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当化工生产技术在不断创新和环保意识继续增强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节能降耗,并将其纳入到生产经营的战略中。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化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二氧化碳气提工艺生产尿素的节能降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采用该技术在提高尿素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负担的可行性。

  • 标签: 二氧化碳 气提工艺 尿素生产 节能降耗措施
  • 简介:水文和地球化学监测是典型试验场地特征描述和二氧化碳利流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验把二氧化碳注入德克萨斯州北部海湾地区河成三角洲Frio地层的含咸水砂层。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原地形成超临界相,与周围咸水相比超临界相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特征(低密度和粘度),而一些二氧化碳溶解于咸水。典型试验通过1个注入井和1个监测井完成。在两个水井均开展了压力和流速监测;在监测井持续采集地表流体样品和定期采集井下液体样品。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开展的场地特征描述包括:在抽水试验的同时进行压力瞬变分析,来评估单相流动特征;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水力连通性;确定对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分析地层范围内的环境条件。此外,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示踪剂试验,有助于评估在单相条件下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动态孔隙率和流径的几何形状。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地球化学采样,能为随后开展的地球化学监测提供基准,并有助于确定注入二氧化碳时使用的最佳示踪剂。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开展水文监测来评估两相流动特征,并协助监测注入的二氧化碳羽流的运动;而通过地球化学采样能够提供二氧化碳和示踪剂到达监测井的直接证据。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能起到弱酸的作用,可与含水层内多种矿物发生反应,在监测井采集水样时可提供明显的化学信号。单相示踪剂试验和二氧化碳(以及与二氧化碳同时注入的示踪剂)的临界点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固有咸水之间存在两相流动过程:为了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咸水含水层,必须充分了解二氧化碳封存场地当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 标签: 二氧化碳溶解 化学监测 试验场地 地球化学 水文监测 咸水层
  • 简介:本文研究探讨了在西伯利亚冻土区储存二氧化碳的可能性问题。主要利用地热数据编制了反映冻土区和冻土区中二氧化碳、甲烷水合物稳定区参数的系列图件。研究表明,在冻结断面中可以储存二氧化碳,并且合理地向位于较深的相对稳定的储集层注入。在这种情况下,粘土层、二氧化碳水合物稳定带,以及上部的冻结岩层将是二氧化碳的盖层。

  • 标签: 西伯利亚冻土区 二氧化碳储存 二氧化碳和甲烷水合物稳定带
  • 简介:CO2的地质封存技术是减少CO2向大气排放的一种有效方法。矿物封存由于储存时间长,安全性高,对CO2地质封存至关重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地层为例,利用模拟软件TOUGHREACT研究了CO2注入后,各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机理,确定固碳矿物和CO2的矿物封存量;通过改变绿泥石和长石类矿物的初始含量,研究原生矿物组分对CO2矿物封存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英、长石为主的砂岩储集层中,长石类、绿泥石和高岭石是主要的溶解矿物,铁白云石是主要的固碳矿物,原生矿物中绿泥石和长石类矿物对CO2的矿物封存量影响很大,绿泥石和长石类矿物的体积分数增加,CO2的矿物封存量也增加。

  • 标签: 二氧化碳 地质储存 矿物封存能力 数值模拟
  • 简介:为了提高油气田的油气开采量,通常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层中,并储存于盐水层中。一旦把二氧化碳注入岩层,二氧化碳将通过弥散和对流作用在多孔岩石中弥散。盐离子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其随后与矿物颗粒发生的反应也是重要的过程。利用一纽与孔隙尺度和连续宏观尺度相对应的微分方程,来模拟任意多孔介质中二氧化碳分子的动态。基于孔隙尺度,对流-弥散方程通过考虑单位品胞中内界面的反应而求解。单位晶胞是多孔介质的最小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重复方式来复制多孔介质。单位晶胞中的内界面为矿物颗粒表面。通过采用相邻单位品胞的周期性边界条件,以及应用称之为宏观运移理论的泰勒一阿里斯弥散理论,把孔隙尺度内的弥散过程转换成连续宏观尺度。利用这种理论,把不连续多孔体系转换成一种连续体系。在该体系中,二氧化碳分子的弥散及其与多孔介质液体和同体基质间的交互作用,以3种独立于位置的宏观系数为特征:平均速度矢量U*:弥散性向量D*:测定体积二氧化碳的平均衰减系数K*。

  • 标签: 二氧化碳储存效率 模型网格粗化理论 孔隙级 盐水层 气藏 油藏
  • 简介:利用CALPUFF中尺度模型模拟计算出来的影响矩阵建立容量模型,使用专业的数学计算软件Lindo对容量模型进行计算,在综合考虑中部城市群区域的客观情况下,得到基于环境容量的辽宁中部城市群SO2排放总量平衡分配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大气环境容量 SO2 排放清单 LINDO 总量控制规划模型
  • 简介:本文调查研究了呼和浩特市1986-1991年6年中,一氧化碳中毒死亡80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要素、天气过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地一氧化碳中毒年死亡率为0.2人/10万,农民为1.4人/10万,外来临时工为6.8人/10万。一氧化碳中毒易发生在低短简陋、年久失修或周围高建筑物屹立的住房。一年中,11月与3月较多。降雪后48小时内中毒死亡有非常显著的增加倾向。发生中毒日前48小时内多有气压下降。夜间风小或静风,风向改变及大风来临之前,夜相对湿度超过月平均值,降温都能促使发生。许多因素叠加,更易发生。作者建议把一氧化碳中毒预报作为医疗气象结合预报的一项尝试。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气象条件 季节 气压 降雪 相对湿度
  • 简介:氧化碳,被认为是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应该注入到太平洋洋底的玄武岩中。科学家们认为,不断增长的人为排放,特别是在大气中起到棉被作用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原因,因此不要让热量进入太空。从大气中分离二氧化碳并进行隔离,是应对温室效应的一些可能的方法。科学家们建议,扩大森林种植面积以吸收碳,然后将木材埋藏在采空的矿井中

  • 标签: 二氧化碳 气候变暖 科学家 洋底 储存 温室效应
  • 简介: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 标签: 甘肃北山地区 公婆泉盆地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无热再生干燥机中氧化铝颗粒易粉化机理及控制策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无热再生干燥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氧化铝颗粒的易粉化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氧化铝颗粒的特性和无热再生干燥机的工作原理,然后分析了氧化铝颗粒易粉化的机理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优化干燥工艺参数、改进干燥器结构等。通过实验验证,证明这些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氧化铝颗粒的粉化率,为无热再生干燥机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无热再生干燥机 氧化铝颗粒 易粉化 控制策略
  • 简介: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为基础,结合Aspenplus对考虑积碳情形下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对CO2/CH4比(0.5~3)、反应温度(573~1473K)和压力(1~25个大气压)对平衡转化率、产物组分和积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费托合成中生产合成气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温度高于1173K、CO2/CH4比为1,此时2摩尔的反应物可以生成约4摩尔的合成气(H2/CO=1),且仅生成极少量的碳,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高于973K的温度可以抑制积碳形成,但此时生成水的量也增加了,当CO2/CH4比较高(2或3)时更是如此。生成的水量增多可能是由RWGS反应引起的,CO摩尔数增加、H2摩尔数减少以及CO2转化率逐渐增大就是最好的证据。为了找到甲烷CO2重整的真实情况与热力学平衡状态间的区别,本文将模拟的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要使乙烯、乙烷、甲醇和二甲醚的产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有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刑。受甲烷分解和CO歧化反应的影响,较高的压力减轻了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增加了积碳量,并减少了CO和H2产率。对利用等量CH4和CO2进行的甲烷加氧二氧化碳重整的分析结果表明,要想使反应物转化率和合成气产率都在90%以上,需要的操作温度和进料比分别为1073K和CO2:CH4:O2=1:1:0.1。H2/CO比值始终保持为1,同时产水产率最大限低地减少且不会形成积碳。

  • 标签: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热力学分析 积碳 CO2转化率 平衡转化率 H2/CO
  • 简介:自2000年以米,国际能源及温空气仆俭测机构(IEAGHG)一直在Weybum地区的二氧化碳监测和储存项目中采用以时移地震数据为主、微震髓测为辅的地球物理临测方法开展二氧化碳监测活动。我们不仅重视地震监测结果,同时也重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应用合理的反演方法(叠前地震反演和基于模型的随机反演)达到优化地质模型,预测储层的储存条件的目的。应用地震振l嘧偏移和相位角分析盖层中可能发育垂向断裂的区域。利用观测到的低水平微震信息作为建立流体.地质力学模型的约束条件,模拟了注入二氧化碳前后储层的变形关系。最后,我们用钻孔现有的制制套管作为电极,采用电阻率成像法进行了Weyburn地区二氧化碳监测,得出了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地震 微震 地球物理 电阴率 反演 监测
  • 简介: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 标签: 微生物 有机质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十红滩
  • 简介: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物、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物、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著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物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

  • 标签: 红树林 土壤 二氧化碳 甲烷 排放通量 海南东寨港
  • 简介:沉积盆地咸水含水层二氧化碳储存研究前景广阔。本文根据安徽省省内研究现状,选取省内9个沉积盆地,通过技术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对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运用深部咸水层理论,对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潜力进行了估算。

  • 标签: 沉积盆地 咸水含水层 二氧化碳 地质储存
  • 简介:摘要:煤矿润滑油的抗氧化物直接影响润滑油的有效性,是润滑油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润滑油氧化安定性试验方法标准,对润滑油抗氧化性的测试方法以及提高煤矿润滑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标签: 润滑油 抗氧化性 检测方法
  • 简介:采用ATMOS长距离传输模型,对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通过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所减少的SO2排放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整个模拟范围内的总S沉降和干/湿S沉降分布特点,探讨了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减少SO2排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增加,但SO2排放及其导致的S沉降量持续下降,表明二氧化硫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燃煤电厂 减排 硫沉降 数值模拟
  • 简介:[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具有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甲醇、二甲醚、甲酸等,以减少这种温室气体的影响,并为有价值的化学品提供替代碳源和碳中和途径。目前工业上在Cu/ZnO/Al2O3催化剂上通过加氢将CO2转化为甲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钯和钯基双金属催化剂在低压和低温条件下能表现出了优越的活性,这使得钯系列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领域成为有利的候选物之一。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钯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甲醇合成 CO2加氢 钯基催化剂
  • 简介:通过采用HCl-HNO3—HF-HClO4溶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铬铁矿中二氧化钛。本实验探究了样品溶液合适的测定酸度、共存离子的干扰以及选择合理分析线;并以测定了国家一级铬铁矿标样来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且测定12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

  • 标签: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铬铁矿 二氧化钛
  • 简介:在评价广泛进行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可行性时,对二氧化碳渗漏到储存间隔以上地下水源的失误或意外事件的潜在件后果进行首次评估非常谨慎。为设计地下水脆测项日,需要二氧化碳介入到地下水系统的敏感性资料。进行实验室的间歇试验足为了探测二氧化碳对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典型含水层地下水质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在数小时或数天之内,可以增加许多阳离予的浓度。根据它们的浓度趋势,分辨出两种类型的阳离子:第一种类型的阳离子是Ca、Mg、Si、K、Sr、Mn、Ba、Co、B、Zn,这种类型的阳离了往间歇试验之前或者结束时可以快速增加下述的二氧化碳初始通量,并达到稳定浓度。第二种类型的阳离子是Fe、Al、Mo、U、V、As、Cr、Cs、Rb、Ni和Cu,这砦离子浓度在二氧化碳通量起点增加,但是,在多数的实例中都比以前的二氧化碳浓度低。白云石和方解石分解导致Ca、Mg、Mn、Ba和Sr的浓度大幅增高。在矿物质缓冲期间,由于PH值增加,阳离予释放速率呈线性降低。试验结果指出,碳酸盐矿物对地下水质变化起主要作用。地下水降解的潜征风险评价和监测策略应该主要针对这些快速起反应的矿物。而第二种阳离子移动的风险可能会自动缓解,因为PH值吲弹时,出现吸附现象。

  • 标签: 碳储存 二氧化碳-岩石-水的作用 碳酸盐分解 水污染 地下水临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