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李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安医院,宁夏银川 751000
  • 简介:目的:就文拉法辛联合不同抗精神药物在治疗伴有精神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时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之间所收治40例的精神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奥氮平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整体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MD、BRPS、CGT-SI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精神性抑郁症时采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文拉法辛;利培酮;奥氮平;精神病性抑郁症
  •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药物对肝脏转氨酶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240例患者(120例使用传统抗精神药,120例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进行入院及用药一个月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检查封比,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比较使用药物前后及两类药物之间肝脏转氨酶有无统计学改变。结果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1个月后ALT为(52.49±36.87),t=2.218≥1.96;使用传统抗精神药物1个月后ALT为(69.73±49.62),t=3.358≥2.5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1个月后AST为(27.69±18.31),t=1.657≤1.96;使用传统抗精神药物1个月后AST为(35.56±18.73),t=3.746≥2.58。结论抗精神药物均对肝脏代谢产生影响,ALT尤为明显,但非典型抗精神药明显优于传统抗精神药。

  • 标签: 传统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ALT 转氨酶 肝脏 AST
  • 简介:摘要:精神人是我们很少会关注到的群体,笔者将结合自己设计的“临夏州精神人福利服务中心”项目,探索为相对特殊的人群使用的建筑空间的形式及特点。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抗精神药物与药源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75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治疗分析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并得出抗精神药物对药源性精神障碍的影响。结果药源性精神障碍的高发期是服用抗精神药物后的1~3个月。长期大量用药、药量的突然增加或递减者容易发生。女性,老年患者易发生;递减药量、停药后5~14d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多有改善。结论抗精神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精神障碍应该引起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鉴别、仔细分析、坚持合理用药,防止出现新新的并发症。出现药源性精神障碍可能与患者多巴胺变化有关。

  • 标签: 抗精神药物 药源性精神障碍 多巴胺
  • 简介:摘要:抗精神药物,既具有非特异性镇静作用,又具有缓解精神症状等作用[1-2]。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兴奋躁动患者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药源性精神症状,就是精神患者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以后,出现的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精神运动兴奋和谵妄以及意识改变等为主要表现,通常与用药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的种类等有关。该文分析和研究了抗精神药物的药源性精神症状和防治。

  • 标签: 药源性精神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抗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结合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对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所收治的88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抗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统计可以发现,所观察的88例患者中62例患者单一用药,其中22例患者使用利培酮进行治疗,15例患者使用氯氮平进行治疗,10例患者使用氯丙嗪治疗,5例患者使用阿里哌酮治疗,10例患者使用齐拉西酮治疗,余下26例患者则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结论 结合分析分析可见,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在院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几率较高,且单一用药以及联合用药均保持有较高的实施率,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药物进行选择。

  • 标签: 精神疾病 抗精神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药物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对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药物治疗前后的血清催乳素水平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不同药物治疗后的血清催乳素平均水平各不相同,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利培酮治疗后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氯氮平对催乳素水平影响不明显。各类药物剂量与血清催乳素之间的直线回归分析显示,在引起血清催乳素明显升高的药物中,剂量和血清催乳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长期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可影响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临床医生应充分注意,发现血清催乳素水平异常者,应及时的给予处理。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女性 抗精神病药 高催乳素血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除了对患者的危险性和住院等行使同意的“决策能力”评估外,精神卫生法对未来司法精神学领域的重要影响还包括对医疗决定争议的鉴定,以及监狱精神卫生服务。我们以目前全国人大审议中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相关规定为例加以梳理。

  • 标签: 精神卫生立法 司法鉴定 精神障碍评估 监狱精神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有效沟通在精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精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45)和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的实验组(n=45),对比护理后的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精神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沟通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从性。

  • 标签: 有效沟通 精神病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瑶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富顺县中医医院四川自贡643000)【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09-02抗精神病药物根据药理作用可划分为传统精神病药物和非经典抗精神药物两大类,精神病对于患者来说,对其生活造成的打击极大,无法正常生活,需要依靠药物维持健康,精神病患者需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用以稳定病情。1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又被称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临床上应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时间较长,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理为阻断多巴胺受体,用以抑制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氯丙嗪属于低效价的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具有很强的镇静作用,但是副作用较大,对于肝脏以及心血管的毒性非常高,同时患者需要长期保持高剂量服用才能维持血药浓度。氟哌啶醇属于高效价的抗精神病药物,其在抗妄想幻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镇静效果相对来说更弱,但是患者服用后临床副作用较小,同时治疗所用的剂量也更小。吩噻嗪类药物由于对感情和肢体运动均有镇静作用,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慢性精神分类症患者最常服用的药物就是吩噻嗪类药物,固定服用吩噻嗪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可以达到在家生活的标准。吩噻嗪在治疗其他精神疾病方面的疗效也较好,针对恶心、呕吐患者,也具有较好的环节作用。应用吩噻嗪药物治疗精神类疾病时,患者主要的副作用在于ɑ-肾上腺素受体以及M-胆碱受体受到阻滞,该类药物对于患者起治疗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多巴胺通路增加催乳素,用于抑制性腺激素分泌。当男性患者用药量超过每日400mg后,极易发生阳痿,最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是性功能下降。服用吩噻嗪类药物期间饮酒,将会加剧药物副作用,导致性功能受损程度上升。氟哌啶醇属于非吩噻嗪类药物,在各类精神病患者中都能食用,在治疗图雷特氏病综合征时对于全身性痉挛以及运动功能具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该药的作用机制和用药不良反应与氯丙嗪非常相似,但是氟哌啶醇会导致女性患者月经不调,而男性患者服用后则会一番睾丸酮水平上升,在大剂量服用的情况下,会导致男性睾丸酮分泌受到抑制作用。有报道称指出,超剂量服用氟哌啶醇会导致心律不齐的心源性猝死,因此在服用剂量方面需要谨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药物,应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会导致患者脑组织中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具体改变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年龄、职业分布及疾病诊断状况。方法对鞍山市康宁医院心理门诊375例咨询者的年龄、咨询内容、诊断等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咨询者年龄以10a~40a居多,占85.87%;咨询内容:情绪问题35.7%,精神障碍33.1%;职业以工人、小学生居多,占59.2%;诊断:神经症38.4%,精神分裂症22.9%,精神发育迟滞10.4%,单纯心理问题2.9%。结论受社会对精神疾病认识偏见的影响,在精神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人群仍以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

  • 标签: 心理门诊 精神病医院 社会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数起轰动全国的有关“精神”犯罪的重特大事件,马加爵校园特大杀人案、邱兴华陕西“7·16”特大凶杀案、“2·25”东风广场特大车祸案、“12·28”佛山灭门惨案等等,都把“犯罪”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法律界和医学界诸多专家学者为此各自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有些方面出现争议很大。焦点问题在于犯罪者是否该做精神鉴定,以及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已经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我们接受司法精神鉴定委托后,在鉴定过程中,

  • 标签: 精神病 司法鉴定 法定程序 犯罪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