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公元15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前后几经历了近30年,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就是这样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却与长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海洋文学 明代 历史事件 15世纪 中国历史
  • 简介:长江源区游牧文化中的精髓--民间文学,其中尤其是新发现的《格萨尔王传》与艺人,对于研究长江源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长江源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一个思路。

  • 标签: 长江源 民间文学研究 游牧
  • 简介:<正>我多年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我也曾在很多地方说过: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之一。这里面当然包括文学方面的交流。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的研究,我们过去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总觉得其中似有偏颇之处。说清楚一点就是,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者多,而研究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影响者少。这就是我所说的偏颇之处。这样一个偏颇,看似微末,影响实大。它至少会对外国文人和中国文人,甚至中外的老百姓,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外国人由此会产生自高自大的想法,而中国人则会由此产生某些自卑的心理。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不利的,都不是实事求是的。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影响 文化交流 外国文人 中国文人
  • 简介:《晋书》是唐修"八史"之一,目前学界尚无具体针对《晋书·文苑传》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想的探讨。本文拟紧扣《文苑传》文本,以序、论、赞为中心,通过探讨其重要语词,以窥《晋书·文苑传》所体现的文学思想。通过探讨,笔者认为序和论赞中所传达的文学观为服务政教、"缘情"、尚文采。

  • 标签: 《晋书·文苑传》 文学思想 服务政教 “缘情” 尚文采
  • 简介:<正>蒙古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种类繁多。其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本森乌力格尔”体裁。即“书本故事”。它是在中央亚与远东文化传统的交融中产生的。这种体裁作品的名称也证明了其综合性。“本森”一词源于中国民间用语“本子”(书本),“乌力格尔”是典型的蒙古语,意即“故事、特殊的叙事诗歌”。据说书人说,此种体裁形成于18世纪的东蒙古,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充实这一证据。

  • 标签: 说书人 故事片 蒙古学 民间口头文学 汉文小说 体裁
  • 简介:由于唐朝与新罗文化交往的密切,唐代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新罗文人,他们在中国不仅学习中华文化,而且从事诗文创作,有的还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唐朝诗人与新罗诗人相互有许多唱和,在《全唐诗》中,收录有20多首新罗人的诗作,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崔致远。

  • 标签: 崔致远 洛阳市 韩国 汉文学 唐朝
  • 简介:第一次读到周文的文字在10多年前,那是他1942年6月在延安批判王实味的两篇文章,一篇叫《从鲁迅的杂文谈到实味》,一篇叫《鲁迅先生的党性》。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批评王实味“假借鲁迅先生的旗号,拿出貌似鲁迅先生的杂文”,

  • 标签: 周文 文学史 遗忘 王实味 鲁迅 文章
  • 简介:郑和下西洋活动,大大促进了明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海上对外交通的繁荣,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大了人们的眼界。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更激起人们探索海洋的兴趣,进而大大推动了明代海洋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是继宋元海洋文学发展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明代海洋文学产生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因而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古人海洋活动的再现,是古人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海洋文学创作活动与创作者的视野相互关联,并通过海洋文学的体裁和题材得到深刻的反映和艺术的再现。本文就此作初步探索。

  • 标签: 海洋文学 郑和下西洋 明代 文学发展史 文学创作活动 航海事业
  • 简介:<正>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它们贯穿于满族的民间文学之中,并伴随着民间文学中民族独特的历史内容,在我国民间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满族民间文学的光辉被遮掩了十年。象祖国一切美好事物经过十年风雨,复苏勃发一样,十年浩劫后的满族民间文学,以崭新的姿态翘首于民间文学界。她的风韵引起人们的注目、欣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满族民间文学的大量发掘,可以典型地说明我国民间文学界这一阶段的工作成就。就满族民间文学自身情况来说,

  • 标签: 民间文学 满族 民族 哲学思考 民间文艺 满族形成
  • 简介:我们无须避讳,香港的现代文学曾一度在“美元文学”、“黄色文学”等的困厄之中挣扎,因此,香港的现代出版事业几乎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境况中。作为知识分子,在香港工商社会与科技社会的境况中,要想操守其人文精神实属不易。因他们已由文化的中心退到边缘的位置。在这个边缘的阵地作最后的坚持,这就越发令人钦佩。

  • 标签: 《香港文学报》 张诗剑 人文精神 文学期刊
  • 简介: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傅雷翻译奖评委,原《世界文学》主编,2014年退休后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一第一次见到余中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1楼外文所那长

  • 标签: 世界里 余中先文学 文学世界
  • 简介:在新文学史上,林庚先生的新诗创作和理论探讨都具有重要地位;对古典文学研究,林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诗人的心灵,感觉、触摸、把握,在楚辞、唐诗、古典小说及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诸领域,都有深刻、独到、新鲜的见解。1998年到1999年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呜先生就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请教林先生,这是其中一次访谈的记录。我们特别邀请张鸣先生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同时祝贺林庚先生九十华诞。

  • 标签: 林庚 古典文学研究 诗人 文学史研究 新诗创作 新文学史
  • 简介:颜真卿以忠义名垂青史,以书法享誉千年,并不以诗文名世,后世很少有人论其诗文,更不顾及其文学观念。然而颜真卿的文学观念值得探讨。颜真卿于永泰元年(765年)为自己三十几年前中进士第时的座主孙逖的文集作序,开端从远处说起:古之为文者,所以导达心志,发挥性灵,本乎咏歌,终乎雅颂。帝庸作而君臣动色,王泽竭而风化不行。政之兴衰,实系于此。然而文胜质则绣其肇帨,而血流漂杵;质胜文则野于礼乐,而木讷不华。历代相因,莫能适中。故诗人之赋

  • 标签: 文学观念 观念意义 颜真卿文学
  • 简介:法国文坛与艺术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美学联系,尤其文学与绘画之间拥有诸多共通的区域,文字与图像的辩证关系贯穿古今。本文将依照时间的线索,梳理中世纪以来法国文学与绘画艺术在哲学启示、主题参照、创作理念等方面的历史交汇,展现作家与画家的共鸣和碰撞,解读文学语言叙事与绘画媒介的多维对话模式,最终揭示法国文学建构与艺术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发展历程。

  • 标签: 文学 绘画 交汇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学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学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学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举办的“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文学研究与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陶文鹏、蒋寅、李春青、陶东风、赵敏俐、傅刚、陶礼天、韩经太、黄卓越、方铭、郭鹏、张德建、段江丽、钱婉约、李玲等。会议就当前文学研究中的重大和敏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希望在古典学科和现代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为传统话语和时尚话语的会通进行有效沟通。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机制创新 研讨会综述 北京语言大学 丛林
  • 简介:中国境内很早就有了犹太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直到清末才开始对犹太人有明确的了解”①。从晚清(笔者认为可具体到19世纪9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是中国人真正了解犹太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人对犹太人的认识成为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

  • 标签: 中国文学界 意第绪语 《小说月报》 希伯来语 文学语言 沈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