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在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子宫乏力性出血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并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106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采取止血方式分为实验组54人,对照组52人。实验组采用子宫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进行止血,对照组采用B-lynch缝合术等其他手术方式。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即刻止血率、产后子宫动脉阻抗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过程出血量及即刻止血率,手术后RI、S/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上,实验组为(61.7±10.2)min,对照组为(78.9±12.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子宫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子宫乏力性出血在出血量、即刻止血率及术后康复状况等方面与传统止血方式效果相似,但其手术操作简单,易于观察子宫体腔出血,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 剖宫产术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阻抗指数 手术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大麻素Ⅱ型受体(CB2)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尖锐湿疣(CA)和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表达规律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A皮损、CINⅠ组织CB2受体表达情况。结果:CB2受体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A皮损、CINⅠ组织均有表达,CINⅠ组织CB2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CA皮损,两组CB2受体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B2受体表达可能与宫颈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大麻素Ⅱ型受体 尖锐湿疣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探讨FOXA1、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OXA1、p16在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情况,分析2者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2者表达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FOXA1、p16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1、p1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2者在子宫内膜癌表达呈正相关。结论:FOXA1和p16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2者在子宫内膜癌发展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FOXA1 P16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应用对象连接与嵌入技术简化性病疫情报告工作,提高效率。方法:将已经设定自动计算功能EXCEL表格作为目标连接并嵌入到WORD文档,只要每次替换原始数据,整个表格就可完成计算并且不必调整表格位置及形式,文中文字部分只要根据表格内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即可完成报告写作。结果:制作一篇完整疫情三间分布总结可由原来使用1~2天时间缩减为半天时间。结论:对象连接与嵌入技术可减少数据计算及表格调整等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大大提高效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对象连接与嵌入技术 疫情 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生殖器疱疹(GH)患者HSV—Ⅰ、Ⅱ型IgG、IgM抗体检测临床意义,评价其对GH诊断重要性和实用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生殖器部位有皮损者检测HSV抗原及IgG、IgM抗体。结果男性患者有生殖器皮损者215例,HSV抗原阳性率45.58%(98/215),抗体阳性率98.14%(211/215)。女性患者有生殖器皮损者193例,HSV抗原阳性率为38.86%(75/193),抗体阳性率99.48%(192/193)。生殖器有皮损者HSV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原阳性率。男女IgMⅠ型阳性率42.37%(100/236),提示HSV—Ⅰ所致GH明显增加。结论对生殖器皮损时间短进行HSV抗原检测,及对生殖器皮损时间长或反复者进行抗体检测是判断HSV感染检测方法。IgM抗体检测对有生殖器皮损但抗原检测阴性,及对无皮损排毒期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颞筋膜游离移植术在祛除鱼尾纹效果。方法根据颞部鱼尾纹范围大小切取相应面积筋膜,游离移植入颞部鱼尾纹区域。结果使用颞筋膜游离移植术可使眼轮匝肌收缩所产生鱼尾纹最大限度消失,随访5年无复发。结论在鱼尾纹祛除术中游离颞筋膜移植于颞部鱼尾纹区域,能够达到祛除鱼尾纹目的,术后效果满意、持久。

  • 标签: 颞中筋膜 移植 鱼尾纹
  • 简介:目的通过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laser,PDL)治疗儿童鲜红斑痣(Port-winestains,PWS)过程应用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探讨RCM在PDL治疗鲜红斑痣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经我科治疗鲜红斑痣患儿1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儿依据RCM测得病灶血管直径及深度进行累积积分;试验组不同积分者给予不同能量密度595nmPDL治疗,对照组统一使用经验性能量密度治疗,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积分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95nmPDL治疗鲜红斑痣总有效率为76.4%,治愈率为31.8%,其中试验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积分越低,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对于血管直径较大、位置较深病灶应使用较大能量密度,反之亦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3%(17例)及30.5%(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CM提高PDL治疗鲜红斑痣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较准确地评估预后。

  • 标签: 鲜红斑痣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 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目的研究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SU患者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表达,并分析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与CSU患者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分、风团数目、瘙痒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单一抗组胺药疗效临床相关性。结果CSU患者组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FcεRⅠα抗体水平与病程、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activityscore,UAS)、风团数目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一抗组胺药使用有效者其血清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低于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抗FcεRⅠα抗体在CSU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抗FcεRⅠα抗体滴度较高CSU患者可能对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抵抗。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抗FcεR Iα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收治4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β-HCG、血孕酮及包块直径变化,并统计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β-HCG、血孕酮含量及包块直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β-HCG、血孕酮含量及包块直径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β-HCG(1252±87.62)IU/L、血孕酮(4.53±1.13)U/L及包块直径(1.52±0.22)cm明显低于对照组血β-HCG(1367.84±93.47)IU/L、血孕酮(7.12±1.06)U/L及包块直径(2.17±0.24)cm,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8.50%(17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1.50%(163/2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50%(43/2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45/200)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P=0.107)。结论: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改善患者血孕酮及血β-HCG含量,明显降低包块直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 安全性 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探讨卡泊三醇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Caspase-3和bcl-2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2例银屑病患者经卡泊三醇治疗前后皮损及非皮损区皮肤Caspase-3和bcl-2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卡泊三醇治疗后银屑病患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5),Caspase-3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泊三醇治疗银屑病可能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bcl-2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

  • 标签: 银屑病 卡泊三醇 CASPASE-3 BCL-2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高分化黏液性癌(highlydifferentiatedOvarianmucinouscarcinoma,HDOMC)患者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正常卵巢组织、4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Ovarianmucinoustumor,OMT)、80例HDOMC患者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HDOMC患者S100A14表达与MMP-2、MMP-9表达相关性。结果:MMP-2、MMP-9、S100A14在正常卵巢组织、OMT、HDOMC患者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且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HDOMC患者S100A14表达与MMP-2、MMP-9表达水平两两呈正相关(P〈0.05)。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与HDOMC患者手术-病理分期(FIGO)、CA-125水平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MMP-2、MMP-9、S100A14表达水平升高与HDOMC发生、进展、早期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早期联合筛查这些指标对HDOMC病情演变及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黏液性癌 表达水平 联合筛查 病理分期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是否为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原因。方法:入选120例高血压III级中青年男性患者,测定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率,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进行IIEF-5评分,并且比较二者相关性。结果:随着血清Hcy平均水平升高,患者平均血压水平越高,ED发病率越高,平均IIEF-5评分越低。结论: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勃起功能障碍原因与血清Hcy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 勃起功能障碍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近20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出现,银屑病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扮演重要角色。调节细胞因子平衡白细胞介素10及白细胞介素11,抑制T细胞活化阿法西普及依法利珠单抗在银屑病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但阿法西普与依法利珠单抗因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均已退出市场。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1 阿法西普 依法利珠单抗 银屑病
  • 简介:目的:分析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疗效。方法:将80例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异维A酸软胶囊口服,晚上外擦阿达帕林凝胶,白天外擦盐酸克林霉素凝胶;观察组在对照组外用药基础上再加以艾拉光动力治疗仪(ALA-PDT)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5)。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痤疮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和预防重度脂溢性皮炎复发作用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重度脂溢性皮炎患者70例为本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2组,每组各35例。A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患者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安慰剂连续治疗1周,随后3个月每个月前2天重复给药1次。记录患者脂溢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SDASI)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复发人数,瘙痒感/灼烧感评分及临床改善率/治愈率等信息。结果A、B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SDAS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前者使用伊曲康唑后SDASI评分明显低于后者([1.82±0.55)vs.(5.47±2.17),P〈0.05]。A、B组在治疗2周和16周后临床改善率分别为(88.6%,80%)vs.(77.1%,54.3%)。另外,A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B组。结论口服伊曲康唑不仅能够有效、安全地控制脂溢性皮炎患者恶化,还可作为维持治疗方案防止该病再次复发。

  • 标签: 伊曲康唑 脂溢性皮炎 复发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CA125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监测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行新辅助化疗卵巢癌患者114例,所有入组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检测CA125水平及测定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分析CA125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化疗前后差异,计算、比较二者在新辅助化疗效果监测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后CA125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监测敏感性为63.26%,特异性为56.25%,准确率为62.28%;新辅助化疗后,卵巢癌原发灶瘤体体积明显缩小,血流最大速度明显降低,同时血流阻力指数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监测敏感性为83.67%,特异性为81.25%,准确率为81.58%。CA125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敏感性为94.89%,特异性为68.75%,准确率为91.22%,与单独应用CA125及经阴道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125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显提高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监测准确性,能更好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为临床评估奠定基础。

  • 标签: 卵巢癌 CA125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新辅助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宫颈癌前病变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到医院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5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经病理学检测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观察组)和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各2600例,全部患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和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探讨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临床诊断价值。结果:FH检测方法和TCT检测方法检测两组患者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方法同TCT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检测特异性显著低于TCT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用于临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检测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优势,临床检测敏感性较高,广泛适用于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诊断。

  • 标签: 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 宫颈癌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和30例子宫肌瘤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和血管密度在EM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