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的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的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的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脱位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后路截骨矫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我院114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均行椎体后路截骨矫形术,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57例给予综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手术住院、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7%、78.9%,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后路截骨矫形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佳,其手术耗时少、疼痛轻、住院短,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脊柱后凸畸形 椎体后路截骨矫形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患者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7月25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MEDLINE、PsycINFO、PQD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controlled-trials、chictr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中有关心理干预对青少年AIS矫形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6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SMD=-0.62,95%CI:-1.15~-0.08,P=0.02)并降低患者术后焦虑水平(SMD=-0.54,95%CI:-1.03~-0.06,P=0.03),描述性分析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结论心理干预可减轻脊柱侧凸矫形患者术后疼痛并降低焦虑水平,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能力。但由于研究数量较少且结果异质性较高,还需更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干预效果并为临床提供指导。

  • 标签: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心理干预 焦虑 抑郁 术后疼痛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全球2%~4%的青少年罹患脊柱侧弯,其中进展严重的患者需接受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此类手术耗时长、创伤大、失血失液量多,因此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以避免术中液体超负荷或容量不足对发育阶段青少年重要器官的损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此类手术术中液体管理策略尚无定论。文章围绕青少年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术中的输液及输血策略,包括容量监测指标、补液方式、液体种类、血液保护、输血指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此类手术中液体管理进一步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弯 矫形外科手术 术中液体管理
  • 简介:C-D矫形术是用金属棒和多个钩子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除常规观察外,牵引、创口、体位、轴线翻身和及时指导术后功能锻炼,是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小儿 脊柱侧弯 矫形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脊柱后凸畸形的4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优化健康教育、肺功能训练、胃肠道准备,术后均予以严密的病情观察、充分有效镇痛、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患者发生胸腔积液、1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结论优化护理是保证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严密的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脊柱后凸畸形 优化护理措施 老年 截骨矫形术
  • 简介:摘要目前,脊柱外科学界已普遍认同脊柱矫形手术是严重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策略,其中脊柱融合手术和生长棒技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案。EOS患者行脊柱矫形术前应予以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仔细的神经系统查体以及时发现可能伴发的椎管内异常。对于无进展性神经损害证据的EOS患者,在不预防性神经外科手术的情况下行生长棒植入和后续撑开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患者医源性神经损害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早发性脊柱侧凸 椎管异常 矫形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11~18岁。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以丙泊酚、维库溴铵和七氟醚维持麻醉。以R组(0.2μg·kg-1.min-1)和F组(1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维持术中镇痛。唤醒前半小时左右停用维库溴铵和镇痛药。唤醒时间为停用丙泊酚和七氟醚到患者双侧脚趾能动的时间。手术结束前R组停用雷米芬太尼后给予芬太尼2μg/kg,术后两组以芬太尼10μg·kg-1.min-1持续静脉镇痛,随访患者术后24h内的疼痛情况。结果:R组术中唤醒时间(12.3±5.7)min明显短于F组(21.6±6.5)min(P<0.0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中,R组患者术中唤醒明显快于F组。术中停用雷米芬太尼(0.2μg·kg-1.min-1)后及时追加芬太尼,术后未诱发明显的痛觉过敏。

  • 标签: 唤醒试验 七氟醚 雷米芬太尼 脊柱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t=8.124,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t=2.415,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1~T12)和T1~S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1~S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随访研究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矫形支具治疗对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资料,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矫形支具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obb角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矫形支具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儿Cobb角。

  • 标签: 矫形支具 儿童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实践经验。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经过矫形手术后围手术护理无病例死亡,术后身高一定程度增加,消化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照组虽无死亡病例,但出现严重并发症3例(9.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是治疗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但手术创伤面大,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心细致的护理管理不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矫形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脊柱侧弯 矫形手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将 综合优质护理 应用在行 脊柱侧弯矫形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 96 例行 脊柱侧弯矫形术 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8 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 实验组患者 VAS 评分、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 P < 0.05 。 结论: 将 综合优质护理 应用在行 脊柱侧弯矫形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中具有明显护理效果,不仅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还能患者缩短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降低其经济负担,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侧弯矫形术 优质护理的 综合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3岁(15~66岁).病变部位:胸椎8例,胸、腰椎7例,腰椎4例.2个椎体13例,3个椎体5例,4个椎体1例,无跳跃型.椎旁脓肿15例,髂窝流注性脓肿4例.本组患者皆伴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4.7°.术前血沉正常5例,其余为22~127mm/h.本组患者术前应用三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化疗2周,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化疗持续10个月,定期进行脊柱影像学检查和血沉、肝功能检查.结果刀口皆为Ⅰ期愈合,无窦道.最先解除的症状是疼痛,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未见内固定失败;后凸角度平均矫正21.3°,脊髓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地恢复.3例胸、腰段结核术中出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气胸;4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钛网位置欠佳.无脓胸发生和迟发性脊髓功能丧失.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时间为2~8个月.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前方钛网支撑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未见使用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支撑物和内固定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无胸腔镜辅助下改良Nuss手术的疗效,探讨非翻转法钢板取出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Nuss手术的患者,均采用无胸腔镜辅助下植入矫形钢板,术后2年取出矫形钢板,其中翻转后取出2例,非翻转法取出6例,尚有7例术后不到2年未取出。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Nuss手术,手术时间(40±15)min,出血量(30±10)ml,未发生心脏损伤、切口感染、血气胸等近期并发症。8例取出矫形钢板者,翻转法取出2例,均发生术后气胸,穿刺抽气后痊愈,非翻转法取出6例,未发生术后气胸等并发症。结论无胸腔镜辅助下的改良Nuss手术和非翻转法钢板取出术具有创伤更小、操作更简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非胸腔镜 Nuss手术 漏斗胸 钢板取出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失败时,使用改良Cordis圈套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8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回收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16-87岁,平均(48±8.1)岁。患者均首先采用Cordis圈套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回收失败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进行下腔静脉滤器回收。观察改良Cordis圈套进行滤器回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8例患者中,98例采用Cordis圈套成功回收,30例回收失败患者采用改良Cordis圈套后,全部成功回收。使用Cordis圈套改良Cordis圈套患者术中、术后均无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Cordis圈套克服了Cordis圈套支撑力弱的缺点,对被血栓包埋的回收钩有切割作用,为Cordis圈套回收失败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法。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静脉血栓形成 Cordis圈套器 置入 回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术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术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RAS理念应用于脊柱侧弯矫形围术期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脊椎侧弯矫形术的患者,一共有80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ERAS理念,比较两组围术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ADL评分和ASI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5.00%(30/40)(P<0.05),结论:ERAS理念在脊柱侧弯矫形围术期管理中可以改善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和脊髓恢复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及生活质量。

  • 标签: ERAS理念 脊椎侧弯矫形术 围术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一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对一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配合的护理重点及要点。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矫正效果良好。结论:术前访视、充分准备、术中安全合适的手术体位、熟悉手术过程、准确的手术配合、仔细观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手术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