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和临床医师的不懈努力,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并逐渐朝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向发展.短段股动脉病变一般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PTA加裸支架植入术,效果可靠.长段复杂的股浅动脉病变,传统的膝上股股转流术是公认的治疗方式.新型Viabahn覆膜支架的出现使得"腔内转流"成为了可能,它治疗复杂股浅动脉病变较传统治疗优势显著,通畅率满意,并可达到与人工血管旁路术相媲美的临床效果,本文综述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Viabahn覆膜支架
  • 简介:血小板减少特别是〈20×10^9/L的患者可引起自发性的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其病情危急随时需要救治,保持一条持久的静脉通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我科室于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将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应用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取得很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PICC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总结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0例,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8例。比较Ⅰ、Ⅱ型术式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时间为(91±20)min,Ⅱ型术式为(63±21)min,两者相差显著(P〈0.05)。Ⅰ型术式的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0.0%(2/20)、45.0%(9/20)和(20±2)d,Ⅱ型术式分别为5.6%(1/18)、38.9%(7/18)和(23±2)d,两种术式间无显著差异。Ⅰ型术式发生胰瘘2例(10.0%),Ⅱ型术式发生1例(5.5%),两者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Ⅰ型和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无差别,有区别地选择Ⅰ型和Ⅱ型术式有利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的顺利实施。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和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血流参数、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指数(PI),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结果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径和血管阻力指数均增加(P〈0.05),IMT及PI随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间接判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诊断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2型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 简介:目的会诊-联络精神医学(CLP)是在医院开展相关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关注综合性医院患者的心理卫生、社会文化因素、躯体功能及精神障碍等相关问题,从心理-社会-生物多因素诊断并治疗患者。本文就近年来CLP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CLP服务的认识,从多方位为临床及社会提供完善的精神医学服务。

  • 标签: 精神医学 会诊联络 精神障碍 综合性医院 综述
  • 简介:奎尼丁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作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代表,曾广泛用于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指出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加之药物相关副作用发生率高,奎尼丁逐渐退出临床抗心律失常用药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奎尼丁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表现出优势,尤其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恶预防方面。现就奎尼丁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奎尼丁 遗传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索均匀设计在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条件中的应用,确立心钠素基因实时定量的最佳条件。方法以乳鼠心肌细胞cDNA为模板,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为影响因素,应用均匀设计法探索影响心钠素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条件;量化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扩增效果,在最优的扩增条件下建立ANP基因定量扩增的相对标准曲线,并检测扩增效率。结果通过均匀设计法的试验设计,用8个试验点,完成了对温度和引物浓度2因素8水平的实验条件优化,建立了ANP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的最佳组合,为退火温度59.2℃、引物终浓度200μM。结论均匀设计是一种简便易行、快速经济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条件的优化方法。

  • 标签: 均匀设计 实时定量 PCR 心钠素 条件优化 实验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运动/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CI术的CAD患者30例,术前2周及术后3个月行99mTc-MIBI运动/静息G-MPI,对比手术前后心肌灌注异常节段、负荷/静息灌注总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及运动异常节段的变化。结果狭窄程度>75%的44支血管对应320个节段,心肌可逆性缺损(RD)患者的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231.867,P<0.001)。心肌固定性缺损(FD)患者的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98,P>0.05)。RD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负荷灌注总积分(SSS)、静息灌注总积分(SR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2.115,P<0.05),FD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SS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5),而SR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P>0.05)。PCI术后LVEF、EDV、ESV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5,0.032,0.022;P>0.05)。320个总节段中,运动异常节段数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70,P>0.05)。结论99mTc-MIBI运动/静息G-MPI对于CAD患者PCI术前治疗方案确定、病例选择、危险度分层及术后疗效评估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疗效评估
  • 简介:利用外源性磁场指引心导管操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1年,Tillander等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将磁性导管送人了实验兔的主动脉系统。5年后,他们开始在磁场引导下进行实验动物的大血管选择性造影。这些实践活动几乎与心导管的初始发展阶段是同步的。1966年,Alksne等开始利用磁场指引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尝试,

  • 标签: 介入治疗 心血管病 导航系统 体外磁场 应用 选择性造影
  • 简介:气道插管是抢救患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气道插管有助于为后续的抢救争取时间,同时增强医生抢救成功的信心。可视喉镜可将患者的咽部结构清楚地展示在显示器上,使医务人员能在可视状态下对患者进行检查操作。可视喉镜比普通喉镜检查刺激小、暴露清楚、操作简单,利用其进行气道插管成功率高、需时短、患者并发症少,其在不同患者的检查及治疗应用中优势显著。

  • 标签: 可视喉镜 气道插管 临床应用 综述
  • 简介:电子显微镜(电镜)具有高分辨率和高放大倍率,分为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前者注重组织和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后者则用于观察组织和细胞的表面形貌。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方面,从最初单纯的超微结构观察到成为某些疾病分型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电镜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正不断扩展,并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近年来.电镜凭借其自身优势很快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标签: 电子显微镜 白血病 淋巴瘤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branchoflaryngealnerve,EBSLN)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尤其是上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发声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因PTC行初次手术治疗并于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技术的139例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腺体上极者31例,位于其他位置108例。术后1周及1个月时评估患者发声功能。统计肉眼直视下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nervemonitoring,IONM)技术辅助下EBSLN的识别率,比较甲状腺上极肿瘤与其他位置肿瘤手术中EBSLN的识别效率与损伤概率。结果139例术中共处理上极218侧(EBSLN218根),其中肉眼直视可识别145根(被IONM证实有126根(57.8%)),IONM可识别203根(93.1%),OR=8.27(χ^2=59.345,P=0.00)。同侧肿瘤位于上极的EBLSN中肉眼准确识别20/46(43.5%),IONM识别43/46(93.4%),位于其他位置的EBSLN,肉眼准确识别106/172(61.6%),IONM识别160/172(93.0%),肿瘤不同位置肉眼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1,P=0.027),IONM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5例在术后1周出现声音低沉,术后1个月再次评估均无声音低沉、发声改变。结论IONM较肉眼直视可有效提高术中EBSLN识别比例,保证手术安全性。甲状腺上极肿瘤手术中EBSLN肉眼识别难度较肿瘤位于其他位置的手术更大,IONM可提供神经保护的更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喉上神经外支 甲状腺手术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上极肿瘤
  • 简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贫血临床常见,提高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是治疗该病很重要的措施之一。我院临床应用小剂量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6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贫血的患者,疗效显著,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EPO 治疗 老年 肾性贫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正>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疾病、健康和心理活动的新科学。临床卫生工作者可应用医学心理学分析、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解除病人对肺结核病的恐惧心理和不正确认识,以利住院化疗。笔者就应用医学心理学在住院病人中进行防痨宣传的体会报告如下:观察病人言行、探索病人心理:病人入院后,医生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就应注意从病人的言行中探索病人的心理。初治病人往往思想负担重,有的病人虽病情很轻,但认为“痨”病很可怕,“终身不愈”……以致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愁眉不展、食欲不佳,从而影响化疗效果。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肺结核病人 病人心理 心理活动 恐惧心理 人类疾病
  • 简介:目前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已成为治疗肾上腺疾病的金标准[1].自2004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57例,全部成功.报告如下.

  • 标签: 后腹腔镜 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肿瘤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自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日益显示出在救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特别是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organfailureintheel-derly,MOFE)时的优势.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老年 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正>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 标签: 恶性肿瘤化疗 复查血象 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
  • 简介:目的卵巢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鉴别,本研究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卵巢肿瘤的应用研究,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124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术前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MR-DWI图像病变形态、信号表现,并测定ADC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卵巢组织全部可见高信号或等信号,卵巢肿瘤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壁分隔不均匀,对照组卵巢组织分界欠清,多个卵泡,可见低信号。观察组ADC值(1.49±0.23)×10^-4mm2/s显著高于对照组(0.97±0.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性肿瘤ADC值低于恶性卵巢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级患者ADC值高于Ⅱ级患者,且Ⅱ级患者且大于I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卵巢肿瘤类型正相关性(r=0.763,P〈0.05),与卵巢肿瘤病理组织分级呈负相关(r=-0.947,P〈0.05)。结论MR.DWI及ADC值可用于诊断卵巢肿瘤,ADC值与卵巢肿瘤相关.ADC值越大卵巢肿瘤分级越高。

  • 标签: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的-临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例需行留置针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针输液穿刺方法,实验组在穿刺前10min用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穿刺部位,10min后除去敷料擦干皮肤后按常规留置针输液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穿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叭);实验组的家属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利多卡因湿敷能减轻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

  • 标签: 盐酸利多卡因 热湿敷 小儿留置针输液
  • 简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针对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以及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表现出了显著且更加持久的疗效。本文就当前这类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预后和预测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生物标志物 免疫检查点 免疫治疗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