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有文献报道[1],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统计数据,心衰发病率约在1%-12%.病程中易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其发病率高,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早期诊断指标,使诊治延迟,影响预后.近期相关研究[2]显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可作为早期预测AKI新型的特异性指标.NGAL能否早期预测心衰患者并发AKI的观点尚不统一,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心力衰竭患者 急性肾损伤 早期预测 并发 公共卫生问题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过度灌注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 颅内出血 动脉流速 切除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AMI患者72例为AMI组,另选取30名同期行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动态检测两组血压并计算其白天、夜间和24h的舒张压变异性(dDSD、nDSD、24hDSD)及白天、夜间和24h收缩压变异性(dSSD、nSSD、24hSSD),酶比色法检测两组血尿酸浓度,采用冠脉造影检查所得的Gen-sini积分评价其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并统计AMI组28d病死率。比较Gensini积分〈30分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以及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的BPV及血尿酸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28d病死率、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和Gensini积分≥30分患者比例分别为15.28%、55.56%和44.44%,且死亡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存活患者高,Gensini积分≥30分患者的BPV和血尿酸浓度均较Gensini积分〈30分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PV和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结论BPV及血尿酸浓度联合预测AM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价值良好,联合检测血BPV及血尿酸可能作为其病情和近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血压变异性 血尿酸 联合 预测
  • 简介: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8例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A组(参松养心胶囊+美托洛尔):口服参松养心胶囊4粒/次,3次/d,同时给予美托洛尔(12.5-25)mg/次,2次/d;B组:口服美托洛尔(12.5-25)mg/次,2次/d。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律失常改善率为97.44%,B组改善率为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可更清晰地观察到,参松养心胶囊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及短阵房速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美托洛尔。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参松养心胶囊 美托洛尔 房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中国民航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9例。依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0.55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15μmol/L,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为Hhcy组(n=83),其中男性48例;B组为异常AASI组(n=84),男性54例;C组为Hhcy组+异常AASI组(n=80),其中男性56例及D组单纯高血压组(n=72),男性4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的检测。结果①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与D组比较,C组、A组、B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eGFR有关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病程、AASI、Hhcy与eGFR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hcy及AASI仍与eGFR独立相关。结论AASI异常、Hhcy分别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且异常AASI合并Hhcy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 标签: 高血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早期肾功能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的65~80岁老年患者220例,按照ABI数值将所有老年人分为正常ABI组(ABI〉0.9)和异常ABI组(ABI≤0.9或ABI〉1.3),其中正常ABI组121例,异常ABI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按照血压高低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95例)和非高血压组(125例),分析比较两组BPV参数及ABI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24h收缩压BPV、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ABI组24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BPV明显低于正常ABI组,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的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影响ABI的独立危险因素,BPV与ABI明显相关,平稳控制血压对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踝臂指数 血压变异性
  • 简介:目的分析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呈阳性与心率失常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室上性心率失常比例为28.33%,室性心率失常比例为40.00%,心肌缺血比例为21.67%;观察组患者对应比例分别为11.67%、23.33%与8.33%;实验组患者ST~T段与房室传导阻滞检出异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真实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客观数据,为预后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精确的医学数据。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67例)和对照组(冠脉狭窄0~49%,45例),超声检测颈动脉最大IMT(max-IMT),抽血检测LDL、HDL胆固醇水平.结果冠心病组max-IMT、LDL/HD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65±0.75)mm比(1.59±0.47)mm,3.1±0.9比2.5±0.7,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ax-IMT和冠脉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ax-IMT、LDL/HDL和二者联合指标预测冠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617和0.88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max-IMT、LDL/HDL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联合max-IMT和LDL/HDL可更好预测冠脉狭窄.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狭窄 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nessindex,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亚组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SI、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并能初步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为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及临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斑块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与胱抑素C、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入选患者完善24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脉压指数(PPI):PPI=24h动态脉压差/24h平均收缩压,取PPI≤0.40为A组,PPI在0.41~0.50为B组,PPI≥0.51为C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A组、B组、C组,三组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有升高的趋势,心率(HR)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间CysC、LVMI呈明显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与PPI呈正相关r分为0.923,0.890(P<0.05),与其它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指数与CysC、LVMI正相关,其中CysC较LVMI与24h动态脉压指数相关性更大。

  • 标签: 老年高血压病 动态脉压指数 血清胱抑素C 左室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氙(Xe)-CT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流量变化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对7例在SAH后1~4d和7~14d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2次Xe—CT检查。用自动皮质6分区模式和手工画法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等血管分布区(每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10个感兴趣区,7例患者共70个)的脑血流量。在Xe—CT检查后1h内,采用TCD检测MCA血流速度,比较MCA供血区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Xe—CT检测7例患者SAH后1~4d双侧MCA供血区平均脑血流量为(48±12)ml·100g^-1·min^-1,7~14d为(43±15)ml·100g^-1·min^-1。TCD检测SAH后1~4d双侧MCA平均流速为(165±73)cm/s,7~14d为(151±70)cm/s。Xe—CT检测的MCA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与TCD检测的MCA血流速度比较,SAH后1~4d的左侧MCA的脑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5),SAH后1~4d的右侧MCA和7~14d的双侧MCA的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CT能获得脑血流量绝对值,可用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血流量评价。TCD检测的MCA流速与Xe—CT测得的局部脑血流量可能无明显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继续深入研究。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血流 血管痉挛 颅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9、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P选择素浓度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黄梅县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86例A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体检的8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集上述人员空腹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本中MMP-9、IL-6、P选择素浓度。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前MMP-9、IL-6、P选择素浓度依次为(698.47±108.78)ng/L、(109.87±10.98)pg/L、(94.78±99.54)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7d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均依次为(324.78±78.78)ng/L、(73.04±11.78)pg/L、(78.76±69.48)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7d后MMP-9、IL-6、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IL-6、P选择素浓度动态变化反映AMI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其浓度波动有助于临床评估PCI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金属基质蛋白酶-9 白细胞介素-6 P选择素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