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对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内固定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腕关节的恢复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3、6个月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6个月的总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对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微创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更佳,但是手术创伤大安全性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对于腕关节恢复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推荐使用。

  • 标签: 微创内固定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Gamma钉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高龄病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应用PFNA(PFNA组,n=36)、Gamma钉(Gamma钉组,n=30)和LCP((LCP组,n=32)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98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方面的差异。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各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优于Gamma钉组和L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组平均92.36分,优良率94.45%,Gamma钉组平均91.28分,优良率90.00%,LCP组平均90.21分,优良率90.6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与其它两组相比较,在高龄病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早期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Gamma钉 LCP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关系。方法在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组,50例有不稳定斑块的为A组,50例有稳定斑块的为B组,50例无斑块的为C组。比较三组各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结果A组和B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可能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具有较高的不稳定

  • 标签: 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有不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III型)的患者,分别分两组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方法不同,第一组20人,进行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二组,10人。使用在C型臂透视机下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方式。分析两组安利人员年龄、病位分布、性别、肿胀程度等等各项进行比较,确保均无明显差异,使得具有较准确的可比性。在进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在骨折再移位、肘内翻、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携带角和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等方面以及总体疗效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对比评价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第一组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肘内翻以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第二组。结论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更好。

  • 标签: 切开复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外侧针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价对患者机体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变化。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CD63、CD426、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应用于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机体血小板活化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血小板活化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参芪平喘颗粒的定性鉴别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参芪平喘颗粒中黄芪、甘草、丹参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结论本质量标准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参芪平喘颗粒的定性鉴别。

  • 标签: 参芪平喘颗粒 薄层鉴别 黄芪 甘草 丹参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回顾分析选取的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6例不确定性肋骨骨折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①内外侧骨皮质隆起、内折或断裂(图1);②骨皮质部分断裂,裂隙间隙小,未发生明显移位(图2);③骨皮质断裂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侧骨皮质隆起或内折(图3);④单侧细微骨皮质断裂翘起或凹陷(图4)。结论骨皮质部分断裂、内折是不确定性肋骨骨折最常见的CT表现,具有特异性。周围软组织肿胀,胸膜推移、增厚是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重要辅助征象。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加以甄别。

  • 标签: 不确定性 肋骨骨折 CT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9期
  • 机构: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下午吃一块无糖黑巧克力既可提高注意力,避免无精打采,又有益血压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COPD稳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加用优质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通过优质护理能明显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COPD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2-2013.02期间在我院采用地尔硫卓治疗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量调整用药后,显效46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有效率92.5%;用药后窦性心动过缓出现3例,低血压出现2例,减量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地尔硫卓能够有效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冠脉血供,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肌,临床效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地尔硫卓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咳嗽,咳痰,发热5天”以阿奇霉素,利巴韦林,依替米星,痰热清治疗。治疗第3天后,加用奥司他韦口服,应用奥司他韦3天后,患者出现头痛、眼结膜充血,右下肢出现10×10cm瘀斑,压之不褪色。停用奥司他韦,瘀斑渐消褪,考虑奥司他韦致固定性药疹。

  • 标签: 奥司他韦 结膜下出血 固定性药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5例,对4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前环或后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的方式,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45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优秀27例,良好13例,尚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88.9%(40/4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不稳定骨盆 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16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愈10例,有显著效果3例,有效3例。结论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要做好预防,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够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慢性 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事项。方法对全组48例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患者进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术后石膏固定治疗。结果全组病例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成角、侧方短缩移位均矫正良好,关节活动明显改善,优良率达97.92%。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手术和足够长时间的石膏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手舟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 标签: 手舟骨 不稳定骨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8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7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使用超声弹性成像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134例,患者平均年龄(55.1±6.3)岁,男性69人,女性65人,发现病灶148处。(1)记录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及病理诊断情况。(2)以手术或穿刺病理标本为金标准,对比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不同病变的正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1)超声弹性成像发现a级病灶16处、b级病灶31处,c级病灶58处、d级病灶40处、e级病灶3处,即良性病灶47处,恶性病灶101处。将血管瘤、肝细胞肝癌、转移癌、胆管细胞肝癌病灶进行硬度打分,病灶间硬度存在差异(P<0.05)。(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性及恶性病变的正确率为95.6%(44/46),98.0%(100/102),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94.5%、86.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的良、恶性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弹性成像 肝肿瘤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B超对肾肿瘤的定性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研究。方法将2011年7月~2015年7月来我院的51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定性B超检测,与病理结果对照,对其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其中B超检出肾细胞癌23例,符合度(65.22%),肾盂癌诊断出9例,符合度(33.33%),肾错构瘤12例,符合度(33.33%)。结论B超作为一种影像检测技术,只能对部分具有典型声像特征肿瘤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过于复杂的肾肿瘤难以鉴别其性质,应结合多种检测方式综合诊断。

  • 标签: B超声波 肾肿瘤 定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