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路径后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分析。方法定向拣选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88例符合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利用数字随机法依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2组,其中44例纳入对照组(常规护理),剩余44例纳入研究组(常规+健康教育路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效果较对照组高;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77.3%,p<0.05。结论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路径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能提高整体护理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健康教育路径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腺肽а1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加重期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员4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感染加重期的患者56例,按病情分为治疗组(胸腺肽α1干预+标准化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标准化治疗组)22例,对比2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预后差异(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结果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CD3、CD4、CD8、NK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自治疗后比治疗前的CD3、CD4、CD8、NK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的CD3、CD4、CD8、NK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增强剂胸腺肽α1在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期治疗中的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胸腺肽Α1 支气管扩张症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的作用探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7年1月-2018年2月9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沐舒坦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沐舒坦联合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转归效果;咳痰、咳嗽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吸痰量、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用药安全特点。结果观察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转归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痰、咳嗽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吸痰量、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吸痰量、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安全特点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和减少痰液量,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支气管扩张的X线平片和高分辨CT表现做一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我科近年发现的经临床治疗证实的24例支气管扩张症X线平片与高分辨CT图像;结果X线平片漏诊率高41%(10/24),特异性低20%(5/24),CT显示效果好,特异性及确诊率高,能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肺部“盲区”;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X线平片 高分辨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应用 展开研究。方法:筛选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5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入组展开实验,随机分配为对比组26例、观察组27例,并分别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匹多莫德进行治疗,观察各组应用效果。结果:相比两组治疗后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每日痰量,观察组水平更低,对比差异显示出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大环内酯类药物 匹多莫德 支气管扩张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囊状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近一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囊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比较治疗差异。结果:在mMRC、(SGRQ)以及(LCQ调查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囊状支气管扩张症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乙酰半胱氨酸 雾化治疗囊状支气管扩张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剂量的阿奇霉素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30例,平均分成甲组、乙组,甲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乙组患者也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在药物使用规范下加大剂量,对比两组在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甲组和乙组在对比治疗的总有效率时,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率对比中,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54%,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0.77%,P<0.05。结论:稳定期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在治疗时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既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又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阿奇霉素剂量 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症能够获得比较理想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千金苇茎汤加减 老年支气管扩张症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临床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准确率。方法:研究对象起于2022年5月,止于2023年4月,取本院60例接受诊治的支气管扩张症疑似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常规CT扫描;参考支气管镜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参考支气管镜活检的检出结果,经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诊断47例支气管扩张症、13例阴性,阳性检出率78.33%;经常规扫描诊断43例支气管扩张症、17例阴性,阳性检出率71.67%;常规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灵敏度、特异度于准确度均比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低(P<0.05)。结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价值显著,检查结果图像清晰,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性依据,建议广泛运用于临床中。

  • 标签: 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 支气管扩张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及多层螺旋CT诊断,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支气管扩张肺段数与不同厚度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结果与CT诊断相比,多层螺旋CT对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与混合型的支气管扩张肺段检出数较多;与多层螺旋CT重建层厚4.8-5.0mm相比,重建层厚1-2mm的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与混合型支气管扩张肺段数较对照组多,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与CT诊断相比,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重建层厚越小,则诊断效果越显著,便于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借鉴。

  • 标签: CT 多层螺旋CT 支气管扩张症 诊断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护理在提高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体位引流疗效中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21年1月 -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胸心外科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对照A组30例,采用常规体位引流护理;对照B组30例,采用常规雾化吸入护理;实验组30例,采用常规体位引流前进行雾化吸入护理。观察患者的每日排痰量、血象及体温变化,并对比3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实验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规体位引流前进行雾化吸入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排痰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

  • 标签: 雾化吸入 体位引流 支气管扩张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患者的供血动脉解剖分型及DSA表现。方法收集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患者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结合胸部CT及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其供血动脉,分析供血动脉的解剖学分型及DSA表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栓塞过程中接受DSA检查,21在栓塞治疗前接受增强CT检查。DSA示10例单纯支气管动脉供血;34例异常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主干型14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纡曲扩张11例,支气管动脉瘤样扩张3例),网状型12例,多种动脉交通吻合型8例;18例非支气管源性动脉供血,其中肺动脉供血4例,肋间动脉供血12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形成吻合血管网者2例。结论支气管扩张症伴咯血与供血动脉的解剖异常有关,了解其解剖特点有利于临床开展介入治疗。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咯血 解剖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编码区16位点遗传多态性与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的发病及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测序法测定176名受试者的基因型(正常对照组86例,支扩组90例),并测定支扩组的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观察不同基因型支扩患者的肺功能及吸入沙丁胺醇后支气管舒张反应的阳性率,分析β2-AR-16位点遗传多态性与支扩的发病及临床表的关系。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β2-AR编码区16位点(Arg→Gly)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6.5%和49.4%,差异无显著性(χ2=0.303,P>0.05);支扩组16位点基因型为Arg/Arg、Arg/Gly和Gly/Gly的患者,其FEV1%分别为(75.9±6.8)、(72.3±7.2)和(71.0±6.3),差异有显著性(F=4.048,P<0.05);吸入沙丁胺后支气管舒张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34.5%、15.2%和7.1%,差异有显著性(χ2=7.425,P<0.05)。结论β2-AR16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可能不是支扩发病的基本原因,但可能是影响支扩者临床严重程度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beta 2-肾上腺素能受体 遗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BCO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在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住院的490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通过高分辨CT诊断为BCOS的患者45例为BCOS组,同时在剩余的患者中随机选择(采用随机数表法)同期入住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肺功能、实验室检查、住院时间及费用、出院后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及再入院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体质量指数、住院前基础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OS组与COPD组比较,其临床症状更重,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阳性率更高,动脉血氧分压值及氧合指数下降更明显,痰培养阳性率更高,肺功能受损更显著,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出院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更多。结论BCOS患者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更重,肺功能受损更明显,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升高,临床应更加重视此类患者,早诊断,早治疗,以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胸部高分辨CT 肺功能 痰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行常规管理干预的5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对照组,并选择2017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自我管理干预的5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观察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采用自我管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促进患者转归,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自我管理 支气管扩张症 运动能力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