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三种荧光剂在逆行状皮瓣静脉回流的效果,以寻找最佳的研究方法。方法分别取15只新西兰兔耳静脉血各0.1ml,分离红细胞、FITC标记及检测。45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建立隐动静脉逆行状皮瓣模型。每只动物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侧,对侧生成相同的皮瓣作为对照,对照侧不注入荧光剂。实验动物按照注入的三种荧光剂不同分成三组,再按注入的途径不同分三亚组。分别取三种荧光剂,通过皮瓣近端给入。在体视荧光显微镜下大体观察荧光的扩散,动脉、静脉亚组5s后,皮下亚组10s后,取下皮瓣做连续两张冰冻切片,分析荧光在血管蒂部的分布。结果FITC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可以用于示踪研究。荧光素钠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均匀分布;FITC标记的多聚糖主要分布在蒂部的血管,血管周围组织有弱的荧光分布;FITC标记的红细胞分布在蒂部的血管。结论FITC标记的红细胞是研究皮瓣静脉回流的最佳选择,荧光剂可选择性的通过动脉、静脉和皮下三种途径注入。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荧光示踪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叶胶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17例叶胶质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治疗,手术无死亡病例。15患者术前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无变化,较术前加重1例。7例术前癫痫发作者术后均好转。术后4例出现短暂语言障碍,经语言培训后基本恢复。术前5例肢体障碍者,4例经功能锻练后肌力部分恢复,永久性瘫痪1例。结论对叶胶质瘤患者给予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岛叶胶质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状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部电烧伤治疗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通过5种类型的状皮瓣对手部电烧伤创面进行修复。早期对创面局部采用减张术,在术前及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与右旋糖酐进行处理。结果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的手部电烧伤在接受修复治疗后均成活,多数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较好,没有对外观造成影响,且转移非常灵活,明显优于其他皮瓣。结论在对手部电烧伤进行修复时使用状皮瓣,具有血运情况好、皮瓣薄且功能恢复情况好等诸多优点。对创面进行早期清创,并改善血运情况,能够充分保证皮瓣发生转移后手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岛状皮瓣 手部电烧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特点的叶胶质瘤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确诊的72例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将72例叶胶质瘤分为叶型(9例)、盖型(14例)、脑叶型(32例)和内侧型(17例)。进一步依据室间孔向同侧外侧裂所在平面的垂直线,将肿瘤分为前叶型(36例)和后叶型(19例)(除外内侧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其中岛叶型和盖型肿瘤主要采用经侧裂入路;脑叶型和内侧型肿瘤主要采用经皮质入路。分析、比较不同分型的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9例(26.4%),次全切除46例(63.9%),部分切除7例(9.7%)。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25例,Ⅲ级16例,Ⅳ级31例。WHOⅡ级和Ⅲ级的叶胶质瘤中,叶型、盖型、脑叶型和内侧型的肿瘤切除率依次降低(F=16.94,P<0.001),叶型与盖型、脑叶型与内侧型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HO Ⅳ级叶胶质瘤中,叶型、脑叶型和内侧型的肿瘤切除率依次降低(无盖型)(F=17.85,P<0.001),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HO Ⅱ级、Ⅲ级和Ⅳ级前叶型胶质瘤的切除率均高于后叶型(均P<0.001)。后叶型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肌力减退的概率高于前叶型[分别为26.3%(5/19)、16.7%(6/36),P=0.395]。术后行放化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基于影像学特点的叶胶质瘤新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切除率的提高。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岛叶 显微外科手术 临床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影像学特点的叶胶质瘤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确诊的72例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将72例叶胶质瘤分为叶型(9例)、盖型(14例)、脑叶型(32例)和内侧型(17例)。进一步依据室间孔向同侧外侧裂所在平面的垂直线,将肿瘤分为前叶型(36例)和后叶型(19例)(除外内侧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其中岛叶型和盖型肿瘤主要采用经侧裂入路;脑叶型和内侧型肿瘤主要采用经皮质入路。分析、比较不同分型的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9例(26.4%),次全切除46例(63.9%),部分切除7例(9.7%)。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Ⅱ级25例,Ⅲ级16例,Ⅳ级31例。WHOⅡ级和Ⅲ级的叶胶质瘤中,叶型、盖型、脑叶型和内侧型的肿瘤切除率依次降低(F=16.94,P<0.001),叶型与盖型、脑叶型与内侧型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HO Ⅳ级叶胶质瘤中,叶型、脑叶型和内侧型的肿瘤切除率依次降低(无盖型)(F=17.85,P<0.001),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HO Ⅱ级、Ⅲ级和Ⅳ级前叶型胶质瘤的切除率均高于后叶型(均P<0.001)。后叶型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肌力减退的概率高于前叶型[分别为26.3%(5/19)、16.7%(6/36),P=0.395]。术后行放化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基于影像学特点的叶胶质瘤新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肿瘤切除率的提高。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岛叶 显微外科手术 临床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排放入海。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密切关注,核废水排放入海会对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就日本福第一核电站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含量、检测手段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述评,并针对此次事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 标签: 福岛核事故 放射性有害物质释放 放射性同位素 核废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纯叶低级别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纯叶低级别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叶8例,右侧叶9例,均采用翼点外侧裂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8例,少枝胶质细胞瘤4例,少枝星形细胞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发生偏瘫、失语各2例。随访17例,时间6~1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轻偏瘫1例,轻度失语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翼点外侧裂入路治疗纯叶低级别胶质瘤安全、有效。了解叶解剖有助于最大程度切除叶低级别胶质瘤,减少病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低级别 岛叶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状皮瓣重建外耳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耳后动脉枕支走行投影线:在颧弓上缘水平线下方2cm。经乳突后缘垂直线前方约2cm相交作向上后与垂直线相交约40°斜线即是。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蒂宽约1cm左右,包括血管、浅筋膜和深部组织。皮瓣包括皮肤、浅筋膜及深部组织,其面积稍大于缺损部。于耳沟邻近缺损处作一隧道将皮瓣引至缺损部缝合固定。结果:共施术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一例并发外耳道狭窄。结论: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状皮瓣血供良好,是重建外耳道缺损理想的供体。

  • 标签: 耳后岛状皮瓣 外耳道重建 外耳道缺损 外耳道软骨部良性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状皮瓣.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状皮瓣.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皮瓣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端皮肤缺损 手指末端皮肤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动脉蒂 指背动脉
  • 简介: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临床常见,其中对于较大面积的全指腹缺损而指甲完整者,多采用腹部带蒂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或足部游离皮瓣,前者需二次手术断蒂、治疗时间长,后者则需血管吻合、手术难度较大。而同一手指逆行侧方状皮瓣由于血管蒂长度有限难以采用。为此我们参考王进刚等法自2005年6月~2007年1月应用逆行邻指指动脉状皮瓣修复12例全指腹缺损,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邻指指动脉 指腹缺损 手指皮肤缺损 腹部带蒂皮瓣 鱼际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逆行状皮瓣在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前臂逆行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共1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9岁,血管蒂最长14厘米,最短2厘米,血管蒂旋转角度170°-180°。修复组织缺损拇指套状撕脱伤2例,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1例,拇指及虎口皮肤软组织撕脱2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绞轧撕脱伤3例,手背及手腕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3例,手背伤疤挛缩畸形3例,手背部鳞癌3例,手掌部血管瘤1例。结果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1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应用前臂逆行状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标签: 前臂逆行岛状皮瓣 移植修复 手部创伤 应用疗效
  • 简介:mu趾在足部具有附着、防止滑跌,负重,辅助足的推进、弹跳、背伸、跖屈及内翻,维持足的内侧纵弓等作用,修复mu趾创面最大限度保持其功能,在手足外科中具有重要意义。mu趾的创面可用植皮、传统带蒂皮瓣、邻趾状皮瓣及游离皮瓣等术式修复,但常由于这些术式各自的某些条件限制,如:局部无感觉,当摩擦、受压时易溃疡;皮瓣面积小,无法覆盖整个创面;需吻合血管,手术难度大等,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自1995年1月始,我们依据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学特性,设计其逆行状皮瓣修复mu趾,临床应用6例,全部成功,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创面 动脉 修复 临床应用 术式
  • 简介:热带和亚热带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利于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加强该地区官兵热带传染病防治意识,提高防治技术与能力具有重的意义。驻官兵热带传染病防治知识较贫乏、防护意识较薄弱、装备尚缺乏,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医疗、卫勤保障机构应加强对iZl支援军医院校应加强有关宣教。

  • 标签: 热带 传染病 预防知识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