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近4年来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检测阳性率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年来的3278例男性不育患者和34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联合检测对精液标本中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近4年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总阳性率为35%-50%,以脲原体属为主,其阳性率为31%-4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012-2014年各种支原体阳性率变化不大;2015年总阳性率和脲原体属的阳性率高于前几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9例男性不育者支原体阳性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分别为37.8%和32.1%。在10种抗菌药物中,脲原体属对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均小于5%,4年中对各种药物的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该地区近4年来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阳性率较高,且以脲原体属为主,多集中于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与前3年相比,2015年阳性率明显升高,近4年来各种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不大,治疗上应首选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标签: 脲原体属 人型支原体 不育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术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Sm引起的VAP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未发生Sm引起VAP患者105例为对照组。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m引起的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组在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的VAP的相对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基础状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是预防和治疗Sm引起VAP的关键。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主要病原菌的构成与耐药情况,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ICU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判断按照2005年版CLSI标准。结果临床分离的336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54株,占75.6%,革兰阳性球菌49株,占14.6%,真菌33株,占9.8%。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2.0%,鲍曼不动杆菌14.6%,金葡菌13.1%,肺炎克雷伯菌11.9%,白念珠菌9.8%,大肠埃希菌8.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0%。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嚼唑较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两菌产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37.5%与45.0%。金葡菌中MRSA检出率为84.1%(37/4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我院ICU患者呼吸道标本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MRSA检出率高。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下呼吸道标本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按照不同原发病及年龄分层统计、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血液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送检1695份血培养标本,阳性标本302份,阳性率为17.8%,分离到113株革兰阳性菌(37.4%),170株革兰阴性菌(56.3%),19株真菌(6.3%)。血培养阳性率最高的原发病是骨髓瘤(26.5%),其次是白血病(24.3%)。年龄分组中60~80岁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17.9%,〈60岁阳性率为17.8%。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80岁,阳性率为39.5%。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居首,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有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有较高的敏感率。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G均有较高耐药率。结论1695份血液科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在血流感染中占多数。血培养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而检出原发病最多为骨髓瘤;60~80岁患者比率最高。对不同原发病、年龄分层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和敏感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培养 原发病 年龄分层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查阅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上海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量(以antibioticsusedensity,AUD表示),及同期该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耐药率,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该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429株(不包括2周内重复菌株),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标本(92.3%)。在2009年和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分别为:亚胺培南9.1%和45.7%、头孢哌酮-舒巴坦18.2%和4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7%和48.6%,上述结果显示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上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7.3%和54.3%,P〈O.()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6%和14.3%,P〈0.01)的检出率也明显升高。亚胺培南(AUD:2.32上升至4.96)、头孢哌酮-舒巴坦(AUD:0.16上升至7.5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UD:2.19上升至4.76)的使用强度呈明显上升。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570,P值为0.067。亚胺培南的使用强度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1,R=0.88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31,R=0.647)的发生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强度相关(P=0.038,R=0.630)。结论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增加相关。

  • 标签: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NSICU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1例,感染率4.6%。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率(10.5%)高于颈内静脉(4.0%)和锁骨下静脉(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5,P=0.008)。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50.0%),革兰阴性菌11株(42.3%),真菌2株(7.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最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4株)、黏质沙雷菌(3株)最常见;真菌为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株。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前2位是表皮葡萄球菌(19.2%)、肺炎克雷伯菌(15.4%);13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1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NS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且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注意无菌操作,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3.3%(17/73)。感染细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葡菌、肠球菌和口腔链球菌。结论CHD合并IE病原菌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传统的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原学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急性中耳炎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肺炎链球菌的检测结果及药敏情况。结果146例患儿的中耳脓性分泌物共检出109株革兰阳性菌株(74.7%),其中肺炎链球菌64株,占58.7%,该菌在≤1岁、〉1-3岁、〉3岁的患儿中的检出数分别为31株(50.8%,31/61)、25株(56.8%,25/44)、8株(19.5%,8/4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3,P=0.001)。2012、2013、2014年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的株数分别为4株(25.0%,4/16)、2株(9.1%,2/22)、2株(7.7%,2/26),3年的PRSP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5,P=0.216)。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氯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96.9%、95.3%、93.8%、84.4%、17.2%、23.4%、18.8%、4.7%、0、0。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对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结论肺炎链球菌是该院〈3岁急性中耳炎患儿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稳定,PRSP分离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急性中耳炎 药敏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调查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3类整合酶基因的检出情况,分析I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特征。方法对临床收集的细菌采用PCR方法、T-A克隆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对3类整合酶基因以及I类整合子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296株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菌中I类整合酶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43.2%。其中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1.0%、14.3%、37.3%和20.0%,而Ⅱ、Ⅲ类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对I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分析发现共检测到5种不同基因盒,分别为:dfrA17、aadA5、aadA1、aadA2、dhrfⅪ,有4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方式。结论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细菌I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较高。

  • 标签: 整合子 基因盒 革兰阴性菌
  •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6年共检出分离菌6393株,排名前3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6%)、粪肠球菌(19.4%)和无乳链球菌(13.7%)。2009年、2010年、2014年分别检出李斯特菌属8株、1株、10株。自2012年起共检出厌氧菌40株。标本分布主要来自生殖道与宫腔标本,分别占53.7%和21.3%;其次是血液标本,占8.2%,包括静脉血(6.1%)和脐带血(2.2%);手术切口标本165株,占2.6%。宫腔、静脉血标本排名前3位分离菌均为埃希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切口标本以埃希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脐血标本以链球菌属、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厌氧菌主要分离自血标本,占总厌氧菌的8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分离自静脉血和宫腔。总体上,主要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处于较好的水平。结论该院临床分离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好。耐药菌以ESBL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为主,MRSA少见。

  • 标签: 细菌分布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妇幼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起病后30d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5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学资料,分析30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21例患者入组,其中MRSA血流感染检出率为17.4%(21/121)。相比较于MSSA血流感染,MRSA血流感染中年龄≥65岁老年患者更多、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P值分别为0.026、0.035和0.001);并且MRSA血流感染患者中复数菌感染更多和接受了更多的不恰当初始抗感染治疗(P值分别为0.005和0.001)。患者起病后30d内的死亡率为18.2%(22/12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实体肿瘤(OR,8.932,P=0.004)和感染性休克(OR,56.721,P〈0.001)是患者起病后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体肿瘤和感染性休克,比MRSA感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黏菌素被用于治疗多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甲磺酰黏菌素(colistinmethanesulfonate,CMS)静脉滴注后能被水解为具活性的黏菌素。目前关于黏菌素的药动学资料还很有限。本文报道CMS和黏菌素在危重感染患者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DR—GNB)感染患者(排除接受。肾功能替代治疗的患者)。

  • 标签: 静脉滴注治疗 革兰阴性菌 感染患者 患者群体 菌素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住院患儿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型及其相关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住院患儿呼吸道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75株,肺炎克雷伯菌45株,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PCR产物克隆测序等方法明确ESBLs基因型,并结合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研究基因分型与细菌对不同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上述120株细菌中112株(93.3%)产CTX—M型p内酰胺酶;未能扩增出SHV型、TEM型ESBL基因。CTX—M型基因亚型主要为CTX—M9簇中的CTX—M-14型(78、6%),其次为CTX—M-1簇中的CTX—M-3型(19.6%),仅有1.8%为CTX—M-8型;携带CTX-M-1簇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及氨曲南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CTX—M-9型。结论CTX—M基因型为武汉地区儿童分离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常见的ESBLs,CTX—M-14为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CTX—M-3型;CTX—M-9簇及CTX-M-1簇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曲南的水解能力差异明显。

  • 标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基因型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方法对上述菌株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按2012年版CLSIM100-S22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的CRE菌1499株,包括克雷伯菌属952株(63.5%)、肠杆菌属226株(15.1%)和埃希菌属206株(13.7%)等。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最多者分别为呼吸道标本(48.2%)和重症监护室(29.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菌株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对阿米卡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低于50.0%外(分别为46.9%和49.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70.0%~100%。儿童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低于成人分离株。结论CRE菌株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严重限制临床抗感染治疗有效药物的选择。CRE菌株在医院中的某些科室如重症监护室和神经外科较为集中,应对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遏制此类耐药菌株在医院中的播散流行。

  • 标签: 细菌耐药性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控制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病医院血培养主要分离菌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2015年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34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得细菌2017株,检出率8.3%,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后为100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74株(56.9%),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1株,31.8%)、链球菌(111株,11.0%)、金黄色葡萄球菌(55株,5.5%)、粪肠球菌(40株,4.0%)、屎肠球菌(15株,1.5%);革兰阴性杆菌381株(37.8%),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8株,6.7%)、铜绿假单胞菌(61株,6.0%)、大肠埃希菌(58株,5.7%)、肺炎克雷伯菌(43株,4.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4株,3.4%)、阴沟肠杆菌(33株,3.3%);真菌54株(5.4%),白念珠菌占首位。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尚可;屎肠球菌耐药性较粪肠球菌强,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浓度链霉素及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较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稍差。结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5年血培养分离得革兰阳性球菌多于革兰阴性杆菌,分布较稳定,不同类型医院患者情况不同,微生对药物敏感性也会有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所在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血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7例,收集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97例患者支气管分泌物分离病原菌53株(54.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92.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3株(占5.7%),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和肺炎链球菌1株;真菌1株(1.9%),为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氨曲南敏感率较高(均〉7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为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均为85.7%),其次对亚胺培南(42.9%);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均〉50%)。结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分泌物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研究对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分泌物 病原菌
  • 简介:目的了解2010-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儿感染细菌的变迁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该期间检出病原菌的构成和前几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BDPhoenix100仪器结合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0-2015年检出病原菌105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540株,占80.8%;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9.3%、16.7%、9.9%、8.6%、3.3%。革兰阳性菌1490株,占14.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8%、2.2%、1.8%。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10%,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0%,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20%;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比例分别接近8.4%和2.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菌。结论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患儿感染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多,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细菌未见趋势性变化。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较多。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细菌变迁 细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