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采用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诊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再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对其均采用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并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ROC曲线。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点为0.55mg/L,特异度为75.3%,敏感度为98.2%;C-反应蛋白的最佳临界点为5.93mg/L,特异度为71.7%,敏感度为61.8%。结论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C-反应蛋白与D-二聚体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有效数据信息。

  • 标签: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抽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4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制定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夹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确诊时间、停留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抢救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主动脉夹层病人行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几率

  • 标签: 急诊 护理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有46例经积极的治疗护理后病情有显著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2.0%。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如在治疗期间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PIC治疗 主动脉球囊反搏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60例老年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PCI救治,观察组早期开展IABP救治,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CCU监护时间、休克纠正时间、IABP应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近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IABP辅助PCI治疗可促进老年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进程,降低手术并发症和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梗 主动脉球囊反搏 冠脉介入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接收的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9例患者给予常规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实验组3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随访3年后实验组患者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中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与复发率。

  • 标签: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子宫内膜癌 开腹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抽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4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制定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夹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确诊时间、停留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抢救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主动脉夹层病人行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几率

  • 标签: 急诊 护理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率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介入治疗,研究组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并对比临床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率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主动脉夹层病人治疗中行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干预的治疗效果、死亡率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回顾性本院的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治疗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30例),并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开展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研究组30例),并对比其治疗效果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方案干预的出院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主动脉夹层病人治疗中行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干预的效果显著。

  • 标签: 胸痛中心 绿色通道护理流程 主动脉夹层 死亡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的血糖波动条件下,高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对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用抗氧化剂a-硫辛酸研究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主动脉内皮细胞株,分组实验分为以下2类,对照组①正常对照组5mmol/L葡萄糖组;②高糖组20mmol/L葡萄糖组;③低水平波动组5mmol/L葡萄糖和20mmol/L葡萄糖;④高水平波动组5mmol/L葡萄糖组和30mmol/L葡萄糖组。药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药物a-硫辛酸(ALA),24小时后进行指标检测;波动组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按高低循环的方式给予,即20mmol/L葡萄糖培养2h,更换5mmol/L葡萄糖培养3h,进行3个循环,夜间9h,加5mmol/L培养基,共作用24h,培养14天后进行指标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和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均有显著升高;2与高糖组比较,低水平波动组和高水平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升高;3与低水平波动组比较,高水平波动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升高;4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显著下降。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其机制可能是波动性高血糖比恒定性高血糖能引起更为强烈和持久的“代谢记忆效应”,抗氧化剂a-硫辛酸可以对抗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 标签: 波动性高血糖 恒定性高血糖 代谢记忆效应 主动脉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