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考察双醇对雷公藤多苷致小鼠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ICR小鼠灌胃给予双醇(50、100、200mg·kg-1×3),于末次给药后2h单次灌胃给予雷公藤多苷300mg·kg-1,观察动物状态,禁食18h后处理动物,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及LDH水平,H.E.染色考察肝脏病理状态,Westernblot法分析蛋白表达。结果雷公藤多苷300mg·kg-1能引起小鼠显著毒性和肝脏损伤,动物死亡率达41.67%,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及LDH含量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以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50、100、200mg·kg-1双醇对雷公藤多苷引起的小鼠肝毒性有显著保护作用,能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雷公藤多苷引起的小鼠血清ALT、AST及LDH的升高,改善肝组织病理状态。初步机制研究显示,双醇可降低凋亡相关蛋白FasL的表达,上调PI3K和connexin-43的表达。结论双醇对雷公藤多苷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组织细胞间缝隙连接有关。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双环醇 药物性肝损伤 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流产术后实施即刻放置节育对再次怀孕及人流的预防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时段内人工流产术患者90例,仅行人工流产术的45例(归入对照组),人工流产术后接受即刻放置节育45例(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出血量、感染率、再次怀孕及人流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再次意外怀孕及流产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术后接受即刻放置节育,对再次怀孕及人流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同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出血的风险,可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即刻放置节育 再次怀孕 人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包皮切术应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配合局部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包皮切术患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儿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麻醉方案。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后,两组患儿麻醉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4.37±0.5)min、起效时间(4.12±0.9)min以及清醒时间(3.12±0.9)min,均远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虽然两组患儿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远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0%,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包皮切术中,应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显著,能有效的缩短麻醉诱导时间,且利于患儿术后恢复,同时也降低了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好的保障了患儿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包皮环切术 舒芬太尼 丙泊酚
  • 简介:目的观察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激素耐药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以CTX治疗5例激素耐药PNS患儿,CTX8-12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d为1个疗程,每两周应用1疗程,共用4-6疗程,累积剂量60-120mg/kg。结果5例激素耐药PNS患儿均完全缓解。结论CTX冲击治疗激素耐药PNS疗效较好。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 环磷酰胺 冲击
  • 简介:目的研究维黄杨星D对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L-型钙电流(ICa-L)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IK1、Ito、ICa-L和APD.结果1和10μmol@L-1维黄杨星D明显延长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10μmol@L-1可明显降低静息膜电位(RP).维黄杨星D对IK1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指令电压为-100mV时,1和10μmol@L-1维黄杨星D分别使IK1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8.0±1.1)pA/pF降至(-4.1±0.7)pA/pF和(-3.4±0.8)pA/pF;当指令电压-30mV时,分别使IK1电流密度从(1.10±0.24)pA/pF降至(0.61±0.18)pA/pF和(0.36±0.11)pA/pF;在钳制电位从0到+60mV之间,维黄杨星D明显抑制Ito,当指令电压40mV时,1和10μmol@L-1维黄杨星D分别使Ito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8.9±2.0)pA/pF降至(5.5±1.2)pA/pF和(4.9±0.9)pA/pF.维黄杨星D浓度依赖性抑制ICa-L,在指令电压为10mV时,1和10μmol@L-1分别使ICa-L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9.9±1.8)pA/pF降至(-6.4±1.4)pA/pF和(-4.2±0.6)pA/pF.结论维黄杨星D明显延长大鼠心室肌细胞APD,抑制IK1、It.和ICa-L,对IK1和Ito的抑制作用是其延长大鼠APD的主要分子机制.

  • 标签: 环维黄杨星D 动作电位时程 内向整流钾电流 瞬时外向钾电流 L型钙电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采取子宫横向扎捆绑式缝扎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子宫横向扎捆绑式缝扎,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纱布止血,对比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h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0、5.328、4.357、4.888,P

  • 标签: 子宫横向环扎捆绑式缝扎 难治性产后出血 价值
  • 简介:磨牙正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一般不被患者所认识,大部分在因牙列不齐就诊时被发现,部分甚至是在矫治后期或结束因第磨牙萌出异常才出现。笔者收集28例第磨牙正锁病例,将矫治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口腔门诊就诊发现第磨牙正锁病例28例,

  • 标签: 第二磨牙 矫治后 门诊就诊 2009年 牙列不齐 萌出异常
  • 简介:采用吸收系数法测定氟尼柳片的含量。氟尼柳浓度在8.02~72.18μg/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为0.61%(n=10)。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质量控制。

  • 标签: 二氟尼柳片 含量测定 吸收系数法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噻唑烷酮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降低血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代谢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分布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循证医学
  • 简介:虽然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对初次放化疗高度敏感,但是大多数的患者在初治后1年内复发,而目前SCLC线治疗的可选择药物少,拓扑替康是唯一获美国FDA批准用于SCLC线化疗的药物。目前SCLC线治疗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新型化疗药物、化疗方案以及靶向治疗这两个方面,一些新型化疗药物以及靶向治疗药物正逐步用于临床或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二线治疗 拓扑替康
  • 简介:甲双胍是双胍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在临床应用已有50余年历史,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大型循证医学试验结果的公布,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目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以及中国糖尿病指南均将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

  • 标签: 二甲双胍 临床治疗 美国糖尿病学会 糖尿病治疗 双胍类药物 代表药物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重点介绍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5类抗血小板药物中的4个代表性药物,包括其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联合用药等。

  • 标签: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阿那格雷 噻氯匹定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额颞颧入肿瘤切除术用于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的脑神经保护情况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额颞颧入进行肿瘤切除。对患者的病理情况、眼肌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的行为能力、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脑膜瘤(8例)是临床病理中最常见类型,眼肌运动神经功能1级者(12例)显著多于治疗前1级者(4例);Karnofsky表现评分,90分者(10例)和80分者(8例)显著多于术前90分者(0例)和80分者(2例);10例肿瘤全部切除,8例肿瘤近似全部切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未出现1种以上;术后随访期出现复发2例,死亡1例,死因在于肺衰竭。结论海绵窦眶尖肿瘤的治疗采用额颞颧入肿瘤切除术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脑神经,为了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额颞颧入路肿瘤切除术 海绵窦眶尖肿瘤 脑神经保护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99Tc^m标记分子探针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特异结合及生物分布。方法:Westernblot分析MDA-MB-231细胞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IL-11受体(IL-11R)蛋白的表达;荧光检测99Tc^m-DTPA-c(CG-RRAGGSC)与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及结合位点。1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6组(挖-3),经尾静脉注入0.74MBq(0.1mL)分子探针,不同时间测量其在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结果:West-ernblot检测MDA-M13-231细胞IL-11R是MCF-10A细胞的6.7倍;荧光染色证实99Tc^m-DTPA-c(CGRRAGGSC)-FITC特异结合在MDA-MB-231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乳腺癌细胞IL-11R结合分子探针具饱和性;分子探针在荷瘤鼠体内迅速、持续聚集在瘤体内,4h达峰值(17.63±1.73)%ID/g,其他脏器分布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A-MB-231细胞呈IL-11R高表达,与九肽具有高亲和力,99Tc^m标记九肽放射性分子探针体内外能与之靶向特异结合。

  • 标签: 环九肽 肿瘤 乳腺癌 MDA-MB-231
  • 简介:目的:观察双醇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多点皮下注射BSA(9mg/ml).弗氏不完全乳化液,0.5mL/只。注射5次后(前两次注射间隔两周,后三次注射间隔~周),应用双向扩散法检测大鼠血清抗BSA抗体。抗体阳性大鼠尾静脉注射BSA(2mg递增至4mg/只),-周两次,继续8周。尾静脉攻击第4周始,给药组口服双醇(100,200,300mg/kg/d),连续给药5周。采用生化法测定大鼠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前胶原(PⅢP),HE染色及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IL-1,IL-10,MMP-2mRNA的表达。结果:双醇可明显抑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羟脯氨酸、血清透明质酸以Ⅲ前胶原水平升高,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均明显减轻。双醇还可抑制肝组织中TGF—β1,IL-1,IL-10,MMP-2mRNA的表达。结论:双醇对牛血清白蛋白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GF-β,IL-1,IL-10,MMP-2mRNA的过表达相关。

  • 标签: 肝纤维化大鼠 保护作用 双环醇 免疫性 肝脏羟脯氨酸 IL-10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在腹股沟疝使用 疝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在我院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治病的患者,总共有 70 个例子,将这些例子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35 例,让研究组进行平片式无张力的疝修补术,对照组进行疝填充式疝修补术。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指标,症状,以及再次发病的情况记录下来,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作比较。 结果 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中所用的时间,在手术中的出血情况,住院的时间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P > 0.05 );在研究组中,患者的发病率为 6.2% ,对照组的发病率为 7.5% ,将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P > 0.05 )。在研究组中,复发率为 2.3%, 对照组的复发率为 12.5% ,研发组的复发率很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 P < 0.05 )。在研究组中,总效率为 98.5% ,在对照组中,总效率为 95.5% ,将研究组的总效率和对照组的总效率相比较,差异不是很明显( P > 0.05 )。结论 疝填充式的疝修补术治疗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也具有较高临床疗效,这两种治疗方式都有手术创伤小,手术后恢复的快的优势,但是经过研究表明,使用平片式无张力的疝修补术治疗的再次发病率更低,所以这种方式成为临床治疗方案中的首要选择方案。

  • 标签: 疝环填充式 平片式无张力 疝修补术
  • 简介:本文利用药物化学中的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全新的磷酰胺双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在合成该类化合物的过程中,探索了新的合成路线及分离纯化方法,对已有的磷酰胺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为今后合成新类别的磷酰胺哌嗪季铵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环磷酰胺双哌嗪季铵盐 拼合原理 合成 抗肿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手术患者应用氨甲酸后,观察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凝血功能。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 81 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切除术,术中使用氨甲酸,根据用药差异性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各 40 例, 41 例患者,分别实施氨甲酸( TA )联合生理盐水( NS ),氨甲酸静脉注射联合氨甲酸微量泵注,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凝血功能。 结果 TA 联合 TA 治疗后组中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 24h 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 24h 输血量、输液量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而肝门阻滞时间较对照组长( P < 0.05 ),肝组织切除量与对照组相比无较大差异( P > 0.05 )。研究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好, P < 0.05 。 结论 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手术患者应用氨甲酸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降低术中以及术后出血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肝癌 肝切除 手术 出血量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