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正>9月6日至9月12日,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河南省洛阳市,参加“龙门石窟1500周年庆典暨国际学术讨论会”。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余万尊,碑刻题记2860余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龙门石窟经受到自然浸蚀和人为的破坏。1953年中央文化部批准成立了“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今名“龙门石窟研究所”)。1961年,国务院将龙门石窟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龙门石窟的保护与研

  • 标签: 龙门石窟 国内外 国际学术讨论会 石窟艺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年
  • 简介:2006年4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旧石器时代遗址专项调查,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7处,海沟金矿和石人沟两处地点发现的石器数量虽不多,但却具有代表性,故本文对其发现的石器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吉林省 旧石器地点 旧石器时代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考古研究 专项调查
  • 简介:华蓥驾挡丘宋墓群是2001年永兴中学建设施工发现的,其中M1、M5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南宋墓葬的典型特点。整石打凿的石棺和出土部分精美实用瓷器为研究四川地区宋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华蓥市 宋墓群 发掘 简报
  • 简介:墓文与买地券、衣物疏同为重要的墓葬文献之一类.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主体的河西地区出土有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文,笔者多方蒐辑,得其中文字信息保留相对完整者60余件.今结合传世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获,进行文字校勘和河西历史地理、丧葬风俗、民间信仰以及语言文字、书法、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考察,以探讨其文献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河西走廊 镇墓文
  • 简介: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鹦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 标签: 景德镇窑 鱼纹 明清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 清宫 传统纹饰
  • 简介:墓文与买地券、衣物疏同为重要的墓葬文献之一类。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主体的河西地区出土有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文,笔者多方菟辑,得其中文字信息保留相对完整者60余件。今结合传世文献及田野调查所获,进行文字校勘和河西历史地理、丧葬风俗、民间信仰以及语言文字、书法、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考察,以探讨其文献和历史价值。

  • 标签: 河西 镇墓文 镇墓瓶 魏晋十六国
  • 简介:正2002年6月—10月,为了配合110国道集—老(集宁至老爷庙)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兰察布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察右前旗巴音土城村二台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二台沟遗址为一古村落遗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东部有墓葬区,集老高速路

  • 标签: 金元时期 察右前旗 墓葬形制 村落遗址 随葬品 乌兰察布
  • 简介:利用热释光测定年代技术对青龙出土样品的烧造年代进行检测分析,以求帮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青龙瓷器贸易的发展状况。为此,本工作以青龙遗址出土瓷器中的67件瓷片及4件砖瓦样品为研究对象,用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片样品古剂量;用热释光高温细颗粒技术测定砖瓦样品古剂量;用厚源α粒子计数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量样品年剂量。瓷片样品热释光年代结果从唐代至南宋不等,砖瓦样品年代结果为北宋时期烧造,与文献记载中隆平寺塔的始建时间相符。

  • 标签: 热释光年代测定 青龙镇遗址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高温细颗粒技术 年剂量
  • 简介:一九七九年九月七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化部部长黄同志,福建省文化局局长万里云同志,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张涛同志,在赣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刘玉瑞同志和行署文化局局长陈庆燕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宁都县群众文化工作,参观了宁都地方历史文物陈列室。

  • 标签: 文化局局长 历史文物 群众文化工作 中共中央宣传部 副局长 副部长
  • 简介:2005年冬,唐河县湖阳农民在罐山采石时发现古墓葬一座。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由前室、后室、西耳室、东耳室和墓道组成,为西汉晚或东汉初期的墓葬。出土陶器、瓷器和铜器共计40余件。对研究两汉时期南阳地区画像石墓提供了新资料。

  • 标签: 唐河县 汉画像石墓 2005年 发掘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41年至1946年间5份景德瓷业厂房典卖字据的分析,再现了当时瓷都的末路映象。这5份典卖字据是当时景德千百家业主衰败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日军侵华 厂房典卖契约 景德镇瓷业末路
  • 简介:本文在阐述晚唐时期割据幽州的刘燕政权擅铸劣币的基础上,分析了刘氏父子铸币的时间、历史背景及其所铸钱币的种类、特点,认为封建割据、擅权越制是造成当时币制混乱的原因,而刘仁恭则是藩镇自铸钱币和五代十国时期劣质钱币泛滥的始作俑者.

  • 标签: 刘燕政权 铸币 唐末 “河北三镇” 政治经济 历史研究
  • 简介:景德湖田窑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新出现了褐色点彩装饰器物,其工艺特征、技术来源和对景德元代以后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体式显微镜、高温热膨胀仪等,分析了8件北宋褐色点彩瓷枕样品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及胎体吸水率和烧成温度,初步揭示了景德湖田窑出土北宋褐色点彩瓷枕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显示,褐彩瓷枕胎体表面留有明显的网格纹痕迹,在棱边内侧有镶接和泥条加固痕迹,应是在布上拍打成泥片后,逐面镶接成型制得;胎体烧结状态、烧成温度和吸水率相差较大,表面褐色图案为采用富铁原料在胎体表面彩绘后,施灰釉后经1100℃以上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明晰其化学组成特征和工艺特征信息,而且将为研究和揭示景德早期彩绘装饰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湖田窑 褐色点彩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
  • 简介:台湾《泉坛》杂志第十一期“湘钞集锦”专栏,载有伍益嘉《清末民初湖南市票记略》一文,列表记录市票25种,其中葛志大昌铜元票,不仅列入表内,并且配有附图(见图)。文中有如下介绍:“葛志大昌铜元壹百枚票,日期用朱色戳盖一‘癸’年,癸丑是民国二年,框外上方为一举五色国旗奔驰前进之军人图。最有意思的是左方文字‘全球复汉,时在壬子(民国元年)贞月’”。“惜原物破旧,文字未能影印清晰”。因此,文中没有交代该票的印制单位及票首图画的作者姓名。

  • 标签: 铜元 起义 辛亥革命 南市 清末民初 意思
  • 简介:物质材料、生产方式、商品属性、产品定位、创作者与社会文化情境等多种力量共同成就了景德明代民窑青花“线”与“线性”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最终风貌的形成。本文对绘制民窑青花所使用的物质媒材(包括青花笔、青花料、泥坯、釉和器型)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在其线条艺术特征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明代民窑青花 “线”艺术 线条特征 物质材料
  • 简介:<正>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安西都护府文书的发聊,安西四的弃置,一度成为国内外唐代西域研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对某些史料和文书的理解不同,在安西四弃置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争论,如四的设立时间,碎叶与焉耆互代的时间,四弃置的次数等。每一问题都有各种不同说法,仅四的弃置,就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等几种说法。

  • 标签: 吐蕃 安西四镇 西域研究 唐代前期 安西都护府 西突厥
  • 简介:达茂旗石人沟游牧文化调查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发现战国、回鹘、蒙元等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祭祀性遗迹、墓葬和居住址34处,遗迹类型有圆形和长方形石圈、圆形和长方形石堆、圆形带缺口的石墙以及椭圆形带石台等。充分体现了阴山以北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文化、经济和生存状态。

  • 标签: 文化遗存 游牧民族 祭祀性 达茂旗 长方形 包头市