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陈骏涛在《“新美学-历史批评”:一种综合性、超越性的批评范式》(光明日报88年9月2日)一文中指出:新美学-历史批评是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蜕变过来的,它与传统的美学-历史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它依然坚持“历史”这个最终的视野,通过艺术的批评,沟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它与把艺术形式作为独

  • 标签: 历史批评 批评范式 新美学 不可分割 超越性 沟通艺术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不少文学批评家寄生于当代历史碎片中,拒绝从理论上把握整个历史运动,完全丧失了理论感,以至于出现一些文学批评家所概括的现象即“无论是好评,还是酷评,都是不科学的”。但是,有的文学批评家却认为匡正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时弊,解决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乱象,“恐怕还是要靠文学批评学。”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文学批评之所以是不科学的,并不是因为一些文学批评家缺少严格的文学批评学训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论感。因而,增强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发展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自觉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学 当代历史 历史运动
  • 简介:传统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个严肃的专业性话题,而在当下,一部分"时尚"的文学批评却已经变成了纯粹的炒作,持着文学批评本真的专家学者已经不屑甚至不能去做认真的批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形式"被各样的媒体广泛地滥用,成为专业吹捧、专门吹捧的工具.

  • 标签: 传统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回归
  • 简介:每一部优秀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来源于创作者生命的对象化,其中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性格、情感,也包含着创作者的呼吸、体温与气息。在那些独特的语言、语调以及叙述方式中,我们可以读到创作者的生命密码。

  • 标签: 批评家 创作者 优秀作品 叙述方式 生命 对象化
  • 简介:作为盛行一个世纪的“一代之文学”,东晋玄言诗在当时却是好评如潮。在那个“看杀卫玠”的特殊年代下,清谈的取舍决定着鉴赏的方向,本来是富于审美性的文学批评,却奇怪地依附于思理的清畅与高远;批评者皆为风流名士,批评的用语笼罩在玄学清谈的语境中;批评的取舍是重“理”轻“文”,批评的方式主要是人格赏誉和志趣品藻,批评的结果则是诗性精神的缺失。

  • 标签: 名士批评 人格品藻 诗性缺失 东晋 诗学批评 玄言诗
  • 简介:一如果认为“上海批评圈”批评家只写先锋小说的评论文章,那就是一个错觉。事实上,他们的批评视野是相当宽阔的,不仅生产新概念、新方法,而且对不同流派和风格作家创作的深入理解也是惊人的。

  • 标签: 先锋小说 批评家 上海 评论文章 作家创作
  • 简介:通过“直谏”风波起家的李建军博士近几年来频频对当代文坛提出严厉的批评,除了他密集出现在各种期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及其结集《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还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小说修辞研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把向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发出质疑、为颓靡文坛呼唤“伟大的文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建军博士的尖锐和勇气着实令人钦佩,这在普遍“失语”的批评界,无异于一股清新空气,一时间好评不绝。但是人们往往忙于惊叹博士拿文坛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开刀的勇气,而不去质疑这种批评所持的“武器”是否正当合理,更不思考以他的尺度来“规范”创作是否就真能如愿把当代文坛引向积极向上的道路。虽然已有批评者以更尖锐的笔力著文质疑其借“酷评”出名或者“矫枉过正”,直言博士“直谏”的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博士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他动机是否纯正、是否过于较真,而在于他的批评观和批评方法的不合时宜。因而,在肯定他的批评能够取得一定时段的警醒效果之后,我们必须审视这一“另类”批评的真正有效性和长久生命力。本文即就李建军博士批评的根本立足点,探讨他这种批评所存在的一些症结性问题。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小说修辞研究》 当代文坛 传统 文学作品
  •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的“颂歌”时代精神相一致,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鼓与呼,对十七年新涌现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电影、戏剧等予以褒扬和理论指导。那时的文艺批评价值体系、批评立场均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理论基础,坚持“双百”方针和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文艺批评的推动下虽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政治倾向性,却能得到比较稳步的发展。

  • 标签: 文艺批评 当代文艺 批评立场 十七年 颂歌 戏剧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这套名为《“80后”批评家文丛》的文学评论丛书,汇聚了八位出生于80年代的文学批评家在这个领域驰骋的才华。毫无疑问,这是国内第一套“80后”文学批评家的批评文丛。此前,这一代人的文学批评文章大多散见于各种报刊,或者以个人著作的方式见诸于书店。稍一琢磨,他们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已经十多年了,有的已经在这个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还没有以群体的方式登场,他们那些富有新锐特色的批评文字大多隐藏在前辈批评家们的文字后面,人们不知道,这些以散兵游勇方式存在的青年批评家们,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可以预见的明天,中国的文学批评将由他们来担纲。云南人民出版社为这个群体吹响了集结号。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80后” 集结号 云南人民出版社 文学评论 80年代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与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李建军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似乎有’些异军突起的样子,多少有些令人讶异的性质。李建军的小说“病象研究”,从创作者、研究者、读者接受等多维角度,改变着人们目趋钝化的顺势的艺术感觉状况,顽强地反证着侧重于温吞水式的主流批评话语的尴尬和错谬。仅此一端,李建军从微观修辞进入文本的实证主义批评方式,就足以给当代文学批评史留下深刻的记忆。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人文精神 体性 文学批评史 读者接受
  • 简介:<正>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究。”这种相同的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

  • 标签: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
  • 简介:当下文学界存在两个热点领域:一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危机与突破的讨论;二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归、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研究。前者以对“纯文学”的反思为契机,并且与对“新启蒙”思想的批判等问题存在密切关联。相关论者认为,文学价值不仅与文学的审美特性相关,也与意识形态联系密切。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回归 创新 文学价值 审美特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2
  • 简介:也有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究了作品中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童心的泯灭等主题……正是这些不同的文本解读才造就了这部小说的经典,也有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究了作品中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童心的泯灭等主题……正是这些不同的文本解读才造就了这部小说的经典,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的生态主题

  • 标签: 批评视角 生态批评 蝇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11
  • 简介:分别讨论了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 ,的生态文学研究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 

  • 标签: 文学批评述略 生态文学批评 美国生态
  • 简介:象喻批评充斥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各个角落,其存在依据为何?本文试从"人的生命之喻"、"自然物象之喻"、"禅喻"三个层次加以理性分析,以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存在的内在必然性.

  • 标签: 象喻 生命 自然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