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5 个结果
  • 简介:身份与共犯的问题被称之为"刑法学之绝彰",可见其涉及理论的繁复。其中以无身份者介入纯正身份犯共犯体系的问题最为典型。该议题的主要争论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犯;其二,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成立共犯该如何定罪处罚。本文将以一则案例开启对此问题的讨论,并试图在身份、共犯等概念和犯罪共同理论以及二元共犯体系中去寻找身份之于共犯、身份之于正犯的作用机理,并希冀由此形成类似案件的定性思路。

  • 标签: 纯正身份犯 定性思路 二元共犯体系
  • 简介:对于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解释,学界存在基于共犯独立性说、基于共犯从属性说以及基于单一正犯体系三种路径。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一种规范的、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根据这一体系的理论,应当将刑法第29条第2款解释为"被教唆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没有得逞"。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只是一个注意规定,即在没有这一规定的情况下,事实上也可以直接适用刑法关于犯罪的预备和未遂的规定对教唆预备和教唆未遂进行处罚。

  • 标签: 刑法第29条第2款 共犯独立性 共犯从属性 单一正犯体系
  • 简介:摘要后浇带施工是当前地下大面积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得整体的结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需要结合混凝土裂缝的形式,按照设计和相应施工的规范,提高后浇带施工中防水及抗渗性能。本文首先对后浇带施工的设计过程及相关的施工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分析,为实际工程应用和实践中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通过分析和介绍止水钢板结构在后浇带施工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提升后浇带新型钢板止水效果,供参考。

  • 标签: 后浇带 施工 止水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两种常用止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011年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术中采取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采取垂体后叶素止血,对两组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和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分别为55.5±19.1ml和66.4±8.4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体温方面不存在差别(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行子宫动脉阻断术止血效果良好,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卵巢功能。

  • 标签: 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 止血 子宫动脉阻断 垂体后叶素
  • 简介: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本可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嫌疑人主观上认为能够继续与完成犯罪

  • 标签: 中止 中的未遂 强奸犯罪
  • 简介:内容提要:医生所实施的医疗中止行为通过“以作为实现的不作为”理论可以解释为刑法上的“不作为”。如果医生不负有继续医疗的“作为”义务,就不会符合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所以,当患者的客观状况或主观状况解除了医生的医疗义务时,医生就不再负有“作为”义务,此时的医疗中止行为就是合法的医疗行为。其法律依据在于“医疗义务的界限”和“患者的自我决定权”。

  • 标签: 医疗中止 医疗义务 自我决定权
  • 简介:历史研究不像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方法来滤清因果关系。研究历史首先须辨别和澄清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然后推断其问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过程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有关郑和的研究中,这些影响比比皆是,比如说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搜寻建文帝和宣扬国威这些政治因素,很早便深入一般关心中国历史的人们心中,政治因素便在下西洋事迹中受到跨大。又由于华人对中国的厚爱,我们轻易地接受“和平主义”和“厚往薄来”等自我中心的说法,那便无法认识导航的真相。这些主观态度往往令研究者轻易地摒弃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事实上,在明廷作出不再下西洋的决定时,也有一些足以支持继续下西洋的因素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发生,郑和研究在目前的局限,是未能把视野扩阔到那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因而更难推究一些具有关键作用但没发生的因素。本文的打算,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原因 中止 历史研究 因果关系 政治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不同止血方式的效果。方法选择因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子宫动脉结扎加子宫下段多点注射欣母沛止血,观察组采用筋膜内子宫动脉分段结扎联合宫腔填纱止血法。对比两种方法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累计出血量、平均输血量方面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及术后血性恶露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子宫切除、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方面差异显著,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筋膜内子宫动脉分段结扎联合宫腔填纱止血法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优于常规的止血疗法,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前置胎盘 剖宫产 止血
  • 简介:<正>执行中止是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出现暂时无法继续执行或应当暂不执行的法律事实或事件,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暂时停止执行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五项情形,其

  • 标签: 执行中止 人民法院 正确应用 中止执行 裁定 被执行人
  • 简介:进行中的诉讼程序是否中止,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重大利益,也关系到法院审理的效率。正确地规定诉讼中止的事由,对于合理地运行诉讼中止制度,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提高诉讼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中止事由的制度规定,可以发现存在着较明显的缺陷。其缺陷不仅体现在中止事由的区别方面——没有区分当然中止与裁定中止,而且在法定中止事由的具体规定方面也有缺失和不准确之处。这种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对诉讼中止制度的细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实体法以及中止的法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诉讼中止制度需要在法律效果以及若干程序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细化完善,使得诉讼程序的中止以及诉讼程序的恢复都有足够的制度保障。

  • 标签: 诉讼中止 当事人适格 当然中止 裁定中止 诉讼权益保障
  • 简介:摘要法律作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武器,法律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稳定社会运行,维护社会的和谐。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刑法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刑法中的各项法律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刑法中对于各种犯罪问题的认定,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的刑法中,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是近几年来一直备受各界学者争议的问题,对于犯罪中止的认定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其标准一直不统一,人们对其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所以本文就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见解。

  • 标签: 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认定 建议
  • 简介:<正>犯罪中止有积极中止与消极中止两种形式。消极中止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消极地放弃犯罪活动;积极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犯罪人用积极的行动,去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所谓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之概括述语,因而刑法理论上将“有效性”作为积极中止成立的必要条件,不具备“有效性”这个条件,中止不能成立。然笔者认为,“有效性”

  • 标签: 犯罪中止 犯罪结果 犯罪行为 犯罪人 危害结果 犯罪过程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一个泊松到达、一般服务的单服务台休假排队,休假策略是工作休假和休假中止.通过嵌入马氏链的方法给出了系统稳态条件,并通过补充变量的方法给出了系统稳态队长的概率母函数。关键词:M/G/1排队系统;工作休假和休假中止;嵌入马氏链;补充变量法

  • 标签: M/G/1排队系统 工作休假和休假中止 嵌入马氏链 补充变量法
  • 简介:中止6年后,农药经营许可制度或将重启。国务院法制办将出台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农药产业将实行许可经营制度",以此应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该制度曾在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后取消,但此项制度近年来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酝酿实施。12日,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的《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下称"《草案》")明文规定,"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 标签: 农药经营 《农药管理条例》 《行政许可法》 农产品质量 人大常委会 经营制度
  • 简介: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分历来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尤其是当行为人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放弃犯罪的情况下,对于能否认定为具有中止自动性而成立犯罪中止存在较大争议。关于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应当受到中止犯减免根据的影响和制约,从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出发分析具体的案件。本文试图在中止犯减免根据理论上提出自己的理解,进而认为中止自动性应当采取'缓和的限定主观说',以期对具体案件的认定提供一点思路。

  • 标签: 中止自动性 减免根据 重复侵害 比较对象
  • 简介:<正>一、问题之提出我国台湾地区"刑法"自清末继受外国法制以来,即由"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912年—1928年)、旧刑法(1928年—1935年)、原刑法("刑法")(1935年—2006年),乃至2005年元月通过、2006年7月施行的新"刑法"(主要属于总则部分)。在几次总则修正当中,内容变革最剧烈的,则非"共犯"部份莫属,尤其教唆犯、帮助犯(从犯)之规定,

  • 标签: 从属性 教唆行为 共犯从属性说 实行行为 共犯独立性说 违法性
  • 简介:四要件与三阶层体系的根本差异在于阶层性的有无,这一点在共犯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某强奸案与刘某指使其女投毒杀人案充分说明,忽视责任能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阶层性,将从根本上瓦解四要件体系对共同犯罪的理解.要素从属性理论内部的分歧则提供了质疑三阶层体系的阶层属性之契机,即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是检验犯罪的构造,而不是犯罪本身的构造,犯罪构造的阶层性应当是不法与罪责.对于共犯论以及大多数刑法教义学理论而言,决定性的阶层思考是不法与罪责,而不是重在如何认定犯罪的三阶层体系.

  • 标签: 共犯论 四要件 三阶层 不法 罪责 最小从属性
  • 简介:共同犯罪以主观意思联络为纽带,是区别于同时犯罪之关键。片面共同正犯违背共同犯罪的本质,从学理上突破了共同犯罪故意的界限和标准,同时违反共同犯罪人之间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片面教唆犯是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教唆者的教唆故意而产生了犯罪意思,即使引入片面教唆犯也难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且与我国关于教唆犯的基本概念相悖;片面帮助犯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司法工作的实际要求,但片面帮助犯理论依然没有恰如其分地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且我国从犯概念中还包括次要的实行犯。

  • 标签: 共同犯罪 片面正犯 片面教唆犯 片面帮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