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前,临床及实验资料均证实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11β-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typeⅡ,11βHSD2)缺陷可导致血压升高.甘草甜素和胆酸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11βHSD2增加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降低醛固酮水平致血压升高.糖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是否通过抑制11βHSD2导致血压升高?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醛固酮水平如何?报道较少.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 标签: 高糖 动脉血压 皮质醇 醛固酮 离体肠系膜血管网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缺陷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入院时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早期自发再通的直接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急性STEMI患者268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分为血管未通组181例(TIMI0~Ⅰ级),血管再通组87例(TIMIⅡ~Ⅲ级)。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静脉血,由中心化验室检测hs-CRP,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症状发生12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管未通组与血管再通组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9±21.23)mg/Lvs(25.17±24.36)mg/L,P〈0.05]。结论入院hs-CRP水平在急性STEMI患者早期血管再通中明显降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冠状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清毒方煎剂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水平的影响及其含药血清对糖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MI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中药煎剂(药物为黄芪、党参、毛冬青等),取4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空白对照组、低、中、剂量组),完成灌药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各组动物血清MIF浓度;制备各组含药血清,分别干预经33mmol/L葡萄糖处理后的H9C2心肌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MIF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低、中、剂量药物干预的大鼠血清MIF浓度均呈减少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糖处理的H9C2细胞MIF表达明显增加,在含药血清干预后MIF表达明显减少,且各组含药血清对MIF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MIF表达呈减少趋势.结论益气化痰清毒方可降低大鼠血清MIF浓度,其含药血清对糖诱导H9C2心肌细胞MIF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中药 心肌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血管重构与脂联素(adiponectin,APN)、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内皮功能的相关性关系。方法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PN、hs-CRP浓度;采用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冠状动脉重构指数(remodelingindex,RI)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分析RI与血清APN、hs-CRP浓度及FMD的相关性。结果ISR组治疗后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PN浓度及RI、FM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与血清APN浓度及FMD呈显著正相关性关系(r=0.547,P〈0.05;r=0.428,P〈0.05);与血清hs-CR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关系(r=-0.602,P〈0.05)。结论血清APN、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与ISR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血管重构 脂联素 高敏C反应蛋白 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EMAPⅡ)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潜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72h,建立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模型,其中分为4组:1组正常糖浓度组(对照组),其他3组由不同浓度的糖组成。应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糖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应用q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EMAPⅡ及其受体CXCR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葡萄糖浓度处理组细胞吸光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组糖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且随糖浓度升高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炎性因子和过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糖环境可诱导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等炎性介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和qPCR结果显示,糖环境可使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显著上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处理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上调,进而介导TNF-α、NO和ROS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最终造成细胞损伤。

  • 标签: EMAPⅡ CXCR3 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叶酸、VitB12对有心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吸入N2O导致的术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方法232例ASAII-III级、有心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EF≥50%,麻醉前根据治疗组患者情况11配对相似对照组,麻醉后第2日,治疗组均予口服FA3次/天,VitB12500ug肌注,隔日1次,共4周;对照组则口服安慰剂及肌注等容生理盐水。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心血管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2O干预前与干预后血浆半胱氨酸比较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叶酸、VitB12干预前后的血浆半胱氨酸比较明显降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叶酸及VitB12明显改善N2O导致的急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减少期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标签: 一氧化二氮 半胱氨酸 维生素 老年 心血管疾病 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