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清代碑学的思想发展,学界已有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本文试图以西方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书法概念解析的同时,看清代碑学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代替传统创作思维,并希冀通过书法现代理论探索清代碑学向现代性过渡的范式。

  • 标签: 现代性 书法 清代 碑学
  • 简介:伴随着令人振奋的2008北京奥运会落幕,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又举行了"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此展既是北京奥运会旗下的重大艺术项目,也展现了中国油画历经百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拓、创造中国现代油画探索之路。本画集收录了全部参展的160幅作品,为时代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 标签: 中国现代艺术 油画艺术 中国油画 作品 现代性研究 融合
  • 简介:因子,今天我们聊行书或行草板块。行书这个玩意,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约起源于两汉之际。刘德升这个名字,也被传为行书祖师爷入了史册。书体的变化是以实用为目的,书法可以分为雅士书法和众群墨迹。雅士书法这条线的,主要以帝皇、士大夫、将军、僧人等饱读诗书的文士为主,他们写的字,骨子里雅,把书法提升到了道的境界。

  • 标签: 中国书法 行书 板块 近现代 琅琊 士大夫
  • 简介:雕塑空间是雕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古典雕塑一直以凸起的三维实体空间为基本特征,现代雕塑家将空间从封闭的体积中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虚空间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应运而生,它拓展和丰富了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时空观念的转变,虚空间的语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展,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 标签: 现代雕塑 虚空间 形式语言 衍变
  • 简介: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同时,实践的浪潮正汹涌地推动着一波又一波观念的思考。如何解释语言系统与形象系统的互为关系以及历史的"痕"与"迹"的相互映照下产生的神秘主义、存在主义、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形式主义、极简主义"等,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艺术所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辨析,

  • 标签: 极简主义 身体体验 具象 时间概念 野口勇 深层结构
  • 简介:七号档案。1于右任。2毛泽东。3林散之。4王冬龄(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琅琊阁·海派艺评71因子,今草这个玩意,从张芝以来,到王羲之《十七帖》,直到大唐,形成了狂草高峰。张旭,怀素,一代高手。五代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漫不经心,纵逸浪漫。到了北宋,黄山谷草书似鳗鱼乱窜,恣意跳跃;赵佶草书千字文劲利流畅,奔放驰骋。中国的书法,在日本也落了根。

  • 标签: 琅琊 现代书法 草书千字文 王冬龄 中国书法 十七帖
  • 简介:马书林先生:1956年9月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98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附中校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20j4年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十届至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标签: 中国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馆 逸品
  • 简介: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大众对现代艺术的接受障碍的社会环境分析;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尚显滞后;传媒对现代艺术的传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艺术教育体系中的现代艺术教育的滞后性。

  • 标签: 现代艺术 艺术接受 社会环境
  • 简介:祠堂文化是"礼俗社会"中宗族文化的核心。培田祠堂通过严谨的规划布局,构建起内涵丰富、语境深远的多重文化类型,形成具有共识的礼制性文化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培田祠堂文化语境,能有效地解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形态,为目前乡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培田村 祠堂文化 文化语境 现代启示
  • 简介:纵观20世纪以后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60年代以前、60年代之后的日本模式、法国模式、苏联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在后三个阶段中,我国油画的创作基本上是采取拿来主义思想,在技法上直接套用外国油画创作模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的油画创作才真正进入寻求本土化的历程,即在吸收外来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使油画创作民族化。

  • 标签: 油画创作 中国现代 个性 传统 60年代 创作技法
  • 简介:中国传统石色与现代石色蒋采蘋当前全人类都崇尚天然,无论吃穿住行都想取自天然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污染或者污染环境,这是人类保护自身和地球的美好愿望。绘画作品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古代画家所用的取自大自然的石色必然受到新的重视。据说日本政府已明令禁止...

  • 标签: 中国传统 孔雀石 矿石 透明颜料 天然晶体 白云母粉
  • 简介:  当我们讨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时候,也必然会讨论到公共制度的现代性.由于有了这种现代性的核心,至少有两种公共艺术的做法会遭受到质疑,一是借用公众的趣味决定公共性价值,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政治学上的"多数人的暴政",是意识行政与专家不分离,而让行政化的专家代替公众决断,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强奸民意.……

  • 标签: 制度现代性 艺术制度
  • 简介:1932年初,美国著名策展人林肯·柯尔斯坦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址举办了一个名为“战后世界”的壁画展,参展的各类风格的架上画家,均为本土艺术家且名不见经传。由于个别画家作品中的“共产主义”意识。使得该画展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在展览筹备期间,现代艺术馆的董事们意见各异,参展画家也对画展运作过程中的变故纠缠不休。使画展险些胎死腹中。林肯以他坚忍的信念和出色的能力,周旋在董事会与画家之间,最终使展览得以按原定计划展出。虽然展览的评价十分糟糕。但通过“风波”的过程,我们能够从一个个案中了解美国的展览管理机制以及策展人在展览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林肯·柯尔斯坦 “战后世界”展览 共产主义 艺术家联盟
  • 简介:我在正篇中评论了徐悲鸿.也评论了他的书法.虽然我当时也说他是第一流的大书法家,但语焉不详.而且有些内容是上一世纪的观点。据徐悲鸿之子徐庆平说.徐悲鸿对传统书法的嗜爱已达到痴迷地步,他不遗余力地购买了很多有名碑帖,时时观赏临摹。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病床上欣赏研究古碑书法。现在有必要再一次认真评价徐悲鸿的书法。他的马之所以画得好.书法基础是很关键的。

  • 标签: 书法家 徐悲鸿 名家 现代 传统书法 评论
  • 简介:沈尹默档案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曾留学日本,任《新青年》编委,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主持上海新书法篆刻研究会,致力书法教育,有《沈尹默丛稿》、《沈尹默书法集》行世。□

  • 标签: 书法家批评 批评沈尹默 现代书法家
  • 简介:当代书法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淡薄而变得更为艰难。'现代性'语境下书法艺术正处于一种'问题境遇'的阶段,集中体现为书法创作的市场性和多元性,两者都对书法创作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提出了挑战。书家如何保持内在的独立艺术人格将会是应对挑战的必要前提。当代社会娱乐形式的丰富也冲击着书法存在的必要性。在一系列的'问题境遇'中,书法的时代性尚未彰显,脱离书法作品而对书法现象和观念的概括不会成为现代书法的时代特征。

  • 标签: 现代性 书法创作 问题境遇 时代特征
  • 简介:许多年里,阎秉会的作品震撼着批评家们的感觉,又令批评家们难以把握,主要是难以对他的艺术作出归纳性的表述。他的画是显然离开了传统水墨的范畴,因此,在传统绘画理论体系中找不到对应他艺术的术语。

  • 标签: 现代水墨 绘画理论 批评家 艺术传统 阎秉会
  • 简介:沙孟海档案沙孟海(1900-1992),名文若,以字行。别署不荒、沙村、兰沙等。浙江鄞县人。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沙孟海作为当代书法重镇,他几乎亲历了清末民初以来书法的所有重大事件,并成为现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沙孟海29岁时即以《近三百年的书学》驰誉书坛,后师承碑学大师吴昌硕,奠定了他一生习碑的基调。作为学者型书家,沙孟海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对书史具有迥出时流的睿识,同时,也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胸襟。这从《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可以明白看出。沙氏在撰写《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时,清代碑学的余绪还在笼罩书坛,书坛大家几乎全为碑派人物,而乃师吴昌硕更为碑学重镇。但沙孟海并不以碑派自囿,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他对碑帖都有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以碑派立场,扬碑抑帖,强分轩轾。这种史家的眼光和胸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便使他能够超越碑学的限阈和碑帖的隔阂,而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由于得列吴氏门墙,受其亲炙,沙孟海早期书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吴派影子,体势中宫紧缩,斜画紧结,饶具北碑旨趣。吴昌硕作为民国书坛碑学重镇,其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石鼓文方面。此外,大写意绘画、篆刻也可称之为一代教化主。他以金石...

  • 标签:
  • 简介:李西斯基是20世纪初俄国现代艺术运动中的一位重要的构成主义艺术家。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前卫艺术面临着两条道路,一个是以嘉堡为代表的主张艺术独立的一些人,还有以罗德钦科为代表的一些艺术家,他们主张用最革命的现代艺术形式(特别是摄影)去参与俄国的新艺术、新生活和新文化的建设。

  • 标签: 抽象作品 现代人 十月革命后 乌托邦精神 物质主义 艺术家
  • 简介: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五点:1.唐太宗对书法情有独钟;2.王羲之书圣地位得到最终确立;3.书法教育欣欣向荣;4.科举考试保证了书法的发展;5.形成了唐代尚法书风。比照当今书坛,我们可以得到六种启示:1.书法的繁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一种折射;2.教育是书法繁荣的极好中介;3.正确认识“权威”的作用;4.书法必须实现现代转型,这种转型要以强大的文化力和文化场为基础;5.理论与实践应并驾齐驱,相印证、相促进、相提携;6.对伪异书法——赝品应持辩证的态度。

  • 标签: 唐代书坛 繁荣 唐太宗 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