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崔健 王赟 周媛 王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88;首都医科大学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069;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49
  • 简介:摘要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抑郁患者有效,但其机制不明,也难以客观预测疗效。目前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患者局部自发脑活动的变化多集中在背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楔前叶区域;脑功能交互涉及情绪环路、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未来研究应优化试验设计、增加样本量、减少样本异质性,比较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影响。文章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角度系统综述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抑郁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以期促进对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促进可预测抑郁药物治疗反应客观标记的发现。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治疗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抑郁患者血清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就诊的抑郁患者(抑郁组)4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抑郁组)45例,社区招募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41名,以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被试抑郁、焦虑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被试血清Glu、GABA、Glu脱羧酶(GAD)水平,计算Glu/GABA比例。结果抑郁组与双相抑郁组血清Glu[(36±7)mg/L、(37±7)mg/L比(28±4)mg/L,F=10.97,P<0.01]、Glu/GABA比例(5.77±0.35、8.18±0.24比3.35±0.33,F=37.68,P<0.01)高于健康对照组,而GABA[(6.1±0.7)μmol/L、(4.1±0.8)μmol/L比(8.1±1.2)μmol/L,F=21.61,P<0.01]与GAD[(31±6)U/L、(31±6)U/L比(35±6)U/L,F=5.61,P<0.01]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双相抑郁组血清GABA水平低于抑郁组,Glu/GABA比例则高于抑郁组(P<0.01);抑郁组血清GABA水平与HAMD睡眠障碍因子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抑郁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均存在外周血液循环Glu、GABA能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以及Glu与GABA平衡紊乱,并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GABA能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以及Glu与GABA平衡紊乱更为明显。

  • 标签: 抑郁症 双相障碍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抑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本院 2015年 1月 -2016年 2月本院收治的 106例老年抑郁患者进行对照护理分析,对其中实验组 53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护理,对剩余 53例患者进行常规化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 SAS、 SDS,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将本院 2015年 1月 -2016年 2月本院收治的 106例老年抑郁患者进行对照护理分析,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度为 47例( 88.68%),低于实验组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综合满意度 52例( 98.11%),且患者护理前后 SDS、 SAS均有变化。结论采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方式,能够提升和护理人员的综合满意度,值得研究分析。

  • 标签: 老年抑郁症患者 进行心理疏导 精神护理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青少年抑郁病的发展,本文 为分析青少年抑郁的致病因素,了解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措施,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选择 60名青少年抑郁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其中 53.33%的患者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发病,受家庭因素影响的患者占比 38.33%, 16.67%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存在多种因素交互影响情况;通过患者自身案例,家属认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必要的沟通技能均对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科学合理的提出了青少年抑郁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症 护理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患者达临床治愈后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取2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17例临床治愈抑郁患者(临床治愈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抑郁患者在临床治愈基线期以及治愈6个月时分别进行扫描,对rs-fMRI数据进行常规预处理,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提取突显网络,采用t检验比较基线期、治愈6个月临床治愈组与对照组的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差异,并对结果进行AlphaSim校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临床治愈组背外侧前额叶(t=2.84)功能连接值增高(P<0.01,AlphaSim校正);与基线期相比,治愈6个月的抑郁患者内侧前额叶(t=4.08)功能连接值增高,而楔前叶(t=-3.06)和背外侧前额叶(t=-2.98)功能连接值减低(P<0.01,AlphaSim校正)。结论抑郁患者达临床治愈后突显网络功能连接水平在6个月中并不稳定,基线期临床治愈抑郁患者突显网络仍存在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而临床治愈6个月未见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异常脑区。

  • 标签: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突显网络 临床治愈 功能连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解郁化瘀汤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0),对照组进行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实验组应用解郁化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其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解郁化瘀汤 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酞普兰(缩略词CI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缩略词rTMS)对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诊治时间介于2017年8月-2020年9月,共计抑郁患者50例。以随机法为准,A组计入例数26,执行CIT+rTMS治疗;B组计入例数24,执行CIT单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产前心理护理对产科应激事件及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18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其中一组患者实施普通心理护理干预,另一组加强产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差异较大,观察组产妇心理状态较好,应激事件发生率较低,数据具有临床可比性。结论 在产前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产妇,能显著降低产妇的 PPD 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针对性心理护理 应激事件 产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伴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患者 9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对象的临床特点,并实施护理干预,随机分作 2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分析伴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临床表现出抑郁心境、睡眠障碍、躯体化症状及思维迟缓等症状。结论:伴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患者发病与性别、性格、家族病史、生活事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常规护理同时要配合心理干预,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自杀倾向 青少年抑郁症 临床特点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抑郁患者护理服务过程中采取认知 -行为疗法护理干预模式的意义。方法:将 2018年 01月 --2020年 03月本医院收治的 62例抑郁患者用作这次探究资料,开展组别区分方式选择随机掷骰子方法,各个组别归入 31例,各组组别都开展抗抑郁药品治疗,试验组选择认知 -行为疗法护理干预模式,参照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模式,研究实行护理之前及实行护理之后抑郁情绪判断分数、护理服务满意合计情况。结果:试验组实行护理之后抑郁情绪判断分数评比参照组具体资料内容减少( P<0.05);试验组护理服务满意合计情况评比参照组具体资料内容增多( P<0.05)。结论:在抑郁患者护理服务过程中选用认知 -行为疗法护理干预模式得到良好护理服务效果。

  • 标签: 护理 认知 -行为疗法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养结合型护理对长期住院老年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62例长期住院老年抑郁患者自愿参与,随机分成对照组( n=31,常规护理)、观察组( n=31,医养结合型护理),比较两组治疗结局。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比对照组轻( P< 0.05)。结论:为长期住院老年抑郁患者予以医养结合型护理,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 标签: 医养结合型护理 老年抑郁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度洛西汀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重度抑郁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影响。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诊重度抑郁患者共71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8年7月~2020年8月。将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36例(度洛西汀)、观察组35例(度洛西汀联合柴胡疏肝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状评分、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差异。结果:治疗2周时,患者抑郁状评分中精神焦虑、躯体焦虑、情绪及睡眠维度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时,观察组抑郁状评分中精神焦虑[(1.05±0.29)分

  • 标签: 度洛西汀 柴胡疏肝散 重度抑郁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抑郁患者开展心理治疗的效果及对TES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58例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抑郁患者为对象,患者采用等量随机电脑法分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29例)和心理治疗(观察组29例),对比两种治疗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副反应评分不具备较大差异。结论 对于抑郁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必不可少,在联合药物治疗之后,提升治疗的效率,而且对患者的副反应影响更小,在治疗中,要重视。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治疗 TESS(副反应)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逍遥散加味联合米氮平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92 例 产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 分为研究 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6 例。研究组患者应用 逍遥散加味合并米氮平治疗, 对照组患者应用 米氮平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3.4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 HAMA 及 HAMD 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 HAMA 及 HAMD 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逍遥散加味联合米氮平治疗产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满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

  • 标签: 逍遥散加味 米氮平 产后抑郁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抑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和胃电活动的变化,观察抑郁患者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消化道症状与胃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胃电图记录38例确诊的抑郁患者及38例对照组空腹及餐后的胃电活动。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1)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估抑郁严重程度。自主神经症状通过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utonomic nervous symptom-score,ANS-score)评分记录。结果抑郁患者胃动过速百分比餐前餐后分别为(24.99±1.73)%、(23.66±1.86)%,对照组胃动过速百分比餐前餐后分别为(19.80±1.65)%、(15.48±1.50)%,两组受试者胃动过速百分比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8)= 15.6;P=0.0001],两组胃动过速百分比差异在餐前餐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餐前P=0.033,餐后P=0.001)。抑郁患者主功率餐前餐后分别为(21.20±2.71)dB、(20.90±2.66)dB,对照组主功率餐前餐后分别为(26.45±2.62)dB、(28.94±2.68)dB,两组受试者主功率在总体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8)=6.203;P=0.014],两组主功率差异仅在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有消化道症状组餐后胃节律紊乱百分比(5.17±0.56)%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的胃节律紊乱百分比(3.19±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主功率变异系数在有消化道症状的抑郁患者中(0.44±0.06)与无消化道症状的抑郁患者中(0.2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另外,抑郁患者病程长短与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91,P=0.002)。结论抑郁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胃动力异常,并且这种异常与病程长短及是否伴有消化道症状相关。胃电图也可作为衡量抑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

  • 标签: 抑郁症 自主神经功能 胃电图 消化道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护理中的运用 效果 。方法:我院进行本次研究一共选择了 56 例老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在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期间,给予患者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并且将其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28 人,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认知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为 92.86 %,高于对照组的 67.86% , P<0.05. 观察组的护理前后 HAMA 评分、 HAMD 评分分别为 37.13±3.53 、 12.41±3.16 、 34.14±4.12 、 12.23±3.48 ,均要优于对照组( 37.28±3.25 、 19.46±3.15 、 34.25±4.35 、 19.48±4.27 ),护理后对比 P<0.05 。 结论: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缓解不良情绪。

  • 标签: 认知性心理护理 老年抑郁症护理 运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于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选取 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 30例,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分别为优质 护理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状态,提升其在治疗期间的满意程度。

  • 标签: 优质护理 慢性肾衰竭 焦虑抑郁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抑郁患者 60 例为对象,将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测验次数和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抑郁患者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其认知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 认知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采用 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方式,针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其对分娩的正确认知,接受身份的转换,积极的面对新一阶段的人生。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7 年 9 月~ 20 19 年 12 月 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 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并对 48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分析护理结果。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分别 为( 43 .4±2.7)分 和( 42.2±2.8) 分,对照组为( 49 .2±2.6)分 和( 47 .5±2.9) 分,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用药依从性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为 100% ( 24/2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3.3% ( 20/2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 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产后抑郁患者的病情缓解,在改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加强友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帮助产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护理目的。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产后抑郁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