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河流的流量进行准确的测量是我国水文监测工作的一项关键内容,如何在测量过程中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测量耗费的时间等一直以来都是水文监测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而水平ADCP测量河流流量的方法在近些年来受到了河流流量测量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的大量好评,这一技术也使得我国河流流量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逐渐向智能信息化迈进。所以本文分析了水平ADCP测量法的一些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水平ADCP法对垂线流速分布的河流流量进行测量,希望给相关工作人员一些启发。

  • 标签: 水平ADCP 垂线流速分布 河流流量测量
  • 简介:摘要:人居环境特点以及发展,与河流流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相关课题时,需要我们结合区域历史人孔数据、高程数据以及流域数据,对流域城市时空格局延边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作为影响华夏文明进程的重要河流,研究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以及城市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空间格局延边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历史时期 黄河流域 城市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格局
  • 简介:摘要:从经济领域审视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黄河流域作为自然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主要论题是流域经济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在经济学框架下,有关黄河流域的学科交叉研究主要有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研究对象均指向黄河流域的发展,研究问题均涉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各交叉研究互有交融并无明显学科界限,但由于视角和侧重不同,形成了各自典型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展。

  • 标签: 黄河流域经济 生态环境 协同发展
  • 简介: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又对水文、环境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环保性和安全性,目前对于水体相渗及其风险评价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神经网络理论与方法建立起河流相储层预测模型并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是该领域一个新发现之一课题。

  • 标签: 循环神经网络 储层预测方法 样本构建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河道治理的快速发展,文章所述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且经济效益显著,在设计施工中,还应对河道生态治理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施工中积累经验,让未来进行河道治理时有更多科学的方法可以选择和应用。

  • 标签: 中小河流治理 护岸 生态治理
  • 简介: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具有很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内陆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引导高质量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 标签: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水利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河道管理与水行政执法进行效能评估与改进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河道资源利用和保护不足、河道管理部门协调不畅、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手段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改进河道管理与水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加强河道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河道管理部门协调与合作、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管力度、完善河道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手段等改进策略,旨在提高河道管理效能和维护河道秩序,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塔里木河流域,河道管理,水行政执法,效能评估,改进研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6—19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巴湖横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天气背景条件。低涡切变的维持为大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抬升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加上旺盛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雨区上空。雨区位置随200hPa急流南压而南移,暴雨区与850hPa偏东急流位置对应较好。巴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预示着持续阴雨天气结束。

  • 标签: 渭河流域 致洪暴雨 诊断分析 低涡切变
  • 简介:通过对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详细调查,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污染情况做出了评价,分析了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地下水污染 调查 对策 淮河安徽段
  • 简介:基于台兰水文站2003-2005年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参数率定和验证获得了适用干台兰河流域的HBV水文模型优化参数。应用RegCM3气候模式在IPCCSRESAIB情景下的预估数据,经Delta降尺度方法生成流域未来气候数据,外结合流域冰川退缩情景预估台兰河流域径流在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L2100年)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1龄纪中期和末期,台兰河流域气温将显著上升,而降水变化不大;21世纪中期冰川3种可能退缩比例为15%、20%和25%,未期分别为20%、30%和40%;无论冰川处于哪一种退缩情景,21世纪径流较基准期(1981-2000年)都呈增加趋势,中期和末期最小增幅将分别为17.3%和18.6%;最大增幅可达45.9%和66.0%;耦合RegCM3气候模式预估增幅为28.9%和41.5%;台兰河流域未来径流年内分布与基准期大体相同,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21世纪中期5月份径流增加很快,径流峰值出现在7月份,而到21世纪末期径流峰值出现征8月份。

  • 标签: 径流预估 HBV模型 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 台兰河流域
  • 简介:使用NASA/NCAR有限区域大气环流模型FvGCM结果驱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20km),进行1961~1990年当代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和2071~2100年[PCCA2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模拟(A2情景模拟试验)。将RegCM3径流模拟结果同大尺度汇流模型LRM[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1相连接,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当代气候,未来黄河流域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夏季7~8月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趋势,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河川径流在5~10月减少,加剧流域夏季的水资源短缺;未来气温升高使得融雪径流增加,可能导致更早和更大的春季径流,使径流过程发生季节性迁移,引起黄河流域水资源年内分配发生变化。

  • 标签: 气候变化 A2情景 黄河流域 径流
  • 简介:致灾临界面雨量、洪水淹没范围及深度的确定是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的核心环节。本文以淠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方法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雨-洪关系,得到致灾临界面雨量;基于FloodArea开展洪水淹没模拟,叠加承灾体信息,得到T年一遇洪水淹没风险评估与区划图。通过对2015年13号台风“苏迪罗”强降水过程的淹没反演,验证表明:无论是洪水淹没范围还是淹没水深,FloodArea模拟值与实况值均较为吻合。综合来看,淠河流域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结果较为合理;基于FloodArea模型在淠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洪水淹没模拟效果,可用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 标签: 暴雨山洪 FloodArea 风险区划 淹没模拟 淠河流域
  • 简介:S变换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时频转换算法,在信号的保真度、可信度及时频分辨率上较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更加精细。S变换精确分频数据具有更好的时频分辨率,能够精确反映现有叠后地震资料更多的细节信息。本文应用分频数据中的低频阴影及调谐能量识别河道砂体分布,并通过调谐频率估算砂体厚度,提高了河流相储层描述的精度,应用高频能量衰减属性对砂体含油性进行判识,与已钻井结果吻合较好。

  • 标签: 油气检测 流体识别 S变换 分频处理 河流相储层
  • 简介:本文介绍了从组织地下和地表水源地供水的观点出发,河流地段是最具有前景的地方,该地段地下水排泄的线性模量比背景值高几倍或一个量级。论述了通过遥感和水文方法来揭示地下水强排泄地段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对地下水的地质勘探工作。河床水化学平衡管理局比较精确地确定地下支流的定量特征。在提出的方法中概括了水介质调查的一些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应用在俄罗斯联邦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部、俄罗斯联环境水文气象站、俄罗斯科学院等系统中。

  • 标签: 地下水 河水 地表水 源头 排泄地段 线性构造的地质构造分析
  • 简介:河流相储层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寻找河道砂体是油气勘探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河道变迁比较频繁,叠置比较严重,加之地震资料本身信噪比和分辨率的限制,河流相储层的精细描述至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以胜利油田老河口三维工区为例,首先研究了本区河流相储层的基本特征,发现该类储层剖面上呈强相位、切片上连续性好和频谱上呈低频特征;通过颜色处理和地震精细解释,发现本区河流相储层存在类串珠状特征,为了验证这一观测结果,我们用正演模拟分析了其形成机理,为在类似工区识别此类古河道找到了新的途径;应用多属性融合和RGB显示技术,河道下切特征更加明显,很好地彰显了河道结构特征,提高了河道识别能力;最后,我们研究并开发了多子波检测技术,检测出更多河流相弱反射信息。

  • 标签: 河道砂体 弱反射信号 类串珠状特征 属性融合 多子波解释技术
  • 简介:选择北京市三环至五环区域内7条不同宽度河流和滨河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宽度对滨河绿地温湿效应的影响,为城市河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2010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中旬,各选3个晴天作为观测日,分别对7条不同宽度河流滨河绿地和对照地进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同步观测。在观测日,每天8︰00~18︰00,每2h观测一次,每天共观测6次。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城市河流具有增湿、降温的效应,并且随着河流宽度的增加,河流对滨河绿地的温湿度效应也不断增强;其中,夏季河流的增湿、降温能力最强,春季和秋季河流对滨河绿地的温湿效应差别不大。春季、夏季和秋季滨河绿地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即早晚低、中午高,降温、增湿幅度最大的时段为14∶00~16∶00;冬季,河流也具有降温、增湿效应,但是降温幅度随着河流宽度的增加不断减弱直至消失、逆转;湿度效应随着河流宽度的增加不断增强。

  • 标签: 城市河流 河流宽度 滨河绿地 气温 相对湿度 四季
  • 简介:摘要:水利水电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过度使用水资源等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流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河流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系统修复原理,采用多种方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 标签: 生态水利 水利建设 运用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河流治理与防洪措施,着重分析了治理的背景与意义、主要方法与技术,以及防洪措施的必要性与原则。通过介绍成功案例如三峡工程和荷兰河口防线,展示了科学规划对于提高水质、减轻洪涝压力的积极作用。文章还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综合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河流治理与防洪措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社会安全至关重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挑战。

  • 标签: 水利水电工程 河流治理 防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