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1990年第二期的《文学自由谈》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被遗忘的土地》,说的是广西文坛寂寞萧条的状况.的确,在中国当代前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广西文学乏善可陈,屈指可数的几个有着全国知名度的作家作品,大概就是小说家陆地、诗人韦其麟和戏剧《刘三姐》,1979年,广西作家李栋、王云高合写的《彩云归》获得当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大概就是1985年前广西文坛所取得的最为显赫的业绩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仅有的这几个作家作品,无不与壮族有关.陆地、韦其麟、王云高是壮族作家,陆地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写壮族地区的土地改革生活题材,韦其麟的《百鸟衣》是对壮族民间传说的再创作,《刘三姐》的人物故事同样来自壮族民间传说.  ……

  • 标签: 全面突围 小说创作 崛起年代
  • 简介:中国新诗史的写作一直备受非难,在新文学众文体中难以呈现出本身历史的丰富与实绩。概而言之,其一是新诗自草创以来便失去了传统文学坐标上的中心位置,在敢为文体开路先锋的同时便自觉承担起退居幕后与置身边缘的宿命,以至于出现其他文学史已是汗牛充栋了,而新诗史成果却寥若晨星的现状。其次,如何在最大限度上逼近、还原诗歌真实、曲折的历程,如何以独立、审美的立场面对诗人诗作及诗潮,

  • 标签: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诗史研究 吕进 传统文学 新诗史 新文学
  • 简介:新诗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整个20五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是相当混乱的。诗中的'我'要么是去个性化的、被物化的,要么是与一个乌托邦式的'大我'融合到了一起。而'大跃进'时期盛行的'假大空'诗学排挤真实的人性,以消减富有创造力的主体为前提。直至2060年代初期,一些主要出身于高知或者高干家庭的年轻人组建了地下文化沙龙和诗人社团,开始发展以美学精英主义为基础的另类诗学。2060年代70年代初,'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杰出代表构成'朦胧诗人'的前身,在他们的诗中,'我'的力量被大大地提升到了一个完胜的、神奇的高度,以超越那个压制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语言系统内部已经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这也给80年代以前的地下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们通过对一些语词的正话反说,不断推陈出新,但与此同时,那些在二律背反中保留下来的二元论思想却成为他们诗艺继续发展的桎梏。

  • 标签: 中国新诗 地下文学 朦胧诗 现代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本文对于21以来6、7年内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主要谈论了小说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这几年的小说表现出商品性、媚俗性、多元化、女性写作、文化底蕴缺失和缺少大师级文学巨匠的特点.同时本文也简单谈论了诗歌和散文的发展状况.

  • 标签: 商品性 媚俗性 多元化 浮躁 炒作
  • 简介:<正>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湖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21中国首届现代诗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6-29日在江南名城——浙江湖州市召开。会议收到有关诗歌的论文四十余篇。与会的专家、学者、诗人围绕着如何处理好本土传统承传与西方诗学经验借鉴的关系,以确保现代汉诗的本土特色及开放体系;如何处理好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诗歌与生活关系;如何实现中国南、北诗群的优势互补,和衷共济,共同为复兴伟大汉诗做出贡献等重大课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 标签: 现代诗 西方诗学 吴思敬 湖州师范学院 本土传统 民间立场
  • 简介: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不断跨越彼此之间的鸿沟,发生着相互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常常向本土文化提供很多外来文化、文学的异质性因素,同时也会不断催生本土文化、文学生长的新的动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民族既有的文化、文学个性,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总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思考更是多样和剧烈的。

  • 标签: 民间文化 中国文学 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 文化背景 民族文化
  • 简介:当研究者们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已有了明晰的、系统的主脉特征概括和个案研究时,不少学者在对这一特殊文学类别发展历史的审视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不同于传统编年史研究的理论探讨,于是有了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

  • 标签: 中国儿童文学 文化阐释 文化反思 文化解读 现代化进程 发展历史
  •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MariedePre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rtialCibot,1727-1780)神父译介《诗经》为例,对其诗译文本进行举证考析、解读,便可见出,《诗经》西渐法国(欧洲)初期,如何受制于译介者的传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诗译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诗歌(文学)西传法国和欧洲旅程中如何伴随18传教士汉学的生成、发展而发展的某些特点。

  • 标签: 传教士汉学家 马若瑟 白晋 韩国英 《诗经》
  • 简介:20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构成。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些断简残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内在联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容的横向构成和历史的纵向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8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成的论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促进了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其最明显的局限是没有说清“体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评价标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体系构成 历史发展 中国
  • 简介:本文作者发现了郭沫若先生在苏联发表了两篇俄文文章,未收录进《郭沫若全集》,也未见一般的年谱记载。这两文章中,一篇介绍了郭沫若自己的文学道路和人生轨迹,另一篇表述了他对中国诗歌的评价,对学界研究郭沫若的文学生涯和文学观当有助益。本文简述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并探讨2050年代郭沫若在中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标签: 郭沫若轶文 中国 苏联 文化交流 郭沫若文集 中国诗歌选
  • 简介:文学史能够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如“思想史”、文体史、形式史、题材史、思潮史、编年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历史叙述等,当然也可以基于特定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选取相关的文学活动现象与文本,通过细读,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与感悟,进而穿越历史时空,达成对某一特定时代文学史现象的整体性观照与建构。王辉、李军所著《穿越文本:20中国文学的两极阅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版)也正是采取这种方法与架构,来对20中国文学史进行特定把握与阐释的。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文本细读 历史重构 个体价值 王辉 阅读
  • 简介:挽显坤先生再有推杯可约谁?独殇明月泪珠垂。春来野草埋新墓,秋去故人成老碑。暮望夕阳西下几寒鸦,暮霭苍烟天际斜。南浦霜残红蓼月,东风吹绿可还家。

  • 标签: 诗选 明月 夕阳
  • 简介:叶风雷做梦也想不到,一次偶然的驴友探险活动,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天上午十一点一刻,叶风雷把手头的杂事处理完,准备翻翻报纸,一会儿就去食堂吃饭了。报纸里夹着一封信,他拿起一看,寄信的地址是陌生的,但信封上又准确地写着他的名字。他好奇地拆开一看,嘿,里面掉下一张照片来。拾起来一看,他吓了一跳,是一男一女的裸体照。他瞄一眼老李,老李正在专注地盯着电脑,没有注意他。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  晚上回家,老婆早就准备好了四菜一汤,还破例倒了两杯红酒.我拍拍脑袋仔细想了想,没谁过生日呀,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家庭纪念日,怎么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老婆喜滋滋地招呼我洗手落座,说:"发什么呆呀,有喜事."我纳闷地问:"喜从何来呢?"老婆说:"我们领导说了,过两个星期让我去香港出差."……

  • 标签: 出差末 末遂
  • 简介:苏州地区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典型,它与明末清初小说的发展和新变具有密切的关系。《17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一书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 标签: 17世纪 小说 苏州地区
  • 简介:寅初,一夜当中最黑暗的时刻,传说中阎王爷派小鬼下界抓人的时刻。老天津卫的南市大街,每逢此刻,卖假货的、出坏主意的、发财的、倒楣的、逃案的、捕人的,纷纷出场。主人公朱七因为穿了件大褂,在南市大街,在丑寅初,遭遇了什么?作者继《相士无非子》、《高买》之后,又要给我们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标签: 刘尚文 大前门 买东西 给你 一只手 一元钱
  • 简介:一那一年秋天,爷爷去世了。爷爷的死叫寿终正寝,没有一点悬疑,我现在都能记起来。他那天的中午饭是一碗白面面条,半盘西红柿炒鸡蛋,二两牛碎肉,还有一小壶烧酒——这是多年的老习惯了,每天都是二两,在火上稍微热一热,就着菜独个儿喝掉。下午呢,他还把刚刚从地里收回的红薯整整齐齐地码在了灶火旁边的柴草上,准备秋天里把它

  • 标签: 母亲 父亲 阳光 补丁 悲伤 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