牙的牙髓感觉功能均具有昼夜节律性,感觉最迟钝和最敏感的时间分别在0:00与12:00。

  • 标签: 老年人 牙髓感觉阈值 昼夜节律 前牙 后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段分为老年1组(60~69岁,n=77)、老年2组(70~79岁,n=109)和老年3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3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00%、89.78%和92.0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显著高于老年1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并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动态血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原发性高血压老年病人120例对其进行24h的血压波动检测,依照夜间血压的下降程度(△MBP)分为四组,即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以及反杓型组,每组患者有30例。使用RBMT-Ⅱ中文版对120例患者进行记忆功能的调查,对比每个组之间的RBMT-Ⅱ得分。结果高血压的4组得分情况都低于正常组,以上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血压节律对记忆功能有影响。

  • 标签: 老年 原发性高血压 记忆功能 昼夜血压规律
  • 简介: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且诊断为非勺型2级高血压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治疗组30例:上午7:00和晚上7:00各服缬沙坦80mg;对照组30例:上午7:00服缬沙坦160mg,两组用药8周后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白昼、夜间血压负荷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73.33%抵46.67%,P〈0.05;舒张压:76.67%眠43.33%,P〈0.01)。结论应用缬沙坦治疗非勺型高血压,可以很好地控制2级高血压,并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早晚两次服用,效果更好。

  • 标签: 高血压 缬沙坦 动态血压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日节律对右美托咪定镇静和心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择期接受下腹部、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8~65岁,其中33例于上午7∶00~11∶00接受麻醉者为A组,31例于下午13∶00~17∶00接受麻醉者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各时点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静脉泵注1 μg/kg右美托咪定后,A组各时点HR、SpO2的变化率与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T3~T6时点BIS数值分别为85.7±6.3、83.2±3.9、77.9±5.9、72.9±5.8,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日节律可影响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但对右美托咪定的心血管效应未见明显影响。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近日节律 脑电双频指数 心血管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只常皮质醇节律与其学校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经家长和儿童同意,66名儿童自愿参加了本研究。在学校通过同伴提名法和教师评价儿童行为问卷法,儿童在学校期间共收集6次唾液样本,每次大约间隔45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以获得儿童日常皮质醇节律数据。结果:女生同伴接受性得分高于男生[(0.31±0.81)VS.(0.51±0.94),P

  • 标签: 日常皮质醇节律 学校 适应行为
  • 简介:目的:观察中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与脑电节律相对功率谱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风病情评估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将80名纳入标准的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脑电检测,并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病类诊断标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脑电信号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结果:中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与脑电相对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α节律与病情呈负相关,病情越重,α节律相对功率越低且主要体现在前额区、中央区及顶区;θ节律与病情呈正相关,病情越重,θ节律相对功率越高,且体现在顶区、枕区。结论:中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与脑电相对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以α、θ节律为主,可以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病情。

  • 标签: 中风 脑电相对功率 病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单纯EH及50例合并T2DM的EH患者,行24小时ABP监测,对2组患者的ABP及昼夜节律百分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ABP参数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dmSBP)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高于单纯EH患者(P<0.05或0.01);脉压分析发现,合并T2DM的EH患者日间平均脉压(dmPP)、夜间平均脉压(nmPP)及24小时平均脉压(24hmPP)均大于单纯EH患者(P<0.05或P<0.01);2组昼夜节律百分率比较,合并T2DM的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91.30%)明显高于单纯EH组(71.42%,P<0.01),其中节律消失发生率(39.13%)明显高于单纯EH组(18.36%,P<0.05),节律存在发生率(8.69%)明显低于单纯EH组(28.57%,P<0.01)。结论T2DM加重EH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ABP及昼夜节律变化,改善其体内糖代谢状况,将有助于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 标签: 糖尿 高血压 老年人 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融入呼吸训练的音乐节律操在改善偏瘫患者肺功能、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当坐位平衡达到三级、具有一定运动耐力时为常规康复治疗组(A组)和音乐节律操组(B组),A组继续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开始接受自行编排的融入呼吸训练的音乐节律操训练。分别在入组时(M0)、训练后1月(M1)、3月(M3)及6月(M6)时评定肺功能、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M0、M1时两组上述四项评分相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康复治疗时间延长在M3及M6时两组的同前比较四项评分变化明显,但B组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基于神经发育疗法的基本理论,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编排了音乐节律操。在音乐节律操的训练过程中强调呼吸训练,训练以集体操的形式进行,融入了韵律和音乐等元素。通过大量的呼吸练习、反射性抑制自我牵伸、节律运动、体式转换等任务的练习,达到了通过改善肺功能而提高肌力、缓解痉挛的目的,从而改善了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引导式教育,音乐节律操,偏瘫,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板凳操运动改善帕金森患者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4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帕金森健康操进行干预。观察两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运动功能(UPDRS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等指标情况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平衡功能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节律性听觉刺激 板凳操运动 帕金森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