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东方1-1气田是国内海上最早自主勘探开发的气田,从投产至今已经10余年,目前依然能够保持年产超过20×108m3的产量规模。随着开发的深入,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储量丰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组分分布复杂、气田开发不均匀、剩余大量低品位储量未动用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开发难点,从气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储层精细描述、长水平井"找甜点"、开发评价井、滚动开发等多种有效的增产措施,降低了气田的开发风险,提高了气田的开发效果。图10参6

  • 标签: 东方1-1气田 开发难点 增产措施
  • 简介:内乌肯(Neuquen)盆地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瓦卡穆尔塔组(VacaMuerta)(VM)是阿根廷很多常规油气田的重要烃源岩。随着该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对瓦卡穆尔塔组页岩区带进行描述。用于识别页岩区带的特征参数比较多,其中之一就是总有机碳(TOC)含量;TOC较高的地方产量也较高。不过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地震资料对其进行测量,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进行估测。考虑到TOC对纵波和横波速度以及密度的影响,地球科学家试图利用TOC与P-波阻抗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来计算TOC。我们认为,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描述方法。由于伽马值(GR)和TOC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除P-波阻抗之外,伽马值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描述瓦卡穆尔塔组的参数。利用P-波阻抗和GR数据体和贝叶斯分类法,基于TOC及其相关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由不同岩相构成的储层模型。首先,根据由测井数据计算的GR和P-波阻抗的截止值识别不同的岩相。然后利用高斯椭圆法确定GR与P-波阻抗的交会图上数据的分布。接下来,根据高斯椭圆确定每个岩相的二维概率密度函数(PDFs)。将这些PDFs与GR及P-波阻抗数据体相结合,就可以在3D数据体(3Dvolume)内识别不同的岩相。通过基于模型的叠后反演来计算P一波阻抗,同时使用概率神经网络(PNN)法来计算GR。用此方法得到的P-波阻抗和GR与3D数据体内的盲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增强了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的信心。把以曲率线性特征(curvaturelineaments)表示的不连续性叠加在目的层的TOC图上,有助于得出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优化水平井的部署方案。

  • 标签: 不确定性 地震资料 叠后反演 利用 页岩 非线性关系
  • 简介:为了研究阿拉巴马州侏罗系风成诺夫利特组(NorphletFormation)早期颗粒包壳及其对深部储层物性的影响,我们开发了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其他陆相的常规及致密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诺夫利特组是一套主要的含气储层,埋深为6645m,温度为215℃,其中成分接近、具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储层物性相差很大,有的是优质储层,而有的是劣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之后不久形成的颗粒包壳是造成深部诺夫利特组孔隙度差异高达20%、渗透率差异高达200md的原因。我们在诺夫利特组沙丘砂中共识别出了3类颗粒包壳,它们形成于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不同部位,并且对深部储层物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沙丘下陷到浅层超咸地下水中的地方,形成有成岩绿泥石包壳,它们保存了很高的深部孔隙度(20%)和渗透率(200md)。而在有周期性淡水注入的稳定沙丘的渗流带,形成有连续的切向伊利石包壳,这类颗粒包壳保存了比较高的深层孔隙度(高达15%),但渗透率却较差(小于1md),这种现象与后期高温成岩伊利石的连锁形成有关。在颗粒因风力搬运而遭受磨蚀的活动沙丘中,形成有不连续的颗粒包壳,这类包壳出现在深部致密层中,石英胶结物普遍存在,孔隙度比较低(小于8%),渗透率也较低(小于1md)。这些认识与60口井的资料相结合,用于绘制整个莫比尔海湾地区致密层和多孔层的预测性等厚图,这些图件可用于布井、地质建模和油田开发

  • 标签: 储层物性 模型预测 成岩过程 侏罗系 墨西哥湾 地下水系统
  • 简介:近期在沙依巴赫(Shaybah)油田钻成一口有8个侧向分支且组合水平长度达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MRC)水平井,本文阐述其钻井、完井、井下动态和油藏特性描述结果。该井是作为一项先导性试验方案的组成部分而钻的井,用以评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实际挑战和对油藏动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在沙依巴赫油田内8口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结果指示出,在油井生产能力和降低单位开发费用方面有可证实的显著效益。钻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这一先进的钻井技术,对于高效开发致密相油层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与水平长度1km的单侧向水平井相比,组合长度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的生产能力提高6倍,单井开发费用减少4倍。

  • 标签: 沙依巴赫油田 水平井 油层接触面 SHYB-220井 试油
  • 简介:地震波逆时偏移结果通常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为此开展针对海量数据的共成像点道集提取工作。根据地震波逆时偏移结果的数据格式,开发了ckygather模块,实现了地震波逆时偏移分偏移距/分方位角共成像点道集和"蜗牛"共成像点道集的高效提取,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块的程序设计思路及其质控过程,在某地区实际三维海量地震波逆时偏移处理区块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由该模块提取的共成像点道集准确可靠,计算效率较高,可为开展后续的共成像点道集优化处理工作(如精细切除等)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

  • 标签: 逆时偏移 海量数据 共成像点道集 模块开发 程序设计
  • 简介:钻孔岩屑分析技术在时间上早于现代碳酸盐岩岩相分析、层序地层学、地震反射法勘探和先期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这些较新的方法导致作为资料主要来源的钻孔岩屑在进行高分辨率地下岩石分析中的重要性减弱。完全固结的古生代钻孔岩屑的双目镜分析能够依靠电缆测井建立井中详细的垂直岩相层序。因而,相分析能用于建立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和等时切片。这种方法在弗吉尼亚西部阿巴拉契亚盆地密西西比系碳酸盐岩中已进行过试验。对每个层段岩屑样品的冲洗粗粒部分(1-2mm)进行了分析、按照Dunham的岩石类型进行分类、确定相对丰度并绘制出每口井的岩性百分比与深度关系图。考虑到钻井滞后的情况,对数字电缆测井和岩屑百分比的钻井记录进行了调整(一般为3m左右),岩性柱是根据综合资料产生的,同时还进行了层序拾取。使用伽马射线标准层进行了剖面对比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横剖面。生成的时间切片图显示出了单个层序的厚度和体系域内的主要岩相分布。这种方法形成了以岩石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储层格架,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控制储层分布和叠加的因素。

  • 标签: Greenbrier群 岩屑 层序地层分析 时间切片 体系域 露头
  • 简介:利用R/S分析法对胜坨油田坨715井和坨711井层序地层单元内部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在准层序组内部R/S曲线呈线性特征,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实质是其内部具有一种自仿射分形结构。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这种自仿射结构的成因,认为在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均具有这种分形结构。这种层序单元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层序内部的本质规律,对层序单元变化特征的预测以及层序地层演化的模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测井曲线 分形 R/S分析 标度律 自仿射结构
  • 简介:占国土面积1/5的我国西北地区,其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呈成矿有利性和多样性,蕴藏着丰富的、尚待探寻的铀矿资源,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铀矿地勘活动的西北找铀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北西部边界4个邻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是世界2006年铀矿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它们的现状与实践对我国西北地区进一步开展铀矿地勘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北西部邻国 西北地区 铀矿资源 开发
  • 简介:利用时延地震时差预测剩余油是一项崭新的尝试.本文以Sh56区块为例,在时延地震时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延地震时差与剩余油饱和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其相关性,综合解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拓展了时延地震的实用性.

  • 标签: 剩余油分布 时延地震 属性差异 动态指标 Sh56区块
  • 简介:空中调查(aerialinvestigation)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观测和描述那些在地面难以开展研究的露头的能力。文中描述了如何通过小型无人机(UAV)采集影像资料来模拟岩石露头和建立详细的数字地形模型(DTMs),后者可用于在真三维(3-D)空间内开展多尺度的数字构造成图(digitalfeaturemapping)。地理编码的(Georeferenced)数字露头是对现场测量的一种补充,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和野外学习体验。小型无人机在不同的高程和方位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可用于把地层特征转换为3-D数字表示形式,空间精度可以达到1cm。利用StructurefromMotion(SfM)摄影测量方法把以2-D图像序列形式记录的复杂地形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在3-D模型中。把高分辨率照片充填到所建立的DTMs之中,就可以实现厘米尺度的地层解释。以新西兰中新世东岸盆地(EastCoastBasin)为例,说明了这种露头成像和模拟方法的应用。这里陡峭海岸悬崖上的陆坡沉积露头和大面积浪蚀台地上的陡倾深海盆地沉积露头,为人们提供了研究沉积作用及地层结构(stratigraphicarchitecture)的极佳机会。运用我们的方法.可以对人们无法接近的150m高垂直海岸悬崖上出露的以及沿着2000m长浪蚀台地出露的沉积地层进行描述,并定量刻画其几何形态变化。最终揭示了两个沉积体系的大尺度时空特征,而这种尺度是以往的常规野外观测技术无法企及的.

  • 标签: 小型无人机 盆地沉积 地层结构 模拟方法 测量方法 中新世
  • 简介:得克萨斯西部和新墨西哥东南部的二叠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产油区,2002年占美国产油量的17%(3.27×10^8bbl)。在现有规模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盆地储层的地质情况和所采取的提高采收率措施对美国石油产量有重大的影响。根据油藏的地层、岩性、沉积环境、结构和区域构造背景已确定出有32个含油远景区位于二叠盆地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部分。1339个大规模油藏(2000年累积产油量〉1×10^6bbl)构成了一个地质远景区。这些油藏的累积产量为28.9×10^9bbl,或占二叠盆地总产量的95%。列举了远景区成功进行油藏开发措施的实例,由于所实施的油藏开发措施在一个油藏中运行良好,因此,这些措施可适用于远景区的其它油藏。二叠盆地主要是一个碳酸盐岩远景区。碳酸盐岩油藏的石油产量占总石油产量的75%;碎屑岩油藏、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油藏、含燧石油藏的石油产量分别占总石油产量的14%、8%和3%。累积产量最大的远景区是陆棚西北部SanAndrea台地的碳酸盐岩远景区(最高累积产量为4.0×10^9bbl)、Leonard局限台地碳酸盐岩远景区(最高累积产量为3.3×10^9bbl)、宾夕法尼亚系和下二叠统马蹄形环礁的碳酸盐岩远景区(最大累积产量为2.7×10^9bbl)和SanAndres台地碳酸盐岩远景区(2.2×10^9bbl)。二叠系产量占累积产量的73%,其次为宾夕法尼亚系(占13%)和奥陶系(占6%)。根据已发现和开采出的储量资源底数的成分计算,所估算出的剩余储量为3.25×10^9bbl。

  • 标签: 二叠盆地 碳酸盐岩油藏 储层性质 远景区 石油探明储量
  • 简介: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地质分析测试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实验室建设应从显示特点、加强创新、提高自身能力等方面入手,开创地质分析测试工作的新局面。

  • 标签: 地质调查 分析测试 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
  • 简介:结合工作实际,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纸质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只有加强档案宣传、监督和惩治制度,充分提高员工的档案保护意识,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档案人员的应变意识和处置能力,利用各种现代工具降低档案的自然损坏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珍贵的纸质档案,延长其使用寿命。参2

  • 标签: 纸质档案 保护 认识
  • 简介:前言霍德油田是挪威地区一系列自垩岩油田(其它还有Valhall、Eldfisk、Edda及Tommeliten油田)中最南端的一个,其构造和地层的发育与沿下伏的斯克鲁比断层的倒转运动密切相关。该油田实际上包括两个独立的背斜构造,即东霍德和西霍德。其位置在阿莫科公司Valhall油田的南部和挪威与丹麦边界的北部(见图1)。虽然西霍德的发现井钻于1974年,且在1977年就证实了在东霍德背斜的顶部有良好的含油白垩岩,但由于评价钻井程序得出的结论是无利可图,令人失望,所以该油田的开发生产一直拖延到1990年才开始。霍德油田开发上使用的是与Valhall

  • 标签: 三维地震 振幅 反演 背斜 储集层 边界
  • 简介:Shuaiba组是一个复杂的碳酸岩油藏,其特点在于小规模地质构造非均一性,这主要与厚壳蛤类大型动物群落有关。结构上的非均一性与显著的渗透率变化相符合,后者是油藏产量的控制因素。由于在岩心(实际刻度)和常规测井曲线(几英尺间的平均响应)之间存在大的垂直分辩率差别,用传统的方法将小规模非均一性向未取心井外推是不确切的。象倾角仪和成象测井这样的高分辩率的测井资料,被要求用于描述小规模非均一性,这对于用来预测真实油层动态的优良的三雏地质模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研究阐述了一个用倾角仪和成象测井通过定量小规模非均一性来提高Shuaiba油藏描述的方法。有一种方法,用现有高分辩率(高分辩率倾角仪[HDT],地层高分辩率倾角仪[SHDT],和地层微扫描仪[FMS])和常规测井数据资料来描述和外推地质非均一性。从微电阻变量和一种多回归法得出的结构和神经网络分析已在两口井中使用以说明此方法。为了向未取心井外推,对岩石类型和渗透率进行了估测。尽管为背景导电率进行归一化时导电面积和电阻面积导电率间的差别是HDT和SHDT渗透率的一种间接量度,但从结构分析得出的导电异常连通系数在FMS中却与渗透率相关。用此方法获得的储集岩类型(RRT),与根据岩心样品、特殊岩心分析(SCAL)和两口测试井的常规测井资料综合得出的储层岩类间对比得很好。包括从致密泥岩中小于1md到双壳类砾灰岩中大于1d的小规模个别变量的渗透率测定值与经过一个简单校正后的岩心塞渗透率的测量值是完全相符合的。在一个实例中,渗透率在厚壳蛤类RRTS中的趋向,用岩心塞和微渗透率仪数据是不可辨别的,而用SHDT数据则可清晰地分辨。估计的渗透率和岩心的渗透率之间的相关程度,随仪器的垂向分辩率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SHDT 常规测井 成象测井 高分辩率 岩心 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