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分化”,而后现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去分化”。在后现代艺术中,边界被跨越,鸿沟被填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打破,而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也正在逐渐消失。距离的消解并非意味着艺术现实批判功能的式微,后现代艺术通过自我批判和多元共存实践着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审美批判。

  • 标签: 后现代艺术 跨越边界 填平鸿沟 距离消解 合法化
  • 简介:个人主义思潮自上世纪初舶来中国以后,就长期处在被误读的状态,最常见的对个人主义的误读就是把它窄化为“自私”的代名词。本文在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实质内涵加以客观还原的基础上,以张爱玲的小说名篇《倾城之恋》为个案,具体分析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变形”及其所衍生的生存价值问题。

  • 标签: 主体性 个人主义 文化传递 变形 张爱玲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知识界对女性主义的偏见、抗拒与误读,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自身的特点以及女性主义诗学本身呈现的后现代性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错位等等,不仅导致了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滞后,亦与中国文论界引进“新方法”的众声喧哗形成了对照。双重落差不仅制约、甚至决定着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基本形态与发展走向。

  • 标签: 女性主义 诗学 中国 双重落差 文化学 国情
  • 简介:2009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值得特别书写的。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甲子华诞。作为新中国成长历程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总结自身60年峥嵘岁月,寻找面对纷繁复杂现实的言说方式,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这一年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研究 2009年 成长历程 言说方式 新中国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观念、文学形式等因素生成、嬗变的主要动力大多不是来自文学内部,而是主要来自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文化形态等外部世界的变革力量及影响。特别是在巨大历史变革时期,文学旨向、文学功能乃至叙事形式都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意识等社会话语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标签: 现代性转型 文学功能 历史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 现代社会制度
  • 简介:还愿是民间信仰下民众向神灵祈求达到某种"愿"时,对信仰神许下的诺言和愿望实现后的依诺偿还行为,其进行通常伴随着既定的仪式性。在比较庄重的仪式场合,"乐"必然作为人们观念上能够与神灵沟通的语言形式而存在,既烘托了仪式的庄严气氛,又搭成人神互通的桥梁,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功能性的仪式音乐而存在。

  • 标签: 还愿仪式 信仰 音乐 功能性
  • 简介:<正>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电视传媒或电视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中国电视剧更是当代中国堪称"第一"的叙事艺术、绝对的主流文化,它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在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催生下产生的新型的、雅俗共赏的大众型文化样式。电视剧所具有的这种很高的文化地位与东方文化传统及当下文化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如与东方传统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研究 文化工业 文化批评 东方传统 电子传播
  • 简介:一、文本的“快感”从关注作者意图到重视作品本身,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显著的变化。而在20世纪末,作为重要流派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继续和变体),为文论在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读者批评。

  • 标签: 后结构主义理论 快感 巴特 罗兰 西方文论 20世纪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政策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对戏曲政策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7日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52号),“52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21条政策措施,此文件的出台,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的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文件。

  • 标签: 戏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 传承发展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性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 标签: 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 简介:汪曾祺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作家,但他很快放弃了这一种实验。究竟是什么促使汪曾祺发生了一个转变?虽然他一直在表明他对现代主义的态度,但那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坚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样的认同必然会影响到他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 汪曾祺 春林 接受方式 创作
  • 简介: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理论 悲剧 文学批评史
  • 简介:文学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的呈现,不应该也不能够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构成文学的社会环境的核心,则是社会政治环境。换句话说,政治的主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作为一个承载一定思想意识的载体,文学必然深受政治的影响。文学的政治维度,来自于文学与政治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文学与政治存在一定的张力,这是事实;更为现实的是,政治对于文学起着支配和调适的作用。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政治维度 社会思想意识 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环境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来概括他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他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稍有理论敏感的人都会发现,在21世纪的这最初几年,文学批评界讨论得最多的不再是文学与形式的关系,而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反思“纯文学”、辨析“文学性”,还是重提文学的“人民性”,它们背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关注点,即对1990年代后当代文学现实性的不足及文学精神的逐渐衰落进行深度思考,其中,现实主义理论被再次关注。相当多的核心期刊专门探讨“现实主义传统失落”或“现实如何重新主义”等问题,这些论文针对当代文学创作中所暴露的具体问题,分析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并希望以此作为使文学重返现实的途径。可以说,“重返现实主义”正在形成强大的理论呼唤,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格局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某些批评者的文章中,“现实主义”被约等于“关注现实”,而非一种美学理论;在另外一些论者那里,现实主义则几乎成为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有学者或作家对这一理论现象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复古或对文学本质的悖反。在此意义上,本文将对“重返现实主义”的理论背景,所面临的美学困境及所隐含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 标签: 现实主义理论 当代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美学理论
  • 简介: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利用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理论,来剖析海斯特在与清教社会抗争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

  • 标签: 海斯特·白兰 女权主义 自由 叛逆精神
  • 简介: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以政治小说为主体的政治写作。他说:“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沦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

  • 标签: 政治小说 现实精神 写作 张平 义理 社会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曾国藩诗歌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他是中国近代现实主义诗人的里程碑征,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经世致用的新儒学是互相呼应的。诗歌不离开时代,离不开人民,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曾国藩诗歌的艺术价值。

  • 标签: 曾国藩 诗歌 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