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情况下,主实行行为完成以后,在原益的范围内又实施的一个对主行为所造成的不法状态加以保持或者利用,未侵害新法益的行为.事后不可罚行为在国内刑法理论中较少讨论,在国外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争议比较大.不论是法律竞合说还是构成要件解决说,都不能对事后不可罚行为进行合理恰当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吸收犯进行改造,将事后不可罚行为纳入吸收犯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该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进行了梳理.

  • 标签: 《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 法律竞合 构成要件 吸收犯 中国 事后不可罚行为
  • 简介:既判力理论的核心在于拘束法院及当事人不得轻易动摇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以维护程序的安定性和法律的和平性。这与我国民事诉讼当中审判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合理解决这一矛盾要从探讨并运用既判力理论的本质和法律价值入手,提出综合性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既判力理论 审判监督程序 判决 民事诉讼法 法律价值 法院
  • 简介: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91条首次就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做了明确规定。对这一条款的解释可结合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之"规范说"而展开,由此有必要对该条表述的"法律关系"做必要的限定。借助第91条的责任分配原则对《侵权责任》、《合同》等法律中的实体法规范进行解释,其分析结论明显区别于2002年的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6条。而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理,前者应当优先于后者适用。

  • 标签: 证明责任分配 规范说 实体法规范 证据规定
  • 简介: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于4月2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学研究会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和上海市律师协会承办。来自全国公、检、、司实务部门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60多人与会,

  • 标签: 中国法学会 法学研究 民事诉讼 年会综述 民事程序法 诉讼模式
  • 简介: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向检察院提起申诉,能否适用民事诉讼第一百八十二条?编辑同志: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在超过申请期间,向法院申请再审不予受理后,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检察院却予以受理。我认为当事人向检察院提出申诉请求再审,也应符合民事诉讼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当事人 民事案件 检察院 申请再审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 简介:2015年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252条规定,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通过对该规定的分析,笔者发现再审中的诉权形态与再审程序设定的最初功能有所背离。不同诉讼阶段中当事人的诉权内涵与功能应当有所差异,且根据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呈现出逐渐收缩的态势。然而,现行司法解释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本文拟从司法解释入手,去研究民事再审中的当事人诉权应当呈现的形态,从而厘清再审程序的功能,防止当事人对诉权和再审程序的滥用,真正凸显再审程序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民事再审 诉权 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252条
  • 简介:民事诉讼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目标及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教学必须明确认知、理解、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变教学观念,力求灵活多样.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在认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具体应用.

  • 标签: 认知 理解 运用 民事诉讼
  • 简介:“有独立请求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诉讼标的,表现为第三人于诉讼中所提出的各种具体的诉讼请求,而这些诉讼请求得以成立的基础便是民事实体权利。仅就“有独立请求权”这一概念而言,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事实体权利,且只限于实体上的救济性权利,而不可能是所有的实体权利。新民事诉讼赋予了第三人撤销他人间生效裁判文书或调解书的权利,为了构建一套贯穿于“诉前一诉中一诉后”的完整权利救济体系,我国民事诉讼应当将防止诈害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根据。

  • 标签: 有独立请求权 案外第三人 请求权 形成权 抗辩权
  • 简介:近年来,"调解复兴"成为中国民事司法运行的重要方向。为回应包括"诉讼爆炸"在内的挑战,中国民事司法逐步进化为以ADR为主要解纷机制的"重和轻判"样态,以寻求在当事人合意与法官利益平衡之间的低风险审判模式再造。在这一改革浪潮中,多元调解方式展现出灵活司法、柔性司法的特性。部分法官囿于对进入司法场域的纠纷属性认知不足和选用匹配解纷程序装置的审判技能缺乏,加上司法考评带来的行政绩效压力,异化为一味响应"司法指标"指挥棒的政策追随者。这样一来,不但使得由上而下的司法政策实施被错置,司法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解纷 调解方式 数据分析 利益平衡 审判模式
  • 简介:民事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历届全国民事诉讼学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民事诉讼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的主题为'民事执行的理论与立法研究'。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制定《强制执行》,解决'执行难',进一步完善民事执行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 标签: 执行权 强制执行 执行救济 执行监督
  • 简介:汉唐民事诉讼制度汪世荣一、汉唐民事诉讼制度的确立从秦开始,随着高度集权政治制度、地方上行政与司法合一的管理制度的确立,封建立法关于人身财产关系以及有关人身关系的法律调整,也表现出了新特点。封建法律在强调人身财产关系和有关人身关系的刑罚调整的同时,附带...

  • 标签: 民事案件 民事诉讼制度 民事诉讼程序 刑事诉讼制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司法官
  • 简介:试论民事诉讼结构孙再思诉讼结构是诉讼运作的核心,是抽象的的基本理念、法规范与现实的秩序的结合部,因此,对诉讼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我国民事诉讼结构作些探讨,以期有益于变革的时代。一、诉讼...

  • 标签: 民事诉讼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事诉讼法 主导地位 诉讼主体 案件审理
  • 简介:本文通过两则案例实证分析民事诉讼效益,阐述其价值,提示其重要意义,分析其历史及现状,为提升民事诉讼效益提供有裨益的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 效益 公正 效率
  • 简介: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确立了“先刑后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模式,2012年的《刑事诉讼修正案》对此未作任何变动。此种立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缺乏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民事赔偿责任优先、人权保障的原则以及与刑事诉讼其他程序的协调出发,有必要对“先刑后民”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予以改革,在被告人认罪与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明确民事责任优先于刑事责任,构建一种“先民后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先刑后民”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 人权保障 “先民后刑”
  • 简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债务人滥用旧《民事诉讼》第194条规定的异议权,我国督促程序长期处于司法闲置状态。新《民事诉讼》通过第133条第1款和第217条完善了督促程序规定,然而新法实施1年后督促程序现状并没有实质改善。笔者通过对国外督促程序的立法发展进行简单介绍,提出应该从内部与外部两种途径完善我国督促程序:内部完善是对督促程序法律条文的再细化;外部完善是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非讼程序衔接的再顺滑,其中引入非讼事件程序及其相关理论对完善督促程序更加急迫与必要。

  • 标签: 督促程序 非讼事件 非讼程序 完善
  • 简介: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18条对合同案件管辖作出的规定,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程序规范。当前的司法实务在第18条的解释适用上存在不同理解,不少案件对于同等的情形作出有关管辖的处理却各不相同。为了应对改进这种状况,本文使用"诉请义务说"和"特征义务说"这两个概念以梳理问题、厘清论点,在此基础上对第18条的内容进行解释论的分析,试图提供一个简明清晰而又逻辑自洽的适用方案。

  • 标签: 合同履行地 程序动态中的管辖确定 诉请义务说 特征义务说
  • 简介:在执行中对执行标的主张贵体权利救济时,案外人通过申请再审而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还是通过向执行法院院长“申诉”而由院长依职权审查处理?新修订的《民事诉讼》及最高人民法院新近公布的司法解释均未作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改良大陆法系常用的第三人异议之诉、借鉴法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制度、依托审判监督程序,扩大申请再审的主体范围,构建案外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申请再审而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救济途径应是当下的理性选择。

  • 标签: 案外人异议之诉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