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炎症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的药物治疗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40例急性炎症脱髓鞘多发性神经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类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23例,好转1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5%。结论对急性炎脱髓鞘多发性神经主要包括辅助呼吸、支持疗法、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和病因治疗如血浆置换(PE)、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预防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抑制免疫反应,清除致病因子,阻止病情发展。

  • 标签: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药物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线粒体糖尿伴慢性遗传胰腺炎复合突变家系。1名18岁女性"在家自测血糖升高"伴长期上腹部疼痛就诊,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和追溯家族史,进行线粒体基因测序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mt.3243A>G杂质突变和SPINK1 c.194+2T>C杂合突变,考虑为线粒体糖尿伴慢性胰腺炎。

  • 标签: 线粒体糖尿病 慢性遗传性胰腺炎 SPINK1基因 复合突变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结直肠息肉(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异倍体(≥5倍体)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异倍体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耳聋及角皮有明确的相关.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耳聋的相关,在非综合征型遗传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17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17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连接蛋白类 多态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糖尿下肢感觉神经变的康复理疗和具体的护理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下肢感觉神经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n=30)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并辅以常规控制血糖的方法;观察组患者(n=30)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康复设备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及护理后,两组患者下肢感觉神经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共计60例患者在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糖尿下肢感觉神经变患者的治疗中引入康复仪器并结合针对护理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值得借鉴。

  • 标签: 糖尿病下肢感觉神经病变 康复理疗 护理指导
  • 简介: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反射试验及定量感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定糖尿心脏自主神经变和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结果:在入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8%,心脏自主神经变的发生率为10%,存在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变的发生率为22%,具有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变的发生率为21%,无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变的发生率为6%。结论:心脏自主神经变可发生于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两者在病变程度间可能具有相关

  • 标签: 糖尿病(DM)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周围感觉神经损伤(PN)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以震动感阈值测定为指导的预见性护理在2型糖尿周围神经变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21年2月到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周围神经变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实施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以震动感阈值测定结果为指导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糖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以震动感阈值测定结果为指导对2型糖尿周围神经变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更好的帮助患者保护神经,同时对2型糖尿周围神经变常见的并发症进行预防。

  • 标签: 临床应用效果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预见性护理 震动感觉阈值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SEPT9基因突变致遗传神经肌萎缩1家系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就诊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神经肌萎缩1个家系的临床表现、检验、影像和电生理特点。结果该家系发病于儿童至中年,有年龄早现现象,男女均受累,幼年均见前臂环状皱褶,首发症状为上肢疼痛、无力,远端重于近端,腕下垂,起病急,呈复发缓解病程,遗留全身消瘦、皮肤松弛,脑脊液、臂丛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电生理局限于双上肢周围神经损害。结论遗传神经肌萎缩主要表现为复发缓解的局限性臂丛神经的疼痛、无力,形体消瘦、皮肤松弛,电生理局限于臂丛神经受累。

  • 标签: 神经痛性肌萎缩 SEPT9基因 臂丛神经
  • 简介:摘要本文对已确诊为糖尿周围神经变(DPN)的患者60例分为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DM-1组)和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DM-2组),并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其进行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研究。结果为DM-1组和DM-2组与正常值的MCV和波幅(CAMP)比较有着显著差异,DM-1组与DM-2组上下肢MCV异常率比较也有显著差异。表明糖尿(DM)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但已存在周围神经损害可能,且下肢神经损害重于上肢,MCV测定对DPN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治有较为肯定的应用价值,应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医院的43例遗传FⅦ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43例患者中,男16例,女27例,中位年龄16(1~70)岁,6例有家族史。29例(67.4%)有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13例(30.2%),口腔黏膜出血13例(30.2%),鼻出血9例(20.9%);27例女性患者中,11例有月经过多(占育龄期女性的47.6%)。实验室检查均见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FⅦ活性(FⅦ∶C)减低。10例患者接受F7基因检测,发现3个新的突变位点。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14例(32.6%),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12例(27.9%),输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3例(7.0%),20例(46.5%)无出血症状或轻微出血患者未接受替代治疗。9例(20.9%)患者未再发生先前出血症状,5例(11.6%)既往出血症状复发或持续存在,8例仍有月经量大,9例(20.9%)失访。结论多数遗传FⅦ缺乏症患者出血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在手术或创伤后有过度出血倾向。FⅦ∶C与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出血症状较重者应接受预防治疗。F7基因突变检测对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遗传性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糖尿是周围神经变是糖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下肢病变最为常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显微神经减压术已经成为糖尿下肢周围神经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年来国内部分神经外科中心开展了相关手术,开展了术中电生理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有助于临床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有效及安全

  • 标签: 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 显微神经减压术
  • 简介:摘要单基因遗传肺病是单个基因变异导致的一系列肺部疾病。由于其具有罕见性与复杂等特点,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损伤。精准医疗可以帮助人们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并改善预后。随着呼吸内科遗传学意识的提高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呼吸内科中复杂且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得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并开展相应的精准治疗。不同于哮喘、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多基因遗传肺病,单基因遗传肺病由于具有单一致病位点从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上具有先天性优势。因此,对于单基因遗传肺病的全面深入了解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综述将系统的介绍多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肺病的致病基因、临床指征及现有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师在单基因遗传肺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X染色体基因突变可引起综合征型遗传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位点报道甚少。本文针对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和部分综合征型耳聋的X连锁耳聋基因与位点进行综述,并探讨X连锁耳聋家系的研究策略。

  • 标签: X连锁 遗传性耳聋 基因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9岁。因“双手足背部散在白斑、褐色斑7年”于2010年8月16日就诊。现病史:患儿自2岁时开始双手足背出现散在黄褐色斑点及色素减退斑,随年龄增长,皮疹逐渐增多、扩大,无自觉症状,夏季皮损加重,色素更深。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术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进行遗传耳聋基因产前诊断,降低遗传耳聋患儿的出生率。方法孕11~14周孕妇采用超声引导下绒毛活检术抽取胎盘绒毛;孕16周后孕妇在超声引导下抽取羊水;孕25周以上因有其他项目需同时产前诊断的,则在超声引导下抽取脐血。应用短串重复序列连锁分析(STR)进行母血污染鉴别,遗传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GJB2、GJB3、SLC26A4和mtDNA12SrRNA4个耳聋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6例产前介入穿刺术均一次成功。36例标本经STR鉴定均排除母血污染。7例未检测到明确耳聋基因突变;16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3例为耳聋基因杂合突变伴多态位点突变,已出生的,生后随访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均正常;10例为耳聋基因双重杂合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孕妇及家人选择终止妊娠。结论超声引导下行介入穿刺术是进行遗传耳聋基因产前诊断获取胎儿附属物标本的有效途径。联合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STR检测,可排除母血污染,准确诊断胎儿遗传耳聋基因型,有效降低遗传耳聋患儿的出生率。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介入性穿刺术 产前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肾炎又称Alport综合征(AS),为编码Ⅳ型胶原α3/α4/α5链的COL4A3、COL4A4、COL4A5基因突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儿童期多表现为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并呈进行加重及肾功能减退,是儿童及青少年终末期肾脏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可伴晶体病变和高频听力异常等肾脏以外临床表型。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普及,尤其是精准医学模式下AS精准诊断体系的建立,极大提高了人们对AS的认识和诊断能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医学及社会问题(如分子诊断的精准、治疗规范性、社会家庭、伦理及隐私保护、AS管理及遗传干预等)不断凸显并面临挑战,因此,需要医患双方、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多方共同不断努力,让AS患者享有应有的健康保障。

  • 标签: 遗传性肾炎 Alport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近年来由于PCR及分子杂交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关感音神经耳聋(sensorineuralhearinglossSNHL)与线粒体基因(mitochondrialDNA,mtDNA)相关认识,是耳聋基因学领域一个重大的成就。本文对线粒体DNA突变与多种遗传耳聋症的最新分子遗传学研究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线粒体DNA 耳聋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 简介:目的:构建基于医护合作的遗传肠癌门诊并评价其实践效果,以规范遗传肠癌患者的管理、改善其亲属肿瘤防治的效果并推动遗传肿瘤诊疗及研究的规范化发展。方法:构建基于医护合作的遗传肠癌门诊,由经过严格选拔并培训的1名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和1名肿瘤专科护士出诊,规范了出诊医生及护士的资质和培训要求,确立接诊对象为有遗传肠癌风险的患者及亲属。由护士预约、询问患者家族史并绘制家系图、收集患者及家属的诊治资料,主任医师接受就诊对象的遗传咨询。结果:经过2年半的实践,共接诊502人次,收集并绘制家系图223个,确诊并随访管理遗传肠癌家系120个;患者亲属中,检出携带高危风险基因52例,肠镜筛查检出肠癌5例,息肉8例。结论:遗传肠癌门诊的设立,使遗传肠癌患者得以确诊,并提高高危亲属的基因检测及肿瘤筛查率,促进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遗传肿瘤门诊的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 医护合作 门诊 遗传咨询 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