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是当今合成氨工业,尤其是国内中小型氮肥厂中被广泛采用的催化剂。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文献发表的、经由试验测定的热力数据——标准生成自由能为依据,根据热力中非均相反应体系的有关理论,对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在变换反应的气氛与温度条件下的热力稳定性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建立了相关的非均相反应体系的平衡相图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分析表明,在当前的变换工艺中,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并不构成对变换工段节能(这里指降低补充水蒸气量)的障碍。

  • 标签: 铁基高温变换催化剂 热力学 稳定性 分析
  • 简介:目的:能量桩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桩顶荷载、桩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桩中出现部分能量桩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桩群桩中部分能量桩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响应,并与单桩的热力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模型试验,探讨桩侧摩擦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桩群桩与单桩对比,揭示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桩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及单桩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桩群桩与单桩进行对比,研究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桩群桩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桩,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桩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桩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桩单桩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桩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桩顶位移大于桩底位移。3.能量桩单桩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群桩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桩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桩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桩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桩群桩在制冷期间,群桩的下沉量级要比单桩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桩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内部桩的桩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桩群桩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桩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桩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是与桩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桩在群

  • 标签: 能量桩 纯摩擦型桩 群桩 不均匀加热 不均匀沉降
  • 简介:利用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出的最佳树脂对银杏总内酯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98~318K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HPD-100对银杏总内酯吸附平衡数据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和等量吸附焓表明:HPD-100对银杏总内酯吸附是放热过程。对银杏总内酯在HPD-100上的自由能、吸附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

  • 标签: 银杏总内酯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 简介:化学势作为物理化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应用很广的热力函数,它在处理多组分热力体系问题时发挥出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简要介绍化学势的定义与本质,列举化学势在溶液、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等系统中的运用,以期找出化学势与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势概念的理解并扩展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标签: 化学势 多组分体系 联系
  • 简介:采用天然岫岩玉和人工合成含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制备粒径小于2μm的镧/蛇纹石复合粉体,分析该复合粉体的热力及结构稳定性,评价其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并探索其减摩抗磨机理。结果表明:镧的加入能降低蛇纹石微粉的热力及结构稳定性,使蛇纹石的羟基脱除速率更快、反应更彻底。复合微粉较单一的蛇纹石微粉具有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在CD15w/40柴油机润滑油中添加0.5%的镧/蛇纹石复合微粉时,摩擦因数和盘片磨损体积分别较基础油降低约34.2%和68.8%;磨损表面致密光滑,复合粉体颗粒直接参与摩擦界面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诱发形成富含Si-O结构的氧化膜,该氧化膜与有机残留物产生正协同作用,提高摩擦副的磨损抗力及润滑性能,显著降低摩擦磨损。

  • 标签: 稀土 蛇纹石 热力学 磨擦磨损 机理
  • 简介:判断热力系统在任意过程中是吸收熟量还是放出热量是解决热力第一定律的运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利用等温线族来初略判断。

  • 标签: 等温线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量
  • 简介:基于生物质湿解腐殖化处理过程中蒸汽的供给和节能与环保的多重考虑,构建了湿解腐殖化处理分别与过热蒸汽干燥及热风干燥联合的系统,并对两种不同干燥方式的系统进行了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0℃,给料含水质量分数30%~65%时,过热蒸汽干燥可以实现29.71%~40.95%的能量自给率;在给料含水质量分数为60%,环境温度5~35℃时,能量自给率大约为28.70%,同热风干燥相比,节煤率都超过了30%。

  • 标签: 湿解腐殖化 生物质 过热蒸汽干燥 热风干燥 热力学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拟与纯钛匹配的RG低熔实验瓷的热力性能。方法:采用Setaram-TGDTA92型综合分析仪,对RG实验牙本质瓷粉和遮色瓷粉进行差热分析,以确定其玻璃相转化温度。分别将RG牙本质瓷和遮色瓷作制成25mm×10mm×8mm大小的试件,各2个;铸造规格为04mm×25mm的纯钛试件2个。用Dilatometry-Dil402NET2SCH热膨胀系数测定仪,测定这3组试件的热膨胀系数。结果:遮色瓷和牙本质瓷的玻璃相转化温度分别为470℃和460℃。遮色瓷、牙本质瓷和纯钛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6.28±0.06×10^-6℃、7.69±0.08×10^-6/℃和10.00±0.100×10^-6/℃。结论:实验瓷与纯钛热力性能基本匹配。

  • 标签: 纯钛 热力学
  • 简介:摘要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具有经济环保的作用,被大力推广。其工作原理是先利用燃气轮发电机将天然气的内能转化为电能带动发电,再将燃气轮的高温烟气用于推动制冷剂制冷,然后用换热器回收烟气中残余的热量进行生活用水的加热,从而使得能源被充分利用,节约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天然气 冷热电三联供 热力学分析
  • 简介:摘要:热力是化学工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通过对热力的建模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化学工程过程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本论文旨在探讨化学工程过程中热力建模与优化设计的方法和应用。首先,介绍了热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热力第一、第二定律以及熵的概念。然后,讨论了热力建模在化学工程中的作用,包括流体流动、传热过程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接着,详细阐述了热力模型的建立方法,如基于能量平衡和物质平衡的方程组。在正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了利用热力模型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和应用,包括最小化能量消耗、最大化产物收率以及优化反应条件等。

  • 标签: 热力学建模 优化设计 能量平衡 反应动力学
  • 简介: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热力第二定律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能量转换与利用、热量传递优化以及熵变分析等方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热力第二定律在提高化工过程能效和优化操作条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系统复杂性、不可逆损失和数据获取难度等,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化工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热力第二定律在化工工程中应用的深入理解,以促进化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热力学第二定律 化工工程 能量转换 热量传递
  • 简介:摘要:热力与传热学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对能源利用、工程设计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热力定律指导着能量转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模型则为分析传热过程提供了基础。案例分析显示了在某型号发动机、锅炉系统以及热交换器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优化发动机性能、提高锅炉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以及优化热交换器设计都是热力与传热学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这些研究为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对热力与传热学的研究与应用将会继续深入,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热力学 传热学 机械系统
  • 简介:本文应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研究了4种黄酮类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桑色素,杨梅黄酮)分别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反应的热力函数,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平面结构使得其B环穿透DNA螺旋结构,嵌入相邻碱基之间,具有B环邻二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与DNA分子形成氢键。

  • 标签: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 DNA 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12个全氟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得到其分子零点振动能EZPV、热能校正值Eth、恒容热容CVΦ、标准熵SΦ以及配分函数lgQ等热力参数,并计算了这些分子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m.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建立了电性拓扑状态指数与热力参数之间的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1.000,1.000,1.000,0.999和1.000,采用逐一剔除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99,1.000,1.000,0.999和1.000,利用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热力性质的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3%,0.41%,0.46%,0.41%和0.71%.从方程可以看出,F原子取代基数量是影响全氟化合物分子热力参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 标签: 全氟化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电性拓扑状态指数 热力学性质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
  • 简介: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热力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其应用效果。该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结果显示,热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实践应用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该模式可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产教融合背景 热力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 简介:采用一种计算已知熔点温度Tm的固体化合物Cp一般表达式的方法(温度范围298K-Tm),计算出取向硅钢中晶粒抑制剂Cu1.8S在298~1403K之间的等压摩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为:Cp(T)=76.3681+5.0017×10~T-11.76×105T-2,为采用热力方法推导出Cu1.8S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积公式确定其固溶温度并发挥其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晶粒抑制剂 Cu1.8S 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