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o.11p后方淋巴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癌数据库中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行No.11p后方淋巴清扫的胃癌病例。纳入标准:(1)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2)胃癌根治术并行No.11p后方淋巴清扫;(3)患者手术均接受同一外科治疗团队完成;(4)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排除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和接受过术前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缺失的患者。在本组患者的手术中,要求助手向外翻转胰腺上缘,显露胰腺上缘与脾血管区域,脉络化脾动脉近段,清扫该脾动脉前壁与上壁的淋巴脂肪组织,完成No.11p淋巴清扫。对于脾动脉后方与脾静脉间区域合并有增大淋巴者,术中予以游离合并清扫,并予以钛夹标记,标本离体后标记为No.11p后方淋巴,单独送病理检查。使用R软件,分析No.11p后方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127例行No.11p后方淋巴清扫病例,其中120例No.11p后方淋巴未转移(No.11p后方淋巴阴性组),7例合并No.11p后方淋巴转移(No.11p后方淋巴阳性组),共检出8枚No.11p后方转移淋巴,其转移率与转移度分别为5.5%(7/127)与6.8%(8/117);在T3~4期肿瘤中,No.11p后方淋巴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9.0%(7/78)与10.7%(8/75)。与No.11p后方淋巴阴性组相比,No.11p后方淋巴阳性组有更大的肿瘤最大径(P=0.002),BorrmannⅢ及Ⅳ型肿瘤比例更高(P=0.005),转移淋巴更多(P<0.001),肿瘤分期更晚(T分期:P=0.043;N分期:P=0.004;TNM分期:P=0.015)。在生存分析中,矫正肿瘤TNM分期后,No.11p后方淋巴阳性组患者预后显著差于阴性组(HR=3.009,95%CI:1.824~4.964,P<0.001)。结论胃癌No.11p后方淋巴转移患者预后更差。对于T3~4期进展期胃癌病例,在胃癌手术过程中应重视No.11p后方淋巴的清扫。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转移 脾动脉 脾静脉
  • 简介:摘要目前对右半结肠癌D3淋巴清扫的范围,特别是中央淋巴清扫的内侧界尚存争议。D3淋巴清扫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局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两种主流术式。D3是从淋巴的分布角度描述内侧界,主流清扫内侧界应该是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但也有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作为内侧界的报道;而CME是从结肠系膜起点的角度来描述内侧界,应该强调SMA左侧。本文结合D3清扫内侧界的解剖学基础、肿瘤学疗效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认为,以SMA左侧为D3淋巴清扫的内侧界是安全可行的。这一方式同时兼顾了系膜和区域淋巴清扫的完整性,且清扫了更多存在转移风险的远处淋巴,有其解剖学依据和潜在的肿瘤学优势。但就目前而言,这一技术理念在实践上仍属探索阶段,相关临床证据尚未充分。

  • 标签: 结肠肿瘤,右半 D3淋巴结清扫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 简介:摘要结肠脾曲癌较其他部位结肠癌的发生率低,但通常分期较晚,更易发生急性肠梗阻。由于其特殊的双向供血特征,其淋巴回流可同时流向肠系膜上血管及肠系膜下血管周围。较高的血管变异率带来对支配血管及主要淋巴回流方向判断的不确定性。目前对其淋巴转移分布,尤其是主淋巴转移规律及清扫价值的研究病例数较少,因而难以形成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方面的共识。充分游离结肠对满足足够的切缘和两侧供血血管的根部结扎尤其重要。未来应结合影像学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技术及术中淋巴荧光显像等技术,积极开展多中心研究,为脾曲癌根治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的选择,提供更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结肠肿瘤,脾曲 淋巴结清扫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高淋巴负荷的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活检术。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 6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高淋巴负荷(HNB)组和非HNB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负荷的影响因素,建立MSCT对HNB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HNB的最佳界值,采用Kappa检验评价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2 620例患者中,HNB患者16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MSCT异常淋巴数目、MSCT最大异常淋巴长短径之比、最大异常淋巴门情况及最大异常淋巴实质与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负荷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SCT异常淋巴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异常淋巴的患者,MSCT诊断有1枚、2枚、3枚、≥4枚异常淋巴患者为腋窝HNB状态的OR值分别为3.305、9.379、126.163和780.953。以MSCT异常淋巴≥3枚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5.4%,准确度为94.5%。Kappa检验显示,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29,P<0.001)。结论MSCT异常淋巴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以MSCT异常淋巴≥3枚为标准可以帮助临床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HNB状态,使部分患者免除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活检术。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负荷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术前准确预测淋巴转移风险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肿瘤分期、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CT、MRI及PET/CT等单纯影像学方法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淋巴状态的手段,但是仅依靠影像形态特征的改变来判断淋巴转移具有主观性,淋巴炎性增生也会导致较高的假阳性率。通过分析NSCLC患者临床资料而获取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淋巴转移预测的准确性。结合医学图像的临床预测模型可为医师和患者提供更为直观理性的信息,但模型效能和适用性会随着疾病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的改变而产生不可避免的下降。近年来,随着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能力的显著提高,基于医学图像的影像组学(radiomics)模型可深入挖掘医学影像中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预测NSCLC患者淋巴转移提供新思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以上方法在NSCLC淋巴转移预测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展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规律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8例Ⅰb~Ⅱb期子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Ⅰb期宫颈癌患者278例,Ⅱa期204例,Ⅱb期26例;患者淋巴转移阳性率为16.7%(85/508),闭孔淋巴转移最多见(56.6%);双侧淋巴转移者19例,占22.35%(19/85);发生淋巴转移104次(双侧同时转移者计算2次),呈跳跃式淋巴转移占37.5%(39/104);髂总淋巴转移占18.3%(19/104)。Ⅱa及Ⅱb期患者的转移率(包括宫旁、淋巴、卵巢和输卵管转移)高于Ⅰb期,odds ratio(OR)分别为2.30和2.48(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期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Ⅰb期(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结论闭孔淋巴转移在宫颈癌中最多见,Ⅱa期或中分化肿瘤患者淋巴转移的风险增加,跳跃式转移也是常见转移方式,这提示术中规范、完整的淋巴切除术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宫颈肿瘤 子宫切除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的声像图特征,以期为精准施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le aspiraiton,EUS-FNA)提供更多依据。方法2016年9月—2021年2月间,因纵隔或腹腔淋巴肿大,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行内镜超声检查,经EUS-FNA病理和(或)外科手术病理及至少6个月随访明确淋巴良恶性质的83例连续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分为恶性淋巴组(n=56)和良性淋巴组(n=2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声像图特征方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组间比较P<0.10的指标有淋巴短轴长度、短长轴长度比、形态构成、边界是否清晰、淋巴门是否消失、回声是否均一、生长方式构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轴长度>10 mm(P=0.021,OR=9.751,95%CI:1.407~57.573)、边界清晰(P=0.009,OR=20.587,95%CI:2.149~197.251)、淋巴门消失(P=0.019,OR=28.502,95%CI:1.725~470.864)、簇状聚集生长方式(P=0.004,OR=45.539,95%CI:3.429~604.822)、部分融合生长方式(P=0.004,OR=50.012,95%CI:3.497~715.266)是超声内镜预测纵隔及腹腔恶性淋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纵隔及腹腔良恶性淋巴,超声内镜下淋巴具有短轴长度>10 mm、边界清晰、淋巴门消失、簇状聚集或部分融合生长方式的特征时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应优先行EUS-FNA。

  • 标签: 淋巴结 恶性淋巴结 纵隔及腹腔 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
  • 简介:摘要为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转移危险因素,并建立EGC淋巴转移的风险评估模型。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切除的172例EGC患者,年龄62(52,68)岁,通过病例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与淋巴转移显著相关的变量,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结果显示,172例EGC患者淋巴转移率为19.19%(33/172)。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与淋巴转移有关(P<0.05),年龄≥60岁(OR=5.556,95%CI:1.757~17.569,P=0.004)、浸润深度(OR=4.218,95%CI:1.418~12.548,P=0.010)和脉管癌栓(OR=13.878,95%CI:4.081~47.196,P<0.001)是EGC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模型,一致性指数是0.883 5(95%CI:0.818 8~0.948 2)。校正曲线显示风险评估模型与实际结果吻合良好,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区分度。33例发生淋巴转移的EGC患者的最常见转移部位是第3组,其次是第4组淋巴。因此,年龄≥60岁、发生黏膜下浸润和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可能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较高。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模型
  • 简介:摘要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微创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以及肿瘤分子标志物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清扫必要性的争议愈发引人注目,其包括与新辅助治疗的关系,侧方淋巴清扫的手术指征、范围及神经保护等多个方面。作为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重要治疗手段,直面争议,增加侧方淋巴清扫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是当务之急。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新辅助放化疗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患者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s,EGCs)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9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淋巴清扫术,手术病理诊断符合EGCs的老年(≥65岁)患者,以分化型EGCs为对照,比较分析未分化型EGCs(即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用Logistic回归对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老年EGCs共165例,其中未分化型EGCs 82例(印戒细胞癌11例,低分化腺癌71例),分化型EGCs 83例。淋巴转移率方面,老年EGCs淋巴转移率为9.1%(15/165),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率为4.8%(4/83),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率为13.4%(11/82)。未分化型EGCs中,低分化腺癌淋巴转移率为15.5%(11/71),印戒细胞癌11例均无淋巴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浸润深度(P=0.019)、病变大小(P=0.006)、合并溃疡(P=0.006)、凹陷型(P=0.003)与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黏膜下层浸润(OR=11.98,95%CI:1.17~122.84,P=0.037 )、病变直径>2 cm(OR=11.95,95%CI:1.88~76.07,P=0.009)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无淋巴转移。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变直径>2 cm是老年未分化型EGCs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满足扩大适应证的老年未分化型EGCs患者适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
  • 简介:摘要右半结肠癌占结肠癌的比例越来越高,且预后较差。右半结肠切除术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近期幽门下淋巴(第206组淋巴)清扫成为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研究焦点之一。目前幽门下淋巴转移率及其是否属于右半结肠癌的区域淋巴尚不清楚,幽门下淋巴转移的预测方法少、准确度低,且幽门下淋巴清扫可能增加并发症,导致过度治疗。以上问题及争议导致幽门下淋巴清扫的实际临床价值仍不明确,亟需设计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是否需常规清扫幽门下淋巴。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右半结肠癌幽门下淋巴转移率、幽门下淋巴转移判断方法、幽门下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幽门下淋巴清扫的风险和临床意义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阐述。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幽门下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 争议
  • 简介:摘要食管的淋巴管网丰富,引流范围广泛,涉及颈、胸和腹等处20余组淋巴淋巴转移状态也是确定食管癌分期的重要指标,是判断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手术依然是食管癌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然而,目前关于食管癌淋巴转移规律和食管癌淋巴清扫范围依然缺乏统一的认识。选择性三野淋巴清扫似乎更符合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时代潮流,但由于影像学诊断颈部淋巴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不足,选择性三野淋巴清扫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证据验证。基于大数据的数学建模和影像组学已辅助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抉择,对其深入的研究及发展将有助于食管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elphian淋巴(Delphian lymph node,DLN)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8例PTC患者的DLN检出和转移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DLN转移预测PTC高危特征的价值,探讨DLN转移与术式选择的倾向性。结果①本组DLN检出率为69.23%(144/208),DLN检出率与患者性别、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清扫数与转移数有关(均P<0.05),男性、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清扫数患者更有利于DLN的检出。②DLN转移率为18.27%(38/208),单因素结果表明,DLN转移率与性别、是否微小癌、伴峡部癌灶、癌灶数目、腺外侵犯、肿瘤大小、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清扫数与转移数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肿瘤≥1 cm、伴有峡部癌灶、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转移数是D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③DLN转移预测腺外侵犯、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转移和侧颈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54.54%、37.36%、62.86%,特异性分别为78.69%、92.45%和55.56%。④DLN转移者更多地接受了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及侧颈淋巴清扫术。结论PTC有较高的DLN检出率和一定的转移率,应常规清扫,DLN转移者预示着PTC高危特征和较广的淋巴转移,对淋巴清扫范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Delphian淋巴结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高淋巴负荷的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活检术。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 6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高淋巴负荷(HNB)组和非HNB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负荷的影响因素,建立MSCT对HNB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HNB的最佳界值,采用Kappa检验评价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2 620例患者中,HNB患者16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MSCT异常淋巴数目、MSCT最大异常淋巴长短径之比、最大异常淋巴门情况及最大异常淋巴实质与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负荷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SCT异常淋巴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异常淋巴的患者,MSCT诊断有1枚、2枚、3枚、≥4枚异常淋巴患者为腋窝HNB状态的OR值分别为3.305、9.379、126.163和780.953。以MSCT异常淋巴≥3枚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5.4%,准确度为94.5%。Kappa检验显示,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29,P<0.001)。结论MSCT异常淋巴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以MSCT异常淋巴≥3枚为标准可以帮助临床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HNB状态,使部分患者免除不必要的前哨淋巴活检术。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结负荷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规律和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8例Ⅰb~Ⅱb期子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Ⅰb期宫颈癌患者278例,Ⅱa期204例,Ⅱb期26例;患者淋巴转移阳性率为16.7%(85/508),闭孔淋巴转移最多见(56.6%);双侧淋巴转移者19例,占22.35%(19/85);发生淋巴转移104次(双侧同时转移者计算2次),呈跳跃式淋巴转移占37.5%(39/104);髂总淋巴转移占18.3%(19/104)。Ⅱa及Ⅱb期患者的转移率(包括宫旁、淋巴、卵巢和输卵管转移)高于Ⅰb期,odds ratio(OR)分别为2.30和2.48(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及Ⅱb期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Ⅰb期(P<0.05),中分化肿瘤患者盆腔淋巴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低分化肿瘤患者(P<0.05)。结论闭孔淋巴转移在宫颈癌中最多见,Ⅱa期或中分化肿瘤患者淋巴转移的风险增加,跳跃式转移也是常见转移方式,这提示术中规范、完整的淋巴切除术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宫颈肿瘤 子宫切除术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右半结肠切除联合区域淋巴清扫是右半结肠癌的标准术式。然而目前对右半结肠癌的淋巴清扫范围尚未达成统一,欧美指南推荐的全结肠系膜切除(CME)合并中央血管结扎术(CVL),并未对淋巴清扫范围有明确界定,而日本指南提出的D3手术风险较大,似乎有过度治疗之嫌。国内右半结肠癌手术推崇欧美的CME原则,而淋巴清扫却效仿日本D2/D3的手术范围,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本文将就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特点,和D2/D3淋巴清扫的利弊做一综述。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 淋巴结清扫范围 D2手术 D3手术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低,外科切除仍然是可能治愈的唯一手段,但是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极差。淋巴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伴有淋巴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差于淋巴未转移患者。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联合淋巴清扫的观点已达成共识,淋巴清扫已是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除了少数早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无需淋巴清扫,大多数需联合施行区域淋巴清扫,但是对于是否必要扩大淋巴清扫及扩大淋巴清扫能否获得生存益处仍存在颇多争论。本文将从肝门部胆管癌淋巴清扫共识及扩大淋巴清扫之争议两个方面对肝门部胆管癌淋巴清扫做一综述。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2法),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43~82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4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 5例;临床表现最多见乏力、疲倦(9/19)及B症状(11/19),多数(16/18)患者全身多发淋巴肿大;18例临床均处于进展期;血清M蛋白:IgM型15例、IgG及IgA型各1例、无分泌型2例;17例(17/18)骨髓受累及。形态学分为典型组(9例)及不典型组(10例),典型组淋巴结构保留,以浆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或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合增生,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增生及滤泡植入;不典型组可见淋巴结构破坏(5例)、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6例)、FDC网增生和(或)滤泡植入(6例)、边缘带细胞分化(4例)及弥漫性淀粉样变性(1例),两组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9例)、结外脂肪组织浸润(19例)及间质条带状硬化(9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性B细胞均表达CD20、CD79α,肿瘤性浆细胞均表达CD38、CD138及MUM1,8例(8/8)轻链限制,7例中5例表达IgM、2例分别表达IgG及IgA,4例CD23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10%~30%;两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18/18)MYD88 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11例存活,8例死亡,5年存活率21.1%。结论n-LPL/WM少见,临床分期常较高,形态学易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混淆,结合临床表现、血清M蛋白值、免疫组织化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及MYD88 L265P突变检测等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n-LPL/W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是胸外科医师工作中的重要术式,目前对2野与3野淋巴清扫的利弊与风险存在一定的争议。结合两者的特点,我们提出食管2.5野淋巴清扫的理念,其要点在于上纵隔超胸顶下颈部淋巴清扫。根据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改良,我们提出食管悬吊法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翻卷式"喉返神经保护、"多角度提拉法"经胸清扫下颈部淋巴等操作方法,现将其操作技巧及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