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电视剧《白鹿原》在2017年播出之后,其开播之初的收视率并不尽如人意,但在播出后不久,观众很快便被电视剧精彩的剧情所吸引,收视率也持续走高。《白鹿原》之所以能在众多电视剧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在于该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改编,不仅契合了当代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需求,同时也超越和升华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 标签: 《白鹿原》 期待视野 电视改编
  • 简介: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 标签: 功利命题 命题批判 审美功利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性”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性”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正>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请作者赐稿时务必遵照本刊如下规定: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等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请遵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 标签: 引文注释 引文出处 投稿格式 页下注 学术研究 学术道德
  • 简介: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CSSCI来源集刊,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参照如下规定: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

  • 标签: 投稿须知 研究投稿 美学研究
  • 简介:本文为许倬云先生与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的一次座谈。许先生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度谈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美学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他指出中国美学和伦理有许多特殊性,强调必须在注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域、民族的美学和艺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和深入分析。许倬云先生的研究思路及观点例证无疑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转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美学 艺术 伦理 文化差异
  • 简介:张法教授以其恢宏的学术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精到把握,把探究这些体系性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其美学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本或几本古代美学著作体现不同朝代的美学及体系性著作的特色。《体系研究》从西方式体系和概念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形态特点,有机地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学史通史中对专著体系性阐发不够明显的缺点。《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的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的文化脉络和理论体系。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的脉络。《体系研究》用西方的框架统合中国的材料,极好地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性,做了一次富有创见的中西思想的汇通。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体系性著作 美学体系
  • 简介:<正>审美与人的自由、审美与人的解放等命题一直是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从美学的理论性角度上讲,把审美与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联系起来,无疑具有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从美学的实践性角度看,美学思想的这一维度,使美学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西

  • 标签: 马尔库塞 美学思想 技术理性 审美意识形态 解放 艺术幻象
  • 简介:<正>在文艺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同审美因素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由于不适度的倾斜所造成的极端:一种片面性是唯历史精神和唯人文精神而非美学精神,即忽视文艺中的审美因素而孤立地强调和推

  • 标签: 新写实小说 历史精神 人文精神 美学精神 审美因素 王尔德
  • 简介: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也都有不同的宗教情感体验。宗教情感作为“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使我们对永恒的东西满怀崇敬,唤起“对无限的情感”,找到精神家园。以美学的游戏理论来解读宗教情感,似乎可以为连接“有限”与“无限”提供途径。

  • 标签: 宗教情感 美学解读 有限 生活方式 情感体验 精神家园
  • 简介:9月6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I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文艺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审美经验与美学的本质、中西美学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造型艺术的美学问题等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

  • 标签: 文艺美学 学术研讨会 精神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当代
  • 简介:走近名家学者,了解他们渊博的学识,聆听他们坦诚的心音,感受他们曲折的成功之路和车富的人生旅程,对于我们年轻学人和广大读者来说,是一种启发、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感动。近日,笔者应《文学教育》编辑部之约,就美学、学问与人生诸问题采访了当代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

  • 标签: 美学家 朱立元 人生 学问 访谈录 文学教育
  • 简介: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之关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论题,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家曾以“人生艺术化”等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观照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再创造,并成为其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宣扬了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追求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

  • 标签: 朱光潜 人生艺术化 真善美价值同构 幸福体验 道德理性先验本质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几种基本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对不同活动类型主要特征的分析,来寻找和确定审美—艺术活动所处的位置。人对世界的掌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实践掌握,如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等;一是精神掌握,如科学认识活动,哲学活动等;一是精神实践掌握,如宗教、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由此可以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艺术主要不是属于对于世界的"精神掌握",而是属于"精神实践掌握",如此划定艺术的位置并进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性,庶几近之。

  • 标签: 物质实践掌握 精神掌握 精神实践掌握 审美活动 艺术位置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到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与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