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C,B,N和Ga与H原子间的L-J势函数,系统计算了H2处于(n,n,)(n=8,10,12)单壁C,BN和GaN纳米内部及外部不同处的势能.根据势能变化曲线,分析了3种纳米氢物理吸附能力的差异,给出了H2在3种纳米外部的势能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3种纳米内部的氢吸附力均分别高于管外;随着纳米直径的增加,各纳米管内的氢吸附力均略有下降,而管外变化不明显;GaN,BN和C纳米依次具有更好的储氢能力.

  • 标签: 纳米管 H2 势能 储氢
  • 简介:制备以水作为分散剂的单壁碳纳米-刚果红(SWCNTs—cR)的化学修饰电极,研究山莨菪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该修饰剂对山莨菪碱的氧化具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山莨菪碱的氧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双电子双质子过程,其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扩散系数、速率常数分别为6.49×10^2cm2/s,6.52×10^3moL/(L·S).基于实验优化分析条件,建立直接测定山莨菪碱的电化学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73×10-5.17×10^-4mol/L和6.31X10^-5-L14X10-4mol/L,检出限为1.74×10-4mol/L,同支电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6%.该方法也可用于山莨菪碱的含量测定.

  • 标签: 单壁碳纳米管 刚果红 化学修饰电极 山莨菪碱 电化学行为
  • 简介: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棒状SBA-15,通过液相浸渍法合成负载钴SBA-15介孔分子筛,以负载钴SBA-15介孔分子筛为催化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碳纳米。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Nz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所合成的负载钴SBA15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528.6m2/g,平均孔径为3.14nm;且合成的碳纳米质量好,表面未发现无定形碳粒子。

  • 标签: 介孔分子筛 碳纳米管 纳米材料 水热
  • 简介:摘要碳纳米(CNTs)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而对盐湖卤水中铀元素吸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修饰方法的碳纳米对铀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固液比、溶液PH、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其吸附的影响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采用片状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碳纳米/铝(CNT/Al)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力学性能。首先,通过聚合物热解化学气相沉积法(PP-CVD)在微纳铝片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制备CNT/Al片状复合粉末,随后对该片状复合粉末进行冷压成形、烧结致密化和挤压变形加工等,制备致密的CNT/Al复合材料块体。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铝基体,所制备的1.5%CNT/Al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18.5%和23.7%,3.0%CNT/Al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31.4%和74.1%,但由于铝基体的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作用,使其塑性分别下降至4.96%和1.5%。

  • 标签: 碳纳米管 铝基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 片状粉末冶金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绿色纳米材料—生物质基碳纳米在水体植物病毒去除中的生态友好应用。首先,介绍水体中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来源和危害。然后,深入研究生物质基碳纳米复合材料在水环境领域的发展历程。最后,重点讨论生物质基碳纳米在水体植物病毒去除中的生态友好应用,包括制备方法、去除效果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综合研究,为环境友好型水体植物病毒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生物质基碳纳米管 水体植物病毒 水质治理
  • 简介:Fisk大学和Riehl工程有限公司空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碳纳米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通过使用一种创新型的工艺获得了超纯度的碳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是军用飞机特种涂料、先进锂电池、生物电池、生物燃料、超大容量电容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关键原料。超高纯度的合成工艺可以使碳纳米材料直接使用而不用后期提纯。

  • 标签: 碳纳米管材料 合成工艺 超高纯度 纳米技术 超大容量电容器 碳纳米材料
  • 简介: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修鹏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方海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受限于纳米内生物分子的操纵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课题组前期工作一”被约束在纳米孔穴中的水之特性的理解”(JACS2005,2007,NatureNanotechnology2007,PRL2008)基础上,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实现了对纳米内水和生物分子混合体位置的操控。

  • 标签: 生物分子 分子操纵 纳米 管内 物理研究所 分子动力学
  • 简介:运用转移矩阵的技巧,本文给出了戴帽B27N27硼-氮zlgzag纳米的克库勒结构数的计算公式.在实际计算中,根据的对称性,转移矩阵的阶得到了显著地降低.

  • 标签: 戴帽B27N27硼-氮zigzag纳米管 克库勒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载锶纳米化纯钛种植体的体内成骨性能。方法使用阳极氧化和水热处理的方式在纯钛种植体表面构建载锶纳米涂层(载锶纳米组),并制备单纯纳米化种植体(纳米组)、未处理的光滑纯钛种植体(对照组)。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载锶纳米组种植体第1~28天锶元素释放量。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种植体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各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并用纳米压痕仪检测各组种植体硬度(每种检测每组3枚种植体)。将3组种植体植入兔股骨骨骺端并于术后4、12周取材(每组每个时间点4枚种植体),通过显微CT、免疫荧光、组织学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载锶纳米组种植体锶元素第28天的释放量为(2.6±1.5)ng/ml。载锶纳米组种植体表面形成管状阵列样形貌(纳米管径约70 nm)。对照组、纳米组、载锶纳米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Ra值)分别为(34.8±5.3)、(66.2±4.3)、(85.7±10.6)nm(F=37.59,P<0.001),纳米组和载锶纳米组表面粗糙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4和12周载锶纳米组骨体积/总体积[分别为(37.7±1.9)%和(51.9±2.1)%]比对照组相同时间点[(24.7±1.1)%和(40.7±0.9)%]均显著增加(P<0.05);纳米组和载锶纳米组种植术后第7天茜素红标记的新生骨组织占总标记骨组织百分比[分别为(35.4±3.7)%和(40.9±0.9)%]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9.2±2.9)%](P<0.05),即载锶纳米化提升了种植体周围早期再生骨组织占总再生骨组织的百分比。结论载锶纳米化可提升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新骨形成能力。

  • 标签: 牙种植体 纳米管 骨再生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peptidemodifiedcarboxylat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MHR)基因载体,考察其对HEK293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方法:将羧化的多壁碳纳米(MWCNTs)与精氨酸(arginine,R)和组氨酸(histidine,H)组成的短肽(HR)按照一定的质量比反应,通过酰胺键连接得到MHR。采用1H-NMR、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取纯化后的MHR,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凝胶电泳法测定载体MHR对pEGFP质粒的包裹能力。用MHR/pEGFP纳米复合物与HEK293细胞共同培养,考察细胞摄取情况及相关基因转染情况,并测定MHR和MWCNTs-COOH对DU145和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通过结构鉴定确定MHR合成成功。在氮磷比(N/P)=20时,HEK293细胞对MHR/pEGFP的摄取及转染效率高于其他N/P值时,其中N/P=20时,RAW264.7细胞对MHR/pGL3复合物的摄取率约为单体pGL3的2.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HR作用于DU145和RAW264.7细胞24和48h后,当MHR浓度达64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的活性仍然〉80%;而MWCNTs-COOH浓度达320μg/ml时,DU145和RAW264.7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当浓度达640μg/ml时,细胞活性低于20%。结论:MHR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基因载体。

  • 标签: 肽修饰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基因载体 转染 细胞毒性
  • 简介:日本研究人员近日表示碳化钨添加物有助于提高含碳纳米连接部位的强度。在最近的试验当中,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添加碳化钨添加物能够有助于提高其机械的操作性能、导电性能,改善原有连接部位的金属强度不足情况。

  • 标签: 金属强度 碳纳米管 添加物 硬质合金 日本 连接部位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少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通过阳极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后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物的表面形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TiO2纳米形貌钛金属和商业钛金属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及凋亡。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阳极氧化条件及磁场条件能制备不同径及长的TiO2纳米,以及不同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3d后,TiO2纳米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周围的细胞明显增殖,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细胞增殖情况优于商业钛金属组。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3d后,细胞在TiO2纳米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上生长良好,可见大量细胞伪足附着于其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复合物组的细胞凋亡率7.8%小于TiO2纳米形貌钛金属组的9.4%及商业纯钛金属组的13.5%,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相容性 TIO2纳米管 羟基磷灰石 成骨细胞
  • 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许智、王文龙、白雪冬、王恩哥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生长单壁碳纳米过程中,原位进行硼(B)、氮(N)共掺杂,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硼、氮共掺杂使金属性碳纳米转变为半导体。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和同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本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AdvancedMaterials20,3615(2008)上。AsiaMaterials对该成果以标题“Dopingcarbonnanotubes”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

  • 标签: 单壁碳纳米管 共掺杂 半导体 金属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 标签: 碳纳米管 三维多孔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缺损
  • 简介:在氩气的保护条件下,采用液态金属搅拌铸造技术制备了镁合金/碳纳米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了其显微组织。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对镁合金(AZ91)有较强的增强效果。

  • 标签: 镁基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搅拌铸造技术
  • 简介:以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法在功能化多壁碳纳米(MWNTs)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合成了那格列奈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制成了电流型那格列奈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循环伏安法(CV)及差示脉冲法(DPV)对传感器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传感器响应的条件如底液、pH值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制得的传感器对那格列奈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pH=4.0的PBS缓冲液中,那格列奈检测线性范围为2.0~160μg/mL,检测限为1.0μg/mL(S/N=3)。该方法被成功用于血样中那格列奈的测定,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处理,加标回收率为81.6%~94.2%。

  • 标签: 那格列奈 碳纳米管 分子印迹 电化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