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应用诺木洪气象站枸杞的物候观测资料,对枸杞发育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分析表明:诺木洪地区枸杞全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557.6h,日照百分率68%,光能资源丰富,可满足枸杞生长发育需要。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枸杞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应采用灌溉方式解决补给矛盾。

  • 标签: 诺木洪 枸杞 气象条件
  • 简介: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分别取日平均气温5.87℃和15.17℃为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的下限温度,取3846.28d·℃和842.95d·℃为其有效积温指标。以1986年为分界点,利用1950—2003年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80%保证率下,5d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87℃和15.17℃的起始日和结束日以及历年有效积温,借助AreGIS8.3模块分析了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气候条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大部分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可能使钉螺感染季节延长,感染率增高。

  • 标签: 气候变化 钉螺 血吸虫
  • 简介:从气候变化出发,介绍藏东南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确定泥石流形成条件和临界指标,揭示林芝地区泥石流发育规律。温度和降水波动性变化以及不同水热组合影响林芝地区泥石流发育。冰川泥石流在温度升高或降雨增大情况下都有可能被激发。日降雨量〈5mm时,主要为温度激发的冰雪消融型泥石流;日降雨量5~10mm时,主要为冰川降雨型泥石流;日降雨量〉10mm时,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泥石流在升温条件下发生次数占80%以上,降温条件下约占20%;降雨型泥石流在升温条件下发生次数占60%,降温条件下占40%。从激发泥石流的规模、次数和灾害大小看,高温多雨年代和低温多雨年代都有利于泥石流发生。

  • 标签: 泥石流 气候变化 林芝地区
  • 简介:用黄土高原代表站甘肃省庆阳西峰站1971-2005年5、10、15、20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10cm地温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成负相关,与冬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57~-0.65,与春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返青期,相关系数为-0.60~-0.63。冬季典型年份各平均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起身期提前了15d,春季典型年份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全生育期提前了23d。

  • 标签: 西峰 地温变化特征 冬小麦发育期 影响分析
  • 简介:利用近年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气象条件的连续并行观测资料,对冬小麦各生育期,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同时对冬小麦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阐述,提出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做了总结。

  • 标签: 冬小麦 生长发育 气象条件 分析
  • 简介:利用2010-2014年建阳市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相关气象因子对葡萄生长期长短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萌芽期迟早主要取决于萌芽前1—2旬的温度因子,特别是20cm地温因子影响显著;开花期迟早主要取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的初日、终霜出现日期和地温稳定通过14.0℃的初日3个因素;稳果期迟早与终霜日期、开花期蒸发量和空气湿度大小、开花前1-2旬地温关联最大;硬核转色期迟早与萌芽前1~2旬温度条件、转色前一旬的地温关联最大;成熟期迟早主要取决于生长期温度因子,尤其与萌芽前1~2旬温度条件、浆果成熟前20天的地温和气温关联最大。

  • 标签: 巨峰葡萄 物候期 气象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 简介:本文对影响辽宁境内高速铁路安全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不良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外,辽宁省大部地区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3d;最大积雪深度为50cm以上,主要出现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辽宁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地区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d;近30a辽宁省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及朝阳地区为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根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运营时段和路段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划分了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并提出了辽宁省高铁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 标签: 不良气象条件 高铁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站点气象数据,从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角度,分析了1981~2008年华北平原农田在12个生长发育期(冬小麦8个、夏玉米4个)对降水和温度不同的响应特征。研究区农田植被指数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强于对温度的滞后性,其中对降水最为敏感的是前1和前2个生长发育期,对温度最为敏感的是同期和前1个生长发育期。不同种类作物在不同时期对气候因子响应不同: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夏玉米发育中期,绝大多数站点植被指数与降水呈正相关;冬小麦生长发育前中期植被指数与温度呈显著甚至极显著正相关。冬小麦出苗期温度、返青期温度和返青期降水分别与不同时期植被指数显著相关,出苗期和返青期为研究区农田长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期。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温度 降水 作物生长发育期 华北平原
  • 简介:基于乌审召牧业气象试验站29a(1981-2009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水分、主要牧草的发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对土壤水分变化与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10~50cm土层而言,其年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P〈0.05);赖草的返青期、黄枯期均呈推后趋势,开花期为提前趋势,生育期呈明显的延长趋势(P〈0.01).赖草干鲜重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土壤含水量与半荒漠牧草生育期、干鲜重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

  • 标签: 土壤含水率 发育期 干鲜重 乌审召
  • 简介:为评价ORYZA(V3)模型在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模拟的适应性,利用2005—2014年海南岛双季稻区4个站点(海口、儋州、乐东、琼海)的逐日气象数据、气象灾害资料、土壤、水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参与验证,本地化不同品种水稻发育期参数;统计双季稻各个发育期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其次数,筛选出各个发育期内出现次数较多的气象灾害。以单独的气象灾害为背景,对各个发育期的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海南岛双季稻发育期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0.9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97%~9.80%;双季稻发育期内出现的气象灾害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高温、台风、干旱;ORYZA(V3)模型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台风、高温、干旱。在台风背景下,仅晚稻开花期的R2为0.90,NRMSE为3.90%,其他发育期的模拟均在误差范围外;在高温背景下,早稻的R2为0.87~0.89,晚稻的R2为0.18~0.61,双季稻的NRMSE为3.49%~5.71%;在干旱背景下,R2〉0.87,NRMSE为3.11%~9.73%。评价结果在模型应用和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ORYZA(V3)模型 气象灾害 双季稻 海南岛
  • 简介:甘蔗异背长蝽是近年来我省吉泰盆地蔗区成灾猖獗的重要害虫,对甘蔗生产威胁极大.甘蔗异背长蝽是甘蔗重要的吸汁性害虫,发生严重时,使甘蔗苗期心叶萎黄甚至整株枯死,使甘蔗中、后期降低糖份含量.经观察发现,该虫主要以卵越冬,而第一代低龄若虫又是最佳防治期.1990年至1992年我们对其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

  • 标签: 甘蔗异背长蝽 发育起点温度 低龄若虫 甘蔗生产 蔗区 土层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