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X线摄影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来进行的,一张优质X线片,除了投照位置正确外,需要有标准的黑化度(密度),适当的对比度(反差),良好的清晰度,较高的解像力(分辨率)和微小的失真度。

  • 标签: 侧位投照法 胸腰段椎体 X线摄影 投照位置 光作用 穿透性
  • 简介:目的讨论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疗措施。方法对3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性分析结果。3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2例,好转10例,放弃3例,死亡7例。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迟发型脑疝发生,手术指征必须放宽,尽早及时手术。

  • 标签: 双侧额叶 脑挫裂伤 诊治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静脉治疗手指离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指掌静脉重建断指血运18例,其中行指掌静脉端端吻合14指,与指背静脉交叉吻合7指。结果施行吻合指掌静脉的各种类型断指再植18例21指,成活20指,成活率为95.24%。结论吻合指掌浅静脉法为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侧静脉 断指再植 指掌侧静脉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浅静脉的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显微解剖基础上对41例46指指尖离断伤及伴指背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应用吻合指掌浅静脉的方法重建静脉回流.结果存活45指,存活率97.8%.随访3~24个月,再植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3nm~7mm,36例恢复原工作.结论吻合指掌浅静脉法为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吻合 末节 断指再植 指掌侧浅静脉 静脉回流 指尖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初产妇接受会阴切产后影响盆底功能的程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期间的 40例分娩初产妇有关资料,根据初产妇是否接受会阴切而分为两组,每组各有 20例初产妇。对两组初产妇产后 42日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比率、正常盆底肌力的比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比率、会阴疼痛率及性功能障碍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盆底肌力正常率方面,研究组初产妇比对照组初产妇低一些。在会阴疼痛率及性功能障碍率等方面,研究组初产妇比对照组初产妇高一些,两组初产妇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但对两组初产妇产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的比率进行比较,两组初产妇产生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 P>0.05),但具有可比性。结论:初产妇接受会阴切产后影响其盆底功能,可产生盆底功能障碍,应尽可能在临床中减少使用率。

  • 标签: 初产妇 会阴侧切 盆底功能
  • 简介:目的了解骨间背神经终末支的可能卡压位置、临床意义及作为神经缺损移植供体的可能性。方法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背神经终末节的分支、行程、直径、长度、束支、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腕关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腕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及其活动可引起骨间背神经终末支的受压;其行程、分支、直径、长度等适合于作为神经移植供体。结论腕关节结构异常和(或)过度活动可引起该神经卡压致腕背痛;骨间背神经终末支作为节段性周围神经缺损移植供体是较合适的。

  • 标签: 骨间背侧神经 腕关节 供体 应用解剖 移植 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3例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e,FAS),即一类变异型肌萎缩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特点,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先前被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FA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肌电图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突出表现均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双上肢近端肌无力、萎缩,症状和体征2年内未有明显进展,肌电图均显示头、颈、胸3个区域出现广泛性失神经电位。结论 3例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改变均符合FAS的诊断,误诊原因主要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相对不典型及医师对FAS的认识不足有关,肌电图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 标签: FAS 变异型 ALS 临床特点 肌电图 误诊 鉴别诊断
  • 简介:1临床资料例1女,63岁,因摔伤致右手第5掌指关节背脱位.入院后行非麻醉下手法整复,未成功,次日在臂丛麻醉下再次手法整复,仍未成功而行切开复位术.术中见该处指伸肌腱腱帽组织卡入掌指关节间隙内,近节指骨基底被推挤在指伸肌腱的背.

  • 标签: 不可整复性 掌指关节 背侧脱位 滑膜组织 游离体
  • 简介:目的:利用单腰麻使下肢长时间手术病人获得满意效果.方法:患者侧卧手术台术位于下方在L3~5间隙穿刺见脑脊液,穿刺针斜面向地端,将0.75%布比卡因1ml,10%葡萄糖1ml,麻黄素1ml溶液在15~25s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继续侧卧15~25min.结果:44例达到术麻醉,平面局限,止痛完全,肌松良好,麻醉时间长5±1/2h.结论:单腰麻效果确切,用药量少,麻醉时间延长,适当起术后镇痛作用.

  • 标签: 腰麻 重比重 平面 布比卡因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比原发性高血压更为严重的一些并发症,有部分研究已经发现,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等与醛固酮分泌过多有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肾脏等靶器官所受损害也更加严重。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就更为重要。本例患者出现高血压和顽固性低血钾,危险性极高,因此在临床中,我们一定要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腺瘤 低钾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舌正畸对口腔功能、美观性的影响。方法:我门诊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抽取了7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组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舌正畸方法,参照组选择传统唇正畸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口腔软组织不适评分、进食不便评分、语言障碍评分、美观度评分方面比较,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中应用舌正畸方法,对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美观性均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舌侧正畸 口腔功能 美观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舌正畸对口腔功能、美观性的影响。方法:我门诊部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抽取了7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抽签方法分组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舌正畸方法,参照组选择传统唇正畸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口腔软组织不适评分、进食不便评分、语言障碍评分、美观度评分方面比较,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中应用舌正畸方法,对改善患者口腔功能、美观性均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舌侧正畸 口腔功能 美观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the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发病率的升高,其越来越引起胸外科和腹部外科同行重视。但关于手术方式,国际上仍存在较多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SiewertⅠ型AEG按照食管下段癌进行分期和处理。SiewertⅢ型AEG按照胃癌进行分期和处理,争议主要集中于SiewertⅡ型AEG,包括手术入路、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等。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 腺癌根治术 侧侧吻合术 胸腹腔镜 食管管型 淋巴结清扫范围
  • 简介:目的探讨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9例小腿中远端创面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cm×6cm~33cm×11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15cm×7cm~35cm×13cm.术中采取患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小腿受区血管蒂,其伴行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并桥接健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及厚度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挛缩,供区大腿活动及肌肉力量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25mm,平均17.3mm.所有患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按照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定修复效果:得分为7~10分,平均8.9分;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小腿中远端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下肢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通过运用食管胃颈部T型全机械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应用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观察组应用食管胃颈部T型全机械吻合。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6.67%,对照组为33.33%,P<0.05;观察组的吻合时间为(16.06±2.35)min,对照组为(27.59±1.86)min,P<0.05。结论: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中通过运用食管胃颈部T型全机械吻合能够有效缩短术中吻合操作的时间,并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

  • 标签: 食管胃颈部 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效果 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
  • 简介:目的比较双与单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PKP,其中单入路16例,双入路16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差异。结果单入路组与双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0.0min、55.3±12.6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01)。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生骨水泥漏至椎体两、椎间盘、椎管、椎体周围静脉丛,未出现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瘫痪等临床并发症。术后6个月,单入路组脊柱后凸Cobb角为4.8±0.5°、显著小于双组8.3±0.8°(t=-14.840,P〈0.001),且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入路组与双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2.2±0.3分、2.4±0.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886,P=0.069),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入路组与双入路组ADL评分分别为87.6±2.7分、88.0±3.8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343,P=0.734)。术后6个月,单组与双组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17.6±1.5mm、8.0±1.7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6,P=0.486)。结论单与双入路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双入路在维持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但单入路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手术费用少。

  • 标签: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