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应用64排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的准确性。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的127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飞利浦64排128层CT检查。以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比患者冠脉的RCA(右冠脉)、LCX(回旋支)、LAD(前降支)、LM(主干)CT成像与金标准的准确性。结果患者的冠脉各节的CTA成像准确性均较高,与金标准对比,组间数据对比无显著优势,不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大于0.05。结论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给予64排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准确性较高,且与金标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节段成像 准确性
  • 简介: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国产支架治疗远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有效性。方法:该种新型支架为鸟巢式编织型支架,支架的输送系统的内层为金属网格。从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6例远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患者采用了该种新型支架治疗。该6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3例为胰腺癌,2例为胃癌,1例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十二指肠的梗阻部位分别为:2例在十二指肠水平部,2例在十二指肠升部,2例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对手术技术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释放)、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技术上均取得了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前,两例患者不能进食,胃输出道梗阻评分(GOOSS)为0;其余4例只能进食流质,GOOSS评分为1。治疗后,5例患者能进软食(GOOSS评分为2),1例能正常进食(GOSS评分为3)。支架的平均通常时间为115.7天。结论:这种新型国产肠道支架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释放技术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满意,因此可推广应用于治疗远十二指肠恶性梗阻。

  • 标签: 远段十二指肠梗阻 编织型支架 透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国产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进口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6.67%,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的氯吡格雷是治疗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新选择,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品质,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我院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 标签: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国产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8-0194-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应用64排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的准确性。方法择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的127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飞利浦64排128层CT检查。以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比患者冠脉的RCA(右冠脉)、LCX(回旋支)、LAD(前降支)、LM(主干)CT成像与金标准的准确性。结果患者的冠脉各节的CTA成像准确性均较高,与金标准对比,组间数据对比无显著优势,不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大于0.05。结论针对患者冠状动脉给予64排128层CTA成像检查各节,准确性较高,且与金标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节段成像 准确性
  • 简介:目的采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肌室壁运动异常程度.方法选取因心前区疼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按检查结果分为心肌缺血组31例、心肌梗死组25例及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VVI技术分析心底部及心尖部各节(前壁、前间隔、后壁、侧壁、下壁及后间隔)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结果心肌梗死组左室的旋转运动存在多节上不同一性,幅度及形式上也与对照组存在不同,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尖部、心底部各节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心肌缺血组与对照组心尖部、心底部各节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底部水平:心肌梗死组前壁、前间隔及后间隔收缩期旋转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壁、后壁、侧壁、前间隔及后间隔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收缩期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组前间隔及后间隔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余各节收缩期旋转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收缩期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尖部水平:心肌梗死组前壁、后壁、侧壁及前间隔收缩期旋转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前间隔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心肌缺血组前壁及下壁舒张期旋转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节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心肌扭转运动可能有助于早期检出和鉴别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 标签: 心肌梗塞 速度向量成像 左心室心肌扭转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治疗孤立性肺动静脉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例孤立性肺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成胸部CTA及三维重建,均行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切除术.结果CTA显示肺动静脉瘘瘤体长径3.0~5.0cm,术后无出血、咳血、严重漏气及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10例病灶均彻底切除,无中转开胸.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个月不吸氧时,10例患者桡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分别为(62.5±6.7)、(70.2±4.8)、(75.4±4.8)mmHg(1mmHg=0.133kPa),依次显著提高(P〈0.05).10例患者随访时间3~30个月,肺动静脉瘘无复发.结论胸部CTA及三维重建指导的胸腔下肺切除术是治疗孤立性肺动静脉瘘非常有效的手段,创伤小,恢复快,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对肺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胸腔镜 动静脉瘘 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4~12节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走形关系,为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了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躯干标本,通过解剖观测T4~12节椎体的位置与血管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上、下位节血管的距离也随之增加。通过测量T4~12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之间的距离发现,奇静脉在沿着椎体向上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呈现出向左侧弓形弯曲的血管,T4~12节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的距离是先增大再减少,向左侧偏移最大距离位于T6~12节

  • 标签: 节段椎体 脉管神经系统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尿激酶原溶栓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对症处理,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尿激酶原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成立前后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80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先后顺序进行分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治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D2B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均缩短,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院内死亡率、PCI术后院内心衰率下降、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胸痛中心的建立可提高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进门-球囊扩张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院内50例STEMI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急救护理、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心电图、启动导管室、溶栓开始、急诊留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再梗死,对照组发生率24.00%,与其对比观察组的4.00%明显较低。结论 采用时间路径式急诊护理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救时间,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 标签: []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机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胸腰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胸腰脊柱骨折治疗的患者84例,按照1:1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42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42例应用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试验组总掌握率92.86%高于参照组总掌握率76.19%,p<0.05;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各项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应用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于胸腰脊柱骨折中,能够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恢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健康教育 早期护理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对无溶栓限制条件的急性ST抬高型STEMI患者执行早期溶栓治疗,旨在促进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以提高生存机率并增进生活品质。方法:研究的样本来源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STEMI患者使用尿激酶150ku进行溶栓治疗(时间:12小时内),同时配合抗血小板疗法、镇痛措施(如吗啡注射液)等全面干预。结果:住院期间溶栓率为21.25%,在3小时内溶栓的比例为5.00%;急诊溶栓的比例为21.25%,3小时内溶栓的比例增加到16.25%。在3小时内完成溶栓的比例中,急诊处理明显高于入院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紧急阶段精准综合干预措施对于增强急性STEMI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至关重要,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能够改进心肌功能,并对长期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急诊溶栓,疗效,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折椎单节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经单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52位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观察该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的患者手术完成的都非常顺利,术中没有任何明显的并发症出现,手术操作的平均时长(51.36±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7.58±20.71)ml。随访52例,平均随访时间(11.26±1.63)个月,随访期间发现所有的患者无严重的椎体高度丢失,骨性全部融合,未发现有内固定失败现象。术前与术后第一周、最后一次访问时的骨折节矢状指数、骨折椎楔变指数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创伤性胸腰骨折治疗中,经单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产生良好的效果,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单节段复位 创伤性 固定治疗 胸腰椎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 ST 抬高性心肌梗死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为急诊造影加支架植入术(PCI),此手段优于常规溶栓治疗,但直接 PCI 要求在首次医疗接触 120 分钟内开通血管,做为基层医院不具备直接 PCI 条件,且我区大部分基层医院很难在 120 分钟内转运至具备 PCI 中心开通血管。本研究旨在探讨在 120 分钟内不能通过 PCI 开通血管的患者,发病在 3-12 小时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溶栓剂(尿激酶)治疗,溶栓后早期 2 小时内转运至具备PCI 中心的医院进行 冠脉造影及PCI 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8 例 STEMI 患者服用 ASP、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和静脉肝素后接受尿激酶 150 万单位+0.9%氯化钠 100ml,半小时内滴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 闭塞血管有固定性狭窄大于80%行支架植入术,和同期进行的 58 例 STEMI 直接行冠脉造影及PCI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的终点包括,直接 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溶栓治疗后 冠脉造影及PCI的结果,治疗后 2 周内两组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冠脉造影示血管开通率 68%(49%TIMI 血流 II 级,19%TIMI 血流 III 级),直接冠脉造影组为 48%(30%TIMI 血流 II 级,

  • 标签: [] 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 简介:为探索科学规范的八年制临床能力考核标准,综合专业因素,以临床医学八年制第二阶外科实习为例,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两轮专家函询,汇总专家意见,确定指标命名、权重及最低标准说明等,最终建立了由理论考试(0.34)、床边考核(0.36)、外科技能操作考核(0.30)3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和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学八年制第二阶外科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对各指标内涵进行了说明。

  • 标签: 考核标准 临床能力 第二阶段 八年制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