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国画坛的变革风云激荡,其间,六个地域性画派的形成与活跃,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前半叶的岭南派、后海派和京派,后半叶的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和浙派。而艺术大师傅抱石,就是金陵画派的开创者和核心灵魂。鉴于有关专门研究的缺失,笔者广搜史料,分析综合,略呈管见。一则为澄清种种误传与误识,有助于对傅抱石做出更全面的历史定位:二则借以阐述抱石精神的现实意义,为推动中国画的开拓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迪。

  • 标签: 傅抱石 “新金陵画派” 中国画 艺术精神 创新意识 艺术观念
  • 简介:明代中期以后借由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吴门地区文人燕游雅集活动的汇聚之地,与之相关的雅集绘画也相应出现了很多变,这一点在吴门画派早期的几个核心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有关吴门画派的研究在已有的美术史研究中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其中一些问题仍然有待关注。明代文人雅集题材绘画在经历了明初台阁雅集图的兴盛之后,经由馆阁文臣间的传布转而带动了士人阶层中的宴游之风,而此时的雅集书画也不再是官僚生活绘画。

  • 标签: 吴门画派 美术史研究 雅集图 山亭文会图 明代文人 明代中期
  • 简介:在山峦起伏、绿水滢洄的皖南,几百年流传至今的徽派民居是中华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比之北京四合院,山西窄院和江南重院,徽州三合院更显得紧凑、精致、钟灵毓秀.其特点是,占地面积小,私密性好,伦理感强,气派风雅而不奢华,深得中国儒学之精粹,是富于别墅情趣的优秀民居.

  • 标签: 徽派三合院 中国 建筑艺术 文化遗产 设计理念
  • 简介:2011年堪称《兰亭序》研究的大年,上海博物馆在“上已日”举办了“兰亭雅集”专题活动,有讲座、演出、书法等活动组成。十月份,故宫博物馆举办了更为引人瞩目的“兰亭特展”,并举办了专家邀请式的高级别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也举办了大规模的“兰亭”论坛系列活动,有书法邀请展、“兰亭”论坛学术研讨会等。

  • 标签: 《兰亭序》 兰亭论辨 书法家协会 学术研讨会 真相 创作
  • 简介:一宋克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宋克(一三二七—一三八七)字仲温,一字克温,号南宫生,又号东吴生,长洲人,元末明初书法大家。宋克因负诗才,又与杨维祯、倪瓒、高启、徐贲、张雨、饶介、杨基、王行、施耐庵等交游,在元末的苏松文化圈已经知名度很高。在书法方面,

  • 标签: 书法大家 施耐庵 饶介 书法史 元末明初 倪瓒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传统服饰图案的图案设计、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传统服饰图案的现代化表达路径,并结合现代服饰图案的设计应用,研究并解决中式服饰图案的实践设计表达方法。中式时装服饰图案在设计应用上既要沿承传统又要结合现代时尚的特殊性,使得对它的研究十分有助于中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时装文化,对于摆脱西方服饰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没有自己服装时尚文化的窘境大有裨益。

  • 标签: 新中式时装 服饰图案 传承创新 设计应用 流行时尚
  • 简介:生活在晚清时代的吴友如,其画作及成就因《点石斋画报》而为世人所知。然而,因《点石斋画报》作为通俗画报所呈现之“俗”与吴友如的艺术理想相背离,光绪十六年后,吴友如毅然通过前后创办《飞影阁画报》与《飞影阁画册》,实现其由“俗”归“雅”的“华丽转身”。吴友如的这一选择既在企图实现其“法超三昧,誉播千秋”的传统文人画家理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弥足珍贵。

  • 标签: 吴友如 光绪十六年 由“俗”归“雅”
  • 简介: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雕塑工作室.若干年来,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谓硕果累累.……

  • 标签: 历久弥新郑州市 壁画院 散谈
  • 简介:家具设计是经济、科学及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体现不同时期、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家具设计发展受时代性、地域性、人们的生活习俗、材料等多种因素决定。本文对北欧家具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对中式家具设计的启示,重振中国明清家具的辉煌,复兴中国现代家具之梦。

  • 标签: 家具设计 新中式 家具产品 现代家具 家居环境 明清家具
  • 简介:  谷国伟: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见到您!您是当今成就斐然的青年书法家,首先请谈谈您的学书经历好吗?  李有来:过誉了!"成就"二字谈不上,"斐然"二字更不敢当!我学习书法30余年的经历,倒是可以与您聊聊.我的学书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

  • 标签: 先生访谈录 古为师古为新 古为新李
  • 简介:由山西省文联,太原市委宣传部,山西省美协主办,晋祠博物馆承办的“赵梅生写意中国画展”开幕式于2006年9月5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领导及原外交部副部长。

  • 标签: 中国画 写意 中国美术馆 晋祠博物馆 山西 宣传部
  • 简介:于焕是90年代后期崭露头角的青年雕塑家。他原本是学工艺美术的,80年代先后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和河北师范学院。1990年参加全国城市雕塑研究班,曾两次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1997年,他考取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师从董祖诒、曹春生、孙家钵、隋建国诸先生,继续自己的雕塑研究和创作工作。此间,他承接了河北省爱国教育基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纪念碑及建筑装饰设计,创作并完成了纪念性圆雕《董存瑞烈士铜像》;作为第一助手参与制作了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碑群雕《万人坑》、《凄风苦雨》。1999年完成组雕《太行情怀》,并于当年参加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展览,后入选第9届全国美展。于焕是幸运的。他出生于60年代,成长于开放改革的80年代,可谓生逢其时。20世纪后半期,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期。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中,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冲突中,于焕新经过比较鉴别,逐渐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中国雕塑源远流长,上迄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下至唐宋元明,向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自“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欧洲———先是法国,后是苏俄写实主义雕塑传入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

  • 标签: 创作谈 延伸焕 新雕塑
  • 简介: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生活的一切看起来变得快捷方便,就如超市之于分散诸商店,火炉子之于暖气空调,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我们自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自如,同样的,媒体艺术的发生发展在整个艺术领域中也是起到同样的作用,评书被电视剧媒体化了,变得更加丰富和容易理解,小说被电影化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营造更加具体,代表着这个时代最为先进与优秀的东西。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生活教育 专业教育 模糊 新媒体时代 内心世界
  • 简介:在2007年11月于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形象对话—中国油画·工笔重彩·水墨肖像艺术展"上看到朱乃正先生的新近作的油画肖像《门》(此图见封二)。我不禁驻足画前,流连徘徊:画中的人物站在一扇门后,以审视、端详但又不乏质问的目光扫视着世界;手里的照相机,则以其冷峻逼人的机械性眼睛监视着画外的一切——在迷离的眼镜背后我们看不出人物追索的方向,但其流露出的机警气息则是与相机并无二致;而人物站立的姿态却又与相机的景窗悖谬地倾向两端,这又使记录的意图多了几分隐喻的意味——审视确是审视,焦点却是没有的,这隐隐地恰似她身后的那扇门,暗涌冷视与选择。这张画让人联想起美籍俄罗斯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一句诗:既然活着,让我们采取不同的姿态。

  • 标签: 肖像画 姿态 作品 中国油画 审视 选择
  • 简介:主题:风格与形式观念的颠覆问:"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对中国书法在线条上的开拓能力极强,这一点已毫无疑问。如前所述,讨论"碑学",首先即是着眼于它的石刻线条的表现力,当然也是关注线条"中实"的表现力,我以为从风格层面上去倡导北碑,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早已在做了,但从技术层面上去发现魏碑,倡导魏碑。

  • 标签: 艺术化 魏碑 碑学 运动 陈振濂 问答
  • 简介:主题:线条与技法意识的颠覆问:请先谈谈"魏碑艺术化运动"的基本理念?陈:这是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命题.魏碑其实人人都知道,从包世臣、康有为以来,"专攻魏碑"是许多书法家赖以立身的一个重要依凭.但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其实它已经包含了一个误区:"专攻魏碑"只是取魏碑的风格章法为素材与形体,却未曾有过只属于"魏碑"的一整套独特的用笔技法系统与线条表现语汇系统.换言之,是用人人都习以为常的写字方法来"写"魏碑,而不是将魏碑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对象来对待,至于像阮元、包世臣认为的"南帖北碑",即以魏碑系统的建立来与晋帖系统的悠久传统相抗衡的认识,则更是底气不足的.许多书法家在写魏碑时,用的是自幼写字的方法,而不能、也没有能力"用魏碑的方式写魏碑".

  • 标签: 振濂 新碑学 濂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