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在能够看到的五幅白衣佛图,分别绘于莫高窟五个洞窟中,这些洞窟皆为中心柱窟,建窟时间为北朝时期。穿着白色袈裟的如来佛坐像,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未发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滨田瑞美考证后发现,白衣佛具有三个明显特征:袈裟、身体皆白色;说法相,坐在草座上:住在山中石窟内。白衣佛图全部绘于中心柱窟后壁中心,被干佛围绕,这个显著特征对理解自衣佛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专家研究基础上,滨田瑞美认为,探索白衣佛的意义,关键是白色。因为白衣佛除了袈裟以外,身体也是白色的。但据有关佛教经文记载,如来的身体是金色的。

  • 标签: 白衣佛图 敦煌莫高窟 中国 佛教 宗教信仰
  • 简介:本文重新释读并注解了斯坦因1913—1915年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敦煌汉简《风雨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形式、作者、题名、抄写者、创作年代、抄写时间以及风俗地理诸问题。认为《风雨诗》是八言八句的骚体诗,其中所缺"兮"字为抄者所省。作者应是汉陇西、天水或安定郡的郡守,按后来制题的惯例,诗当题作《陇西太守××歌》、《天水太守××歌》或者《安定太守××歌》,其抄写者为T.ⅩⅫ.d中的烽率。《风雨诗》应创作于东汉时期,抄写则当在汉光武帝建武廿三年至汉明帝永平十年这廿年的时间内。《风雨诗》写的是一场大风雨给陇西、天水、安定三郡地区人民带来的洪水灾难,考其风俗地理,更可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和水患背景,而知此次水患人民受灾之深。

  • 标签: 敦煌汉简《风雨诗》 形式 作者、题名及抄写者 创作年代和抄写时间 风俗地理
  • 简介:敦煌文献中保留九个卷号《籝金》残卷,根据我们研究分类,大约有五类,即张景球改编之《略出籝金》、阴庭诫改编之《籝金》、失名人改编之《籝金》、李若立原著本《籝金》和《籝金字书》,本文就各种《籝金》的写本特征、抄写时间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

  • 标签: 敦煌 籝金 张球 阴庭诫 李若立
  • 简介:敦煌莫高窟彩塑构成了石窟艺术的主体,壁画是围绕彩塑的延伸。但彩塑造像题材单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成为了彩塑研究成果较少的客观因素。彩塑研究的起步是伴随着内容总录和图版资料的整理公布逐渐展开的,起步虽比敦煌文书和敦煌壁画研究晚,但发展迅速,成果也涉及彩塑研究各个领域,研究敦煌彩塑对于更深入理解莫高窟艺术发展规律和透析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莫高窟彩塑 造像特征 艺术风格
  • 简介:道士我在敦煌的一个正午,央求朋友拍了一幅道士的塔墓,这不能够说明什么。只是那个正午的阳光那样刺眼,暴露着遥远的往事,不能不让我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是要忍住愤怒的。墓碑镶在塔中,说明着那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的生平,龟裂的木质碑,字迹隐约,大概过不了多长,就要朽掉。我想,这样的朽掉,应该是最恰当的评判,并不是一切文字都不朽。尤其刻写于这样的神圣之地的灵塔,这些字迹的速朽,也许能够抚平人们心中的创伤。

  • 标签: 散文 抒情散文 当代
  • 简介:张承奉在其主政敦煌的后期一度建立了西汉金山国。在金山国创建之际,国中曾有人动议举行郊祀。由于史料缺乏,对于金山国是否真正举行过郊祀之礼,目前还难以确知。本文结合敦煌文献与传世文献,经推理认为,金山国时期具备举行郊祀的多种有利条件,应该举行过郊祀礼仪。

  • 标签: 敦煌 金山国 张承奉 郊祀
  • 简介:如果你决定去敦煌,建议8月-10月动身,天气尚好,著名的李广杏也成熟了。如果不差钱,就坐飞机,敦煌所有进出港航班都是全价。一年四季不变。我个人比较中意坐火车,不但可以结交同游敦煌的伙伴,还可以看看沿途风景。

  • 标签: 敦煌 旅游 风景名胜 文化传统
  • 简介:古代敦煌是多民族佛教译经地,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历来受崇信者的青昧。二十世纪初在此出土的汉、藏、吐火罗、于阗等佛经文献和杂卷不计其数,令世人为之震惊,随之敦煌学研究收获颇丰。但一直以来学者、专家对藏经年代和原因众说纷纭,至今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更未提及藏经者是谁。本文从藏族的宗教习惯、在敦煌的统治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谈及藏族藏经人的可能。

  • 标签: 敦煌 文献 藏经人 藏族
  • 简介:汉晋时期是敦煌大族形成并发展到鼎盛的阶段,对此一时期的敦煌地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到汉末魏晋时期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本文经过研究认为:西汉后期,一些中原汉族家族如索、曹、张、氾、令狐等氏,由于犯罪、避祸或拓边、征战等原因,西徙敦煌并定居于此.东汉前期,他们通过立功西域等途径,出任官职,提升了家族的地位.东汉后期,他们从武力军功转而崇尚儒学文化,以经学传家,并以通经致仕,为官作宦,进而使其家族发展成为儒家世族.到魏及西晋,这些家族的人物精通经纬,驰名海内,其学术文化领先于全国水平.而宋、阴二氏大约也在此时通过武力崛起,侪身于敦煌大族之列.

  • 标签: 汉晋时期 敦煌 大族
  • 简介:天津艺术博物馆藏107号敦煌本《文选注》栋二先生亦多有勘正,已日趋完备;但其在字形辨认、正于方家。首经罗国威先生校勘、整理。其后刘明、赵家字词考辨等方面尚有可商之处,故此提出,以正于方家。

  • 标签: 敦煌本 《文选注》 补校
  • 简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与敦煌颇多交集。2016年6月20日至24日,笔者参加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敦煌文化遗址考察组赴敦煌实地考察,亲见亲闻一些与陈氏有关的遗迹和故事,间有心得,现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辨正去敦煌之前,有同道即告诉笔者:那里有一块很大的石刻,上镌陈寅恪所言十二个大字:"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触目惊心,令人唏嘘。此行在莫高窟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门前果见一巨大卧石,用繁体正楷横向镌刻那流播甚广的激愤之句,

  • 标签: 陈寅恪 敦煌学 敦煌藏经洞 文史研究馆 敦煌文化 陈垣
  • 简介:    三、敦煌壁画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二、敦煌壁画随情赋彩的色彩艺术    敦煌曾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但敦煌壁画中的众多经变画

  • 标签: 壁画拾零 敦煌壁画 解读敦煌
  • 简介:敦煌壁画共有乐器图像6300多件.其中打击乐器1800多件.吹奏乐器2700多件,弹拨乐器1700多件,拉弦乐器5件.涉及不同乐器约70多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灵活、古朴的组合特色。敦煌壁画乐器组合与敦煌壁画乐队排列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体现了乐工所持奏的乐器.后者体现了乐工所坐的位置。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器组合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 标签: 敦煌壁画 乐器组合 主要特征 艺术价值
  • 简介:敦煌冬安居资料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它证明,敦煌佛教不仅与印度律仪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更与中亚佛教律仪有深厚的历史关连。根据P.2807《七月十五日夏终设斋文》及P.6005《释门帖诸寺纲管》等内容的记载,使我们得知敦煌佛教教团,同印度及中原一样,在都司的组织及地方官府的参与下,每年举行管内僧尼结夏安居,并有解夏设斋活动。而冬安居亦是敦煌佛教教团年中行事之一,六时礼忏等构成了敦煌佛教安居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佛教 《四分律》 原始佛教 比丘 僧团
  • 简介:敦煌文牒中一批难词辨析确义,校正误字.这些词语与《汉语大词典》对比,它们有补充新义,纠正误释、提前时代等意义.

  • 标签: 敦煌 文牒 校释
  • 简介:对现今《敦煌乐谱》节拍解译的几种主要方式,加以研究分析,并指出其不确之处,同时,阐述笔者先前提出的"迟叠式"的节拍解译方式,以求和同仁们一起为进一步解开《敦煌乐谱》节拍之谜而努力。

  • 标签: 迟叠式 乐拍子 只拍子
  • 简介: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悄然开启,以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宝藏而震惊了中外。并由此而兴起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1个世纪过去了,敦煌学的发展方兴未艾。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许多教学、科研机构都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生的培养,在不少大学,敦煌学也成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然而,敦煌学内容庞杂,学科种类众多,除了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之外,敦煌文献、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学作品、语言文字、乃至科学技术等,都是敦煌学本身所必须涉及的。

  • 标签: 敦煌学 评介 教程 新兴学科 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