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急诊评估及分类转运(FAST-ED)评分在中国人群对大血管闭塞型(LVO)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发病24 h以内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就诊且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通过患者急诊头颅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VO组及非LVO组。使用急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IHSS)评分推算FAST-ED评分,并与快速动脉闭塞评估(RACE)、三项中量表(3I-SS)、辛辛那提中分诊评估工具(C-STAT)、院前急性中量表(PASS)评分进行对比,判断FAST-ED评分对LVO的预测功能。进一步将患者分为前循环或后循环病变组,分析FAST-ED评分对前循环病变与后循环病变的分辨功能。结果共纳入381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其中284例确诊为LVO,97例确诊为非LVO。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提示截断值取4可使FAST-ED评分达到最佳预测效果(敏感度0.76,特异度0.69,ROC曲线下面积0.78)。FAST-E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78)与NIHSS 评分(0.79)、RACE评分(0.77)、3I-SS评分(0.78)、C-STAT评分(0.7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ASS评分(0.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 0.69~0.78, P=0.04)。FAST-ED评分在预测前循环及后循环病变患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AST-ED评分可较为准确地预测LVO,且对于前、后循环病变的患者预测效果类似,可满足院前LVO筛查的需要。

  • 标签: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诊处理 院前筛查 量表
  • 简介:合理用药就是在用药的任何环节都要做到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正确的给药时间,患者应用抗凝药也要遵循这个原则。1患者应用抗凝药要注意适应证

  • 标签: 临床应用 抗凝药 卒中 合理用药 给药时间 给药途径
  • 简介:在袒国医学称为中风。也叫作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人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高。这里要讲的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也称作小卒;若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完全性,也叫作大。我们长期随访了72例短暂性脑缺由发作病例达35年之久,1998年最近一次随访。发现大占65.7%,心肌梗死占8.4%;总病死率为72.7%。其中大占59.6%。

  • 标签: 大卒中 小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预防
  • 简介:史蒂夫·凯伦是澳大利亚国家海洋生物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位航海家和极限运动挑战者。从小开始,他便对海中的巨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着硕大的鲸鱼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钻进一只活着的鲸鱼中去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冒险!

  • 标签: 脱险 工作人员 海洋生物 澳大利亚 极限运动 研究所
  • 简介:目的观察局域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建立"天河局域急性缺血性急救网"后的数据库,将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分为综合中心院内首诊组(院内首诊组)、网络医院转诊组和非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和3个月功能预后情况。结果2015年10月-2017年7月共93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院内首诊组37例,网络医院转诊组31例,非网络医院转诊组25例。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非网络医院转诊组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3个月非残疾(改良Rankin评分≤2)比例分别为60.00%、45.16%和28.00%,其中院内首诊组预后与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但院内首诊组明显优于非网络医院转诊组(P=0.039)。结论局域急救网络建设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患者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卒中网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卒中中心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患者急性期治疗阶段是治疗的关键时期。中医疗的统一的、模式化的方法目的是预防中进展、复发、并发症及规范后治疗等。指南采用的证据类别及等级的定义如下:

  • 标签: 阿尔伯塔 加拿大 卒中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将癌护理团队应用于老年人癌患者的护理工作,分析及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治疗及纳入研究的52例老年人癌患者,分组处理及研究时依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每组有26例患者,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癌护理团队形式,观察及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数值、药物不良反应总计率、整体满意评分数值。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数值(1.4±0.2)分比较参照组数据(1.9±0.5)分,P<0.05,将统计学数据之间对比以及分析意义展示,实验组药物不良反应总计率11.54%比较参照组数据38.46%,P<0.05,将统计学数据之间对比以及分析意义展示,实验组整体满意评分数值(9.8±1.0)分比较参照组数据(9.3±0.5)分,P<0.05,将统计学数据之间对比以及分析意义展示。结论老年人癌患者的护理工作采取癌护理团队的形式展示较优临床效果及价值。

  • 标签: 癌痛护理团队 老年人 癌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癌患者实施规范化癌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2月 -2020年 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癌患者 64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癌护理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疼痛持续时间、疼痛评分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在自我效能方面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癌患者实施规范化癌护理方案,能有效控制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升自我效能感,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癌痛患者 规范化护理方案 应用效果 自我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多样化癌宣教对癌患者减轻癌的影响.方法将在上海某综合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癌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多种宣教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采用0~10级线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采取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患者癌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多样化宣教方式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癌疼患者的癌.关键词癌宣教;癌疼;护理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4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癌护理策略团队干预对重度癌患者的影响观察。方法 将 2018年 3月到 2019年 3月到我院治疗的 78例重度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39人。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对试验组患者采用癌护理策略团队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病痛缓解有效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相比,试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并且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癌护理策略团队干预对重度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显著,明显减轻患者的疾病疼痛,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癌痛护理 团队干预 中重度癌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元治疗脑卒中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我院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单元治疗脑卒中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单元治疗脑卒中是有效的、效果优于内科常规治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卒中单元 基层医院
  • 简介: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72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卒中 经蝶窦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和观察垂体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我科收治的33例垂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开颅组及经蝶组,比较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结果本组经蝶手术23例,其中视力完全恢复13例,明显恢复7例,略恢复3例,无视力障碍加重;10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中6例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开颅手术10例,其中视力完全恢复3例,明显恢复3例,略恢复2例,视力障碍加重2例;8例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中5例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实,术后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低,可作为垂体的首选手术入路。

  • 标签: 垂体卒中 经蝶入路
  • 简介:摘要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易患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而抑郁会增加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复发率,一些抗抑郁药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的症状。目前,关于PSD的前临床及转化研究很少,而进一步研究脑卒中情绪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综述了PSD的动物模型及PSD潜在的机制。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缺血 神经发生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手段缺乏突破,造成大量病人留有神经功能缺损,1所以中后期的康复十分重要。包括物理训练和心理治疗,良好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认识疾病的正确态度,树立信心配合治疗,2而后抑郁的发生则加重了患者原有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肢体功能康复,3所以针对性的治疗更为重要。目前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其他,如音乐治疗、漂浮治疗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早期药物治疗十分必要,4应足量足疗程,但应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目前存在较大争议。5其他疗法也只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但针对性及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抗抑郁药物 综合治疗
  • 简介:近2/3的缺血性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其由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脑缺血由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或来自复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栓子脱落导致血流减少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狭窄的最主要原因,其过程复杂,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纤维化、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鉴于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类)降脂治疗与防治的研究渐成热点,现将他汀类在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临床试验证据综述如下。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卒中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防治 血管平滑肌增生 动脉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PS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危险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重要的是,PSD的诊断率低下,相应抗抑郁治疗不及时或不系统,导致复发或死亡风险增高。文章对PSD的筛查、诊断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抑郁障碍 抗抑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