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典型的生长和收获模型通常都包含生长、枯损和更新三大部分。其中更新和枯损部分进展少因而影响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预估精度。Belcher等(1982)用误差增殖法,提出了单木生长预测模型。林分和树木评价模拟系统用于橡树—山核桃林,当预估林分株数或断面积时,预估值的变化主要来

  • 标签: 平行分布 生长预测 模拟系统 逻辑斯蒂曲线 三变量 预估值
  • 简介:论述了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天然森林植物区系的特征及森林植被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为今后森林经营和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森林 植被 特征 分布规律
  • 简介:用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对I-214(PopulusdeltoidesP.nigra(Dode)Guinier)和胡杨(P.euphraticaOlive)根和叶片样品中元素浓度和分布研究的结果表明,与盐胁迫处理和对照的I-214相比较,胡杨根系中具有”次生液泡”,因而Cl,Na,K和Mg离子浓度较低,而Ca离子浓度较高.在不耐盐的I-214杨中由于不具有”次生液泡”,Cl和K离子浓度较高.胡杨中的这种结构一方面可以做为Cl离子的储存场所,另一方面可以防止Cl离子在细胞核中积聚.在盐胁迫处理条件下,相对细胞壁而言胡杨表现出较强的防止细胞核中积聚Cl离子的能力,表明胡杨在离子选择吸收和区隔化方面具有较强的功能,这将有助于解释胡杨所具有的较强的耐盐性

  • 标签: X-射线微区分析 耐盐能力 NACL I-214杨 胡杨
  • 简介: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h,血药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h,约35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 标签: 苯肽胺酸 毒物动力学 大鼠 组织分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为了探究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以该流域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建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STN)与植被及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模型,从而分析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流域表层SOC和STN的平均值为25.55和1.61g/kg,变异系数分别为64.16%和28.37%,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2)植被和地形因子与SOC和STN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海拔和地形湿度指数的流域表层土壤构建了SOC和STN的空间分布图——碳氮要素分布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3)流域表层的SOC和STN与汇流动力指数和沉积物运移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NDVI、海拔、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植被和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大岗山流域SOC和STN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等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NDVI 地形因子 空间分布 碳素和氮素 表土 大岗山流域
  • 简介:针对我国温室蔬菜水肥一体化管理水平低下、灌溉施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花椰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不同的滴灌施肥处理对花椰菜根系生长和其生长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由不同水肥顺序组成的4种滴灌施肥处理,即T1(1/5N-4/5W)、T2(1/5W-1/5N-3/5W)、T3(2/5W-1/5N-2/5W)、T4(3/5W-1/5N-1/5W),如T2(1/5W-1/5N-3/5W)表示整个灌水过程的前1/5时间灌水,接下来的1/5时间施肥,后3/5时间灌水冲洗管道,其他类同。在花椰菜生育期内对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测定,收获后测定花椰菜产量、品质及根长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施肥对设施花椰菜产量、品质和氮素累积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椰菜氮素累计总量随着滴灌施肥时间的向后推移先减小后增加,其中T4处理的氮素累计量最高,达50.23mg/kg。2)通过对比各处理种植前和收获后的土壤无机氮的变化状况,发现种植前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呈表层高、深层低的特点,收获后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分布更为均匀,对比发现T1和T4处理更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失。3)灌溉施肥过程中前期施肥处理的根系纵向生长更好,而后期施肥处理的根系横向生长更好,其中T3处理的根长密度最大,为2.54cm/cm~3,根系分布范围最广。4)各根系根长参数与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呈一次线性正相关,其中直径〈2mm根系根长的拟合效果最好(R~2=0.8118)。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根系生长分布等指标,灌水过程中前2/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2/5时间冲洗管道的T3方案较优。

  • 标签: 滴灌施肥 根系分布 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
  • 简介:为了探讨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东方蝾螈消化道内胃泌素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胃泌素细胞在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均未检出,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各段均有分布,且在空肠和回肠段分布的密度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直肠最少。胃泌素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根据其形态认为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 标签: 东方蝾螈 消化道 胃泌素细胞 分布 形态学
  • 简介: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长期封禁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动态特征,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为研究区,基于2009和2016年样方调查数据,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封禁25-32年之间坡面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到2016年物种新增16种,坡面优势种由菊科、禾本科加豆科变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2)坡面生物量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98.57g/m2增加到2016年的141.27g/m2,坡下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生境差异对生物量的影响减弱,群落更加稳定。3)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均值都明显增加,坡面总体上物种更为丰富,群落稳定性增大;半阳坡坡下物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其他立地类型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4)与2009年相比,2016年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和干鲜质量比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减弱;2009—2016年Margalef指数空间自相关性由弱变强,自相关距离约为60m;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持续微弱,Pielou指数由空间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总体上梁峁坡面植物物种更加丰富,空间分布更加均匀,群落稳定性增强。经过32年的封禁,在半干旱黄土梁峁坡面,植物生活型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半灌木的优势度明显增加,群落正在向更稳定的方向演替;但植被演替过程缓慢,为了加速植被恢复,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途径。

  • 标签: 封禁治理区 物种多样性 Moran氏Ⅰ指数 黄土高原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 简介:荆州古城墙是我国重点保护历史文物,近年来,构树在荆州古城墙入侵,对古城墙植被和古城墙保护造成了影响。为了解构树种群的基本特征,在荆州古城墙上选择大小为22m×22m的样地一个,对样地上的野生构树种群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构树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构树幼苗库量大,但幼苗死亡率高;构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构树种群是增长型种群;6种聚集强度参数计算表明,构树种群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较高,这与样地坡度较大、构树果实被鸟传播等因素有关。构树种群良好的更新机制是其成功入侵荆州古城墙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构树 分布格局 静态生命表 荆州古城墙
  • 简介:城市化所改变的土壤利用方式将显著地影响土壤磷素(P)含量水平。本研究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南昌市选取灌丛、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Hedley的P素连续分级法分析了土壤全P及各功能P形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表层土壤全P和可提取态P的含量均表现为城区(0.71g·kg^-1和378.50mg·kg^-1)明显高于郊区(0.30g·kg^-1和150.74mg·kg^-1)和农村(0.31g·kg^-1和147.3mg·kg^-1)(p〈0.05)。在树脂P、NaHCO3-p、NaOH—P、声波P和HCl-P等5种功能P形态中,城区森林土壤HCl-P的相对含度最高,为36%,明显高于其郊区相对岔量为8%和农村相对含量为6%的水平。而郊区和农村地区,土壤NaOH-P足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1%和50%。可见,城区土壤P积累将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P循环,且其商含量的HCl-P可能加速P在城区水生系统的富集。

  • 标签: 丘陵红壤 磷素积累 土壤磷索分级 城市化 城市森林
  • 简介:对印度喜马拉亚东部3个州的经济竹种的分布、生长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在梅加拉亚那邦,发现了牡竹属、巴苦竹和梨竹属3个经济竹种.巴苦竹是在米佐拉姆的记载,方竹属和牡竹属是在锡金记载的笋用竹.所有竹种除野生外均在庭院中栽培.据观察,竹子的产量与海拔的变化密切相关,巴苦竹最大产量出现在低海拔的而非高海拔的林分中.牡竹在梅加拉亚邦每丛生长69株,每公顷1839株,大大高于庭院种植的低海拔株数(每丛16株,每公顷303株).而在天然林中,在高海拔总株数为每丛29株,每公顷1186株,在低海拔中每丛22株,每公顷178株.

  • 标签: 经济竹种 生产力 生长 分布 东部 印度
  • 简介:对烟田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0.1716+1.4552m,说明属于具有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本文根据聚集度均数(λ)的测定结果,分析了聚集原因和最适合的抽样数模型.

  • 标签: 烟田 蓼蓝齿胫叶甲 空间分布型 抽样模型
  • 简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受空间参数精度的影响。提升空间参数精度能较为精准描述流域空间特征,也会使空间数据量冗增,甚至影响模型运行效率。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例,分析DEM、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土壤、降水站点等空间数据精度对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不同对象(流量、泥沙、营养元素等)进行模拟时,大多数空间数据分辨率阈值不同,分辨率超出阈值可能降低模型模拟的精度;2)DEM分辨率降低,泥沙和总磷(TP)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增加,而流量和硝态氮(NO3-N)模拟结果变化极小;3)DEM分辨率达到一定精度后,进一步提高并不会使地表径流模拟精度得到改善,低分辨率DEM获得的坡度较小,这会降低模型对流量的模拟,模拟的洪峰径流产生滞后现象;4)子流域划分对流域产流模拟影响较小,而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数量对流域上游产沙量影响较大,而对流域出口处泥沙荷载影响较小;5)土地利用和土壤图精度主要通过影响模型中HRU生成的数量而影响模拟结果;6)地表径流模拟上,能够体现对地表径流贡献较大的局地降水事件的分布式的降水数据要比利用气象站点获得的降水数据模拟结果的精度要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模型开发、利用、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 标签: 分布式水文模型 SWAT 数据质量 分辨率 水文模拟 空间数据
  • 简介:收集国有华安利水林场和尚疗工区有代表性的湿地松样木12株,测定树干含水率平均值与其鲜重,估计树干的绝干重量;探讨湿地松树干去皮含水率分布规律,分析重量与材积的关系。

  • 标签: 湿地松 树干去皮含水率 重量与材积关系
  • 简介:通过调研,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八面通林业局地位级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局地位级较差林地的经营对策。

  • 标签: 林地 地位级 分布 经营对策
  • 简介:为了分析和探讨海拔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沿海拔梯度(1600-2600m),设定14个样地,对每个样地内对植物物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群落优势种变化依次为:辽东栎、油松、白桦、红桦、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群落内乔木树种的平均树高和胸径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树高和胸径表现为单峰变化.群落内不同生活型树种(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最大树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阔叶树最大胸径无明显变化规律,针叶树最大胸径不断减小.中海拔群落内,针叶树种的最大树高和胸径高于阔叶树种.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单峰变化,中海拔群落(1900-2200m)植物多样性最高,高于低海拔群落(1600-1900m)和高海拔群落(2200-2600m).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反映出的植物α多样性变化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在研究地区,植物多样性变化与群落所处的海拔显著相关,此外,还与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人为干扰有关.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群落 关帝山
  • 简介:以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作为调查区,对调查区内的森林资源、植被和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监测.共记录298种乔木和大灌木植物,其中海南特有种29种;共记录野生动物79种.调查结果说明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特殊,记录有较多的海南特有植物和保护动物.保护区东边,特别是香根、天山、加润和兴隆等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需要针对这些重点保护区域开展相应的巡护管理、监测评估等措施.

  • 标签: 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植物 野生动物 空间分布 保护管理
  • 简介:2012年夏季(8月)利用QNC6—1型挖泥斗采样,监测山东滨州浅海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zn、cr、cd、cu、Pb、Hg和As7种重金属的含量,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中zn、cr、cd、cu、Ph、№和A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9.80—63.70mg/kg、27.90-38.70mg/kg、0.138~0.192mg/kg、23.10~29.50mg/kg、8.75~17.20mg/kg、O.0221-O.0384mg/kg,和8.29~10.70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52.15±12.03)rag/ks、(32.83±3.14)mg/kg、(0.16±O.02)mg/kg、(26.50±2.11)rag/ks、(13.94±2.87)mg/k卧(0.03±0.01)mg,kg和(8.90±0.66)mg/kg;沉积物中主要潜在重金属污染因子是cd和cu,重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Pb〉zn〉As〉cr〉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表明,该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以低污染为主;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由大至小依次为:Cd〉As〉Cu〉Hg〉Pb〉Cr〉Zn,Cd为潜在生态风险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57.36±4.14),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表明目前滨州浅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 标签: 滨州浅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简介:选取晋西黄土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Maluspumila)+花生(Arachishypogaea)间作地作为研究对象,在花生生长季的不同时间对苹果+花生间作地和对照花生单作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监测,研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间作界面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效应,及其对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地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生长季逐月变化显著,水分耗用最大的时间为7月;2)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距离果树行最近的区域,并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间作地种间土壤水分耗用量最大的区域为靠近苹果树的表层土壤;4)在当前树龄下,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相对于花生单作土壤水分在整体上表现为负效应,对花生的产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限制了果农间作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分竞争并提高花生的产量。

  • 标签: 苹果+花生间作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 土壤水分效应 晋西黄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