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来各种骨性支抗系统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来完成牙齿各种类型的运动.微型种植体用于垂直支抗控制方面比传统方法有着更多的优势.本文病例通过应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下颌后部牙齿槽,治疗严重的骨性前牙开()畸形,证明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提供垂直支抗控制的能力.本文也提示通过简单有效的骨性支抗手段,可以提供一种治疗较复杂骨性开()畸形的全新方法.

  • 标签: 正畸支抗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 前牙开猞畸形
  • 简介:摘要错()畸形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美观。错()畸形经过正畸治疗后,口腔颅颌面的形态和功能得到改变。咀嚼功能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咀嚼效率的高低代表咀嚼功能的状态。现对咀嚼功能及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咀嚼功能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咀嚼效率 正畸治疗 错(牙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玻璃离子作垫打开咬合的作用。方法在双侧下颌磨牙及双尖牙牙面粘玻璃离子粘固到打开咬合。解除错位与对颌的制锁作用,粘托槽,用钛丝弓排齐错位。结果用玻璃离子粘固剂作垫,打开咬颌制锁,取得矫正错位的辅助作用。结论玻璃离子作垫打开咬合是可行的。

  • 标签: 玻璃离子粘固剂 牙合垫 打开咬合
  • 简介:前牙不齐指数保持后的改变量与下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和保持后的改变量密切相关,  A、B两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变化如表1、表2,在替期开始治疗安氏Ⅱ1类错

  • 标签: 合畸形 正畸治疗 治疗稳定性
  • 简介: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和阻生是现代人肌肉、颌骨和牙齿不平衡退化的重要体现,出现在口腔各类错()畸形中.第三磨牙的存在和缺失是否会影响错()畸形的形成和矫治后的复发,正畸治疗是否会影响第三磨牙的萌出,临床上正畸医生如何对第三磨牙进行合理取舍,这些问题为正畸医生所关注.

  • 标签: 第三磨牙 错(牙合)畸形 正畸
  • 简介:目的:探讨深覆[]患者全瓷冠修复采用舌隆突上边缘的变异设计的合理性。方法:选取36例前牙深覆[]患者的60颗上前牙进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修复体舌侧边缘位于舌隆突上,6个月后根据改良USPHS标准复查全瓷冠。结果:全瓷冠修复后6个月,96.67%的全瓷冠在全冠完整性、边缘密合、边缘着色、颜色、外形、继发龋、牙龈等指标达到A级计分。结论:深覆[]患者上前牙全瓷冠舌隆突上边缘的变异设计符合临床要求。

  • 标签: 深覆[牙合] 全瓷冠 变异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III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第一组采用前方牵引器加快速扩弓治疗III类错畸形,第二组单纯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III类错畸形,治疗前后通过X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上颌前移明显,下颔基本无明显后移,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对上颌骨组织影响较大,对治疗青少年骨性反效果显著。

  • 标签: 前方牵引 快速扩弓 安氏III类错牙合畸形
  • 简介: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牙[牙合] 平衡 口颌系统畸形 截骨术 勒福 正颌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微种植支抗,MBT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内收6个前牙,矫治双牙弓前突畸形,研究治疗前后牙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26例,男11人,女15人,平均年龄18.7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使用DENTAURUMMBT矫治器进行矫治。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测量片,测量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切牙切缘后移了7.20mm,上切牙根尖后移了2.66mm,差异具有显著性变化,上颌磨牙前移了0.85mm,变化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提示利用微种植支抗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内收前牙和保护后牙支抗,磨牙基本保持不动,防止支抗丧失。

  • 标签: 微种植支抗 双牙弓前突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C矫治器治疗替期错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替期错畸形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岁~10岁,平均年龄7.12±2.34岁。对比患者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后SNA、SNB、L1-NB、L1-NB、Y轴数据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NB、U1-NA数据较治疗前出现下降,提示治疗后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用于治疗替期错畸形患儿后,疗效肯定,患儿易于掌握,戴用舒适。

  • 标签: MRC矫治器 替牙期 错合畸形
  • 简介:骨性Ⅲ类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畸形,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12.81%.现临床上多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其效果明显,但对于上颌前牵引口内矫治器的选择、支抗的选择、腭中缝扩展的影响、矫治时机及矫治后的稳定性等颇有争议.现就上颌前牵引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 错(牙合)畸形 上颌前方牵引 综述 SKELETAL CLASS
  • 简介:摘要 目的 骨性Ⅲ类错 畸形家族遗传倾向显著,乳牙早失或滞留、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Ⅲ类骨面型影响患者咀嚼、言语功能,不利于颜面美观。骨性Ⅲ类错牙弓与基骨弓的协调性对正畸疗效的稳定及侧貌美观极其重要。本文就骨性Ⅲ类错畸形牙弓与基骨弓的特点及临床矫治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牙弓 基骨弓
  • 简介: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性畸形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就是一类常见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骨性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的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错(牙合)畸形 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外科联合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畸形的关系。方法对421例就诊儿童采用视诊问诊和口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421例儿童中,错畸形230例,发发生率为54.63%。患有口腔不良习惯的患儿102例,发生率为24.23%,替期儿童发生率较高,错畸形患者中,有不良习惯者66例,占28.70%,正常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为18.85%。结论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畸形有关,口腔不良习惯是引起错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错牙合畸形 口腔不良习惯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错[]畸形患者正畸治疗中的拔牙率,探讨临床常用研究指标对拔牙决策的贡献大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用了北大口腔正畸科1423例病例,研究其拔牙率及影响闪素,并对所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总样本拔牙率为56.6%.最终入选Logistic回归方程的有:年龄、上颌拥挤度、下颌拥挤度、覆盖、覆耠、下唇凸距、是否双颌前突、性别、下颌平面角以及安氏分类.结论正畸拔牙决策的制定需要着重参考入选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

  • 标签: 正畸 拔牙率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垫在口腔咬合功能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咬合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制作垫,戴用时间不超过4~6周。比较治疗前后闭合时间、合力中心点位置偏移、左侧分离时间、右侧分离时间。评价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治疗后闭合时间、合力中心点位置偏移、左侧分离时间、右侧分离时间均少于治疗前(P

  • 标签: 牙合垫 咬合疾病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的分析,探讨)去代偿治疗对于槽骨厚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34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槽骨厚度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后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相比,根尖点水平槽骨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槽骨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槽骨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槽骨槽骨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骨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槽骨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槽骨厚度、下前牙舌侧槽骨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去代偿治疗 牙槽骨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后前牙区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治疗前不同位的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功能矫治在安氏Ⅱ类替期非暂时性错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月到2022年3月,以医院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替期非暂时性错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进行早期功能矫治,持续治疗6月,比较矫治前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患儿的SNA、SNB、ANB、LI-NB 角、UI-NA 角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儿的NP -FH、ANS-Me、ANS-Me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替期非暂时性错患儿实施早期功能矫治,可改善疾病相关指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安氏Ⅱ类替牙期非暂时性错牙合 早期功能矫治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