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 标签: 《管子》 语言认知 传统认知 传统文化
  • 简介: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弹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之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之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宋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之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之序文说:“释氏之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7-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 标签: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禅门悉谈章 龙龛手镜 通音为小悟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是由长期习得语言范畴还是即时分类颜色引起的。实验1让被试先将深绿、浅绿、浅蓝和深蓝四种颜色分为四种范畴,再接受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视觉搜索任务中出现了与颜色分类相应的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且这一效应在任务的早段就表现出来,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并非由分类颜色所引起。实验2让被试将四种渐进的蓝色分为两种范畴,并在之前与后接受视觉搜索任务。结果表明,分类后的视觉搜索中并未出现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先前研究表明,习得语言范畴使四种颜色为两种范畴后,颜色辨别会出现右视野范畴效应。因此,这一结果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并非由分类颜色,而是由习得语言范畴所引起的。总体上,本研究提示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是由长期习得语言范畴,而非即时分类颜色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语言与颜色知觉的关系。

  • 标签: 沃尔夫假设 颜色范畴知觉 语言范畴 范畴学习 颜色分类
  • 简介: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 标签: 家族相似 本质主义 语境 虚无主义
  • 简介:为了进一步准确、及时了解我省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语言的使用及权益保障状况,推进新时期我省民族语文工作,为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从2003年4月上旬至10月下旬,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分成四个调查组,会同有关州、地、县的同志一道,

  • 标签: 贵州 少数民族语言 管理机制 学校教育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大筒属中国三类弓弦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的湘、川、赣、贵、粤(粤北)、桂、陕(陕南)等地。在湖南,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外,大筒几乎分布所有的汉族集聚区。湖南大筒演奏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作"湖南大筒音乐"。依据湖南大筒音乐的流传地域和风格特点,它大致被划分为湘北、湘中、湘南三大流派。事实上,其形成这种"三派六支"的区域分布主要原因如下:(一)其形成始终贯穿着秦汉时期的楚文化、唐宋明清形成的流寓文化和近现代岭南文化影响下湖湘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二)俯瞰湖湘大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赋予湖湘特殊的文化意义,也为湖南大筒音乐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极具特点的湖南方言奠定了湖南大筒"三派六支"音乐的风格基础。

  • 标签: 湖南大筒 三派六支 历史地理 语言基础
  • 简介:<正>我用这套学具给二年级小学生上《智能基本功训练课》。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训练儿童的概括能力,并把这方面的训练紧密地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结合起来。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势果。我的具体做法及其学生们的活动情况简述如下:

  • 标签: 基本功训练 概括能力 审题能力 二年级 具体做法 课堂教学
  • 简介: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两个前提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方式对线性三段论推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2(表达方式:肯定、否定)×2(前提间的关系:同质、不同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的混合设计。通过分析总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和回视,发现线性三段论推理过程既有语言加工的参与又有表象加工的参与。推理过程中的语言征过程和空间关系的建立都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语言征和空间的关系。

  • 标签: 线性三段论推理 工作记忆 前提 眼动
  • 简介:应新加坡道教总会的邀请,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一行于2008年9月3日赴新加坡,出席由新加坡道教总会和香港蓬瀛仙馆联合举办的“《道德经》多种语言版本文化展”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 标签: 《道德经》 新加坡 开幕式 文化 版本 语言
  • 简介:近日,省民宗委副主任李明全和省民宗委民族语文办公室负责同志,就我省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有关问题,接受了东南亚最大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之一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专题采访,笔者将记者(以下简称“记”)和李主任等的回答(以下简称“答”)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 标签: 联合早报 记者采访 传承 问答 民族文化 读者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和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的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性持同情的态度并表明对人权的信念时,开放和成功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一导言我将在本文中使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的观点,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的概念。这似乎是不可信的事情,因为目前学界关于价值和语言的大量讨论的语境迥然有别,就个体而言,这些讨论还处在不断争议之中。然而,马克思自己曾经用一个类比说明价值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有用对象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就如同人们的语言有价值的特性是社会的产物一样。"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思想 商品拜物教 价值 语言 生活形式
  • 简介: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的约翰·康福德的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权力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的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的暗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的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权力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的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大腿思维被比拟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西方认知科学家认为计算机操作系被与位于脑的高级部位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可惜未有更多学者从这去深入探索问题。本文着眼从信息与其载体的内在关系,大胆借助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的认识,强调从它的非技术层次意义上,尝试由一个新视野去探索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 标签: 计算机操作系统 信息加工过程 智力 语言 人类思维 系统发展
  • 简介:2004年10月22日上午,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侗汉双语教学项目榕江工作站在榕江县挂牌成立。南开大学人类学教授石林,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爱尔兰侗族研究学者吉志义博士(中文名字),榕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肖云慧以及文广、民宗、教育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挂牌仪式。

  • 标签: 双语教学 贵州大学 研究所 化学 挂牌仪式 教育
  • 简介: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探讨了7~10岁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情况的加工表现。被试分为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实龄匹配儿童和语言能力匹配儿童三组,结果表明7~10岁的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与年幼的语言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条件下的加工快于不一致条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符合词汇体假设;与此不同,实龄匹配儿童的加工速度整体均快于以上两组儿童,且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普通话7~10岁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合法性的习得仍不成熟,语法体的加工仍受词汇体影响,处于语法体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

  • 标签: 特异性语言损伤 学龄期儿童 词汇体 语法体
  • 简介:<正>一、研究目的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人们说话总是一句句地说,写作也是一句句地写。说话要求明白,写作要求通顺,符合语言规范。中小学生掌握词语后,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以表达思想?这在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中,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揭示了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有关中小学生从言语向语言过渡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为揭示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机制提供某些资鉴信息。

  • 标签: 句子结构 句子成份 语言发展 语言环境 词语 语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