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以不同的形式也不断的发展,例如,声乐。当前,声乐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一门专业,让学生通过对声乐的学习,增加对声乐的了解。在声乐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提高声乐学习中的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也对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培养措施,以供高校声乐教学参考。

  • 标签: 声乐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措施
  • 简介:歌曲《三月三九月九》音乐特征显著,乐曲结构从整体到局部尽显统一对比的特征。歌曲首尾附属部分遥相呼应形成统一,本体部分层层递增形成对比;一个核心音调统一全曲,音调变化、模进形成对比发展乐曲;不同音区层层展开、落音呼应前后连贯。这些特征对于歌曲演唱过程中情感变化的把握,以及结构内部不同部分之间情感跌宕起伏的布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三月三 九月九》 音乐特征 落音 演唱分析
  • 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风靡中国乐坛半个多世纪。其交响乐队的多层次立体化展开、为强化矛盾戏剧化冲突而借豁的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使音乐界(包括作者)大多将其结构界定为奏鸣曲式;而其越剧韵味的民族旋律在全曲中的贯穿、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戏剧化情节展开、板式——速度布局对结构的影响,又使其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烙印。

  • 标签: 《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 结构原则 戏剧化情节 奏鸣曲式 中国传统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口述史”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在西方悄然兴起。近年来,特别是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运用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使得民族音乐领域中的“口述史”研究获得较大的进步与突破。学者们在重视民族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口述史”实存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音乐学界对“口述史”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疑惑与误解,对“口述史”的价值、地位、特征等还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有着独特的范畴和特点,以土家族土司音乐为例,其“口述史”研究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尤其是对土司时期反映土家族人民俗生活、仪式音乐与典型的土司音乐等实存音乐现象进行的“口述史”研究。人们运用了现代录音、录像技术,记叙了土司到普通民众在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生活历程。如今,“口述史”将借土家族音乐更广泛、深刻地记录下土家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 标签: 民族音乐 口述史 土家族 土司 音乐文化
  • 简介:江永是康乾时期学术由宋明理学转向考据学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律学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江永不同时期的律学著作,系统梳理了他从最初排斥十二平均律与三分损益并创立“今律”,到晚年时放弃“今律”转而接受十二平均律的律学思想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他能接受十二平均律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江永极为重视的返宫标准上看,十二平均律比“今律”更加完善;二是江永在接触十二平均律之前,就认可河洛之学与方圆相函理论在律吕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朱载靖十二平均律也正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源头的一致性,使得江永容易理解朱氏新法的内涵,他提出十二平均律的几何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 标签: 江永 律学 新法密率 《律吕新论》 《律吕新义》 《律吕阐微》
  • 简介:以民族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协奏曲"体裁是杨立青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集中体现出他音乐创作技法与风格衍变的轨迹。文章着重从结构与音色这两项表现参数入手,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协奏曲"系列作品的线性结构逻辑,并进一步从音色角度论及其从"线"到"面"的结构力作用。

  • 标签: 叙事结构 音色 单线 复线 结构力
  • 简介: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时,尝试着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以黄自、赵元任、青主、应尚能、刘雪庵、贺绿汀、冼星海和黎英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典诗词创作了众多艺术歌曲。其中,黄自创作的((点绛唇·赋登楼》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于浪漫主义气息;既充满宽广的音乐气势,又富有明朗乐观的情愫的歌曲作品。本文以盛唱不衰的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诗词、音乐结构、和声特征、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及演唱技巧的深入剖析,为歌者准确地把握作品创作内涵,以憾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地演绎作品提供借鉴。

  • 标签: 黄自 《点绛唇·赋登楼》 宋词 王灼 音乐句法结构 演唱技巧
  • 简介:徐孟东受2012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是一首为中提琴创作的大型队作品(三管编制),其音响组织新颖,结构独特,表现了徐孟东音乐创作一贯的发古思幽的人情怀。多个主题均由两个简洁的、具有五声性的双动机衍展而成。集合群在音响特征上出自然音类属G11(dia)的作用,集合衔接上采用不变子集贯连的做法,让音响具有流体运之效果。整体结构为双动机展衍多部并列结构,贯穿运用展开性变奏手法,段落之间具有渐的特点。音乐表现上,中提琴犹如一个踟蹰彷徨的行者,隔空与南宋郭沔之《潇湘水云》对谈既有云水苍茫等自然之景的描绘,也有人生感慨与超脱之言说。

  • 标签: 集合复合型(Set-complex) 集合类属(Set Genera) 不变子集(invariant subset) 交混结构(Hybrid
  • 简介:歌剧被称为"用音乐写的戏",在歌剧音乐中分为声乐与器乐两个部分,其中器乐伴奏部分的交响性是尤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乐队演奏可以烘托演唱者的情绪以及塑造人物性格等。但是对于广大歌剧爱好者和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生来讲,学习歌剧、演唱歌剧的条件有限,所以由乐队改编的钢琴伴奏替代了乐队的作用,用处非常广,那么乐队思维如何在钢琴伴奏中体现,指导钢琴伴奏演奏出近似乐队的效果,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亲切的名字》这首作品的仔细研究,阐述声乐艺术指导乐队思维的重要性。

  • 标签: 歌剧 乐队 钢琴伴奏 交响性 乐队思维
  • 简介:仪式体验在西方宗教人类学领域指涉了处于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信仰者在其生理、心理、意识等层面的内在感受,作为一个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且具有宗教局内观的理论术语,宗教仪式体验一直是西方仪式学研究所不能绕开的核心问题。在此前提下,普遍存在于仪式现象中的音声因与仪式效果同步同向于局内人感官接收的关系,注定了两者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借助局内人的自述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观察,文章尝试性地以常熟散居道执行的“做七”仪式分析为例,对仪式音声如何作用于局内人的仪式体验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仪式音声 仪式体验 音声接收
  • 简介:通过仔细聆听同一首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版本可以发现,其中的节奏处理有着相当大的二度创作空间。本论文从对肖邦“离别”练习曲12种钢琴演奏版本的节奏处理分析入手,在音乐基本要素的层面对这些节奏处理的缘由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尝试为欣赏、演唱演奏、教学等活动,在提高音乐审美力的方面提供一些技术分析方法的思路。本文先概述了音的四种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概括速度与力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节奏处理的逻辑基础,并归纳出主要的节奏处理手段,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总结节奏处理与音乐张力表现的关系。

  • 标签: 二度创作 张力 速度 力度 听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